申遗成功后首个春节,“年味游”成为一大特色,带火了汕头、潮州、泉州等多个小众目的地。春节未到,马蜂窝大数据便显示,汕头位列2025年热度涨幅最快的十大年味小城之一,许多游客早已筹备,计划在汕头过一个“年味”满满的春节。
“年味游”,顾名思义,是以极具地域特色的仪式、习俗、技艺等营造浓浓年味,从而吸引游客的文旅项目或内容。潮汕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元宵已过,潮汕人的年却尚未过半,农历正月到二月是潮汕民俗活动最集中、最热烈的时间段。
“潮汕年”为何让人如此“上头”?潮汕的年味,在激情澎湃的英歌舞中,在各式各样热情洋溢的民俗活动中,更在弥漫香气、富有吉祥寓意的潮汕美食里。这一与祭祀息息相关的“年节”,不仅构成了传统潮汕人的社会生活枢纽,更孕育了这方水土独有的民俗文化。它凝聚了潮汕人的情感和文化,使之成为潮汕人心中最为重大的传统节日。
◎英歌舞
燃爆新春、舞动全球的文化符号
蛇年春节,潮汕英歌舞再次火爆出圈。在欧洲德国、法国,来自潮阳的西门英歌队激情“炸街”,气势磅礴的舞姿,铿锵有力的鼓点,传递着蛇年新春的喜庆与活力。女子英歌队的“花木兰”们,用自信而甜美的笑容感染着每一位路人。
春晚舞台上,来自揭阳的普宁南山英歌队、富美青年英歌队组成表演方阵以一曲《潮起舞英歌》精彩亮相,“舞”与“武”舒展壮志豪情,尽显中华民族自信昂扬、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被网友称为“最强过年氛围组”。
不得不说,潮汕人的年,可谓在这英歌舞中过得精彩纷呈。“出海又出圈”的英歌舞,成为许多来潮汕的游客心心念念的节目。从腊月到农历新春二月,汕头将共计为市民游客奉上上百场的英歌舞展演。
七位“时迁”扮相的少年手持蛇在骑楼间表演蛇舞。 受访者供图
其中,“舞动英歌大潮南起”——汕头潮南2025年春节“英歌宴”活动在有262年历史的潮南区东里古寨举行,除了精彩的英歌舞表演,还有别出心裁的“英歌宴”,活动吸引了约6.3万人次参观和体验。
2月2日(正月初五)的“中华英歌舞动潮阳”2025潮阳英歌嘉年华活动,则为全国规模最大、展演人数最多的英歌活动。当天,18支英歌队超千名舞者同台“斗舞”,集慢板、中板、快板等各种流派为一体;38位不同年龄、风格的“时迁”凌空翻腾、金蛇起舞;48只潮阳醒狮齐献瑞贺新春,38名花篮妹妹手提花篮送祝福,吸引群众游客数量高达20多万人次。
一曲英歌,何以走出潮汕大地燃动五洲呢?在潮汕地区,英歌舞是“时年八节”等重要节庆和祭祀祈福活动中必不可缺的仪式。节庆日里,英歌队伍在乡村老厝、巷口村道一路舞动行进,所到之处风风火火、热闹非凡。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国际潮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林伦伦表示,英歌舞拥有极强的表演形式适应性,可以延续传统巡游表演形式,根据其自身热闹、红火的特点,与春节、元宵等喜庆节日碰撞融合。“更重要的是,英歌舞深深根植于民间,是人民群众的一种生活方式。”
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英歌舞将武术、潮州音乐、脸谱(戏曲)、舞蹈等潮汕民间喜欢的项目集于一身,演绎了水浒英雄一身正气、一往无前的精神,这正是潮汕文化中勇于拼搏、开拓进取精神的艺术体现,它亦达到了人类共同的艺术审美要求,具备了全球共有的文化价值。
◎民俗庙会
信仰与生活共舞春节盛宴
潮汕民间信仰的繁荣,深深植根于历史、自然与社会因素的交织之中。在这片土地上,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神明共同塑造出一个与俗世生活紧密相连、丰富多彩的神明世界。这些神明,不仅代表着潮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更是他们内心信仰与精神的寄托。
春节期间,潮汕地区的民俗活动更是将这份信仰与追求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腊月开始,潮汕大地便沉浸在一片喜庆与祥和的氛围之中。汕头的城乡各地洋溢着浓浓的“潮汕年味”,3000多项具有潮汕韵味、民俗特色的文旅活动让超600万游客在汕头欢度首个“非遗版”春节。
如何让“年味游”既热闹又有深度?关键在于深挖年俗文化,让游客在游玩中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一场新春文化庙会点燃了节日的高潮。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在独具历史文化风情的骑楼街区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
舞狮与海内外游客们互动。 受访者供图
本次新春文化庙会涵盖了多个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活动,包括番客市集、童话世界、新春大集、非遗手作街、民俗巡游、老妈宫戏台有约以及民谣音乐节等。其中,民俗巡游的活动尤为吸引市民游客的关注。以二十四节令鼓的开春鼓点展开表演,接着龙舞和蛇拳同时登场。伴随着喜庆祥和的锣鼓乐声,七位“时迁”扮相的少年手持蛇,在复古骑楼中蜿蜒游走,时而翻滚跳跃,时而低身伏地游行,动作流畅而有力,带来蛇年最热情真挚的祝福。
在广东唯一的海岛县——南澳岛,各类民俗文化活动搭配海岛沙滩,让游客们大饱眼福。2025年南澳县迎春渔灯赛会,呈现渔民自制鱼灯、彩船、标旗等及精彩民俗文化表演,吸引约2.5万群众现场围观。数据显示,1月28日(除夕)到2月4日(正月初七),南澳入岛游客累计达到63.74万人次,同比增长5.6%,旅游综合收入2.67亿元,同比增长22.63%。
农历正月至二月,汕头的六区一县持续组织系列著名常规民俗活动,如月浦赛大猪、盐灶游拖神、樟林游火帝等。扛标旗、担花篮、敲锣鼓等传统民俗表演,以及蜈蚣舞、麒麟舞、鳌鱼舞、双咬鹅舞、骆驼舞等多种非遗动物舞蹈,也逐一亮相,为游客带来丰富的视觉盛宴。
龙舞闹新春,深受游客喜爱。 受访者供图
◎年俗美食
数字出圈,炒热“潮汕年味”
春节前夕,董宇辉团队“与辉同行”来到汕头,以直播的形式带领网友走进汕头陈慈黉故居、小公园开埠区、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了解底蕴深厚的潮汕文化、打卡非遗美食、品尝“潮式”年夜饭,提前带大家体验汕头的年味儿。牛肉火锅、鸭母捻、卤鹅、粿汁、砂锅粥……在一天之内品尝几十种潮汕美食的董宇辉直呼“大饱口福”。
打卡点及美食迅速在网上走红,“宇辉”同款受到网友游客的热情追捧。春节假期,陈慈黉故居、小公园街区、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接待游客量分别达5.28万人次、207.75万人次、159.1万人次,其中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同比增长率高达51.54%。老潮兴粿品、苏南勤记卤鹅、蔡溪记牛肉店、潮庭牛肉火锅、李老二鱼丸等非遗美食自直播以来销售量高涨,还有不少游客到汕头寻找同款“潮式”年夜饭。据悉,“汕字号”鱼丸全渠道10天销售201吨,销售金额约933万元。
吃潮汕美食,是品味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新鲜的滋味,更是感受其吉祥的寓意。以象征着甜蜜美满、吉祥幸福的民俗食物——姜薯为例,在祭拜祖先的祭桌上,姜薯被炊熟后捣成泥,拌上糖,做成桃、杏、柿等五种果品的形状,寄托着潮汕人对“和和美美”的愿望。
更别说那火出圈的潮汕“粿王”红桃粿。它的形状酷似“寿桃”,且中间印有“寿”字。潮汕先民将最朴素、最美好的愿望都寄托在了红桃粿上,祈愿“出入平安、家庭和睦、子嗣兴旺、幸福美满”。那些藏在潮汕美食中的年味,便是代代相传的潮汕文化韵味。
汕头美食的吸引力持续攀升,镇邦美食街、龙眼南路美食街、珠江路美食街烟火气十足,走进街头任意一家主营白粥的深夜大排档,食客们以白粥为主食,搭配各类潮汕杂咸、卤水、打冷、生腌,在深夜里形成另一种潮汕生活氛围。
民俗游、美食游、海岛游等“潮”文旅名片吸引了无数旅客到潮汕过大年。潮汕机场也迎来客流高峰,2月2日单日旅客吞吐量超4万人次,再次刷新通航以来的历史纪录;2月4日,汕头站旅客发送量、到发量再创历史新高。过“潮汕年”,是体验一场温暖人心的文化盛宴,它不仅是对古老传统的追溯,更是现代人心灵的一次深度滋养。
一线观察
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凭何引流?
作为一个历史文化街区,小公园有天然的文化属性和节庆特性。“到汕头小公园过节去”成了每个节假日在汕的市民游客必不可少的节庆活动。不仅因为“百载商埠”独特的文旅标识,更因这里“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成为很多人出行“看热闹”的首选目的地。
春节期间,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共接待游客量达207.75万人次。在小公园来一场“年味游”,既能体验到浓浓“年味”,也能够激发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让“年味游”变得更有温度与深度。
这几年,小公园的年接待客流量均达到千万级,是什么吸引游客们前赴后继地来到这里呢?事实上,小公园的“走红”,离不开保育活化的努力,更与文化旅游街区的打造息息相关,其背后是一套逐渐更新完善的“文商旅”发展逻辑。
百载商埠到文旅新地标的蝶变
从百载商埠到经济特区,从万国楼船到网红城市,汕头一百多年的风云变幻,皆在小公园看尽。
“古韵新风尚”,8年前,汕头市启动小公园开埠区首期修复改造工程,雕刻师傅们根据原先留存的骑楼建筑图案细节,以原先勘察的历史风貌为准进行修缮。随着保育修缮的逐步完成,小公园开埠区的“活化”也被提上议事日程。
保育活化后的小公园为市民游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利好。无论什么日子,汕头旅社门前总有游客在拍照打卡,人们排着队轮流跟“汕头”两个大字合影。游客们站在中山纪念亭“景行无歌”匾额的正前方朝后望去,将中山纪念亭、南生百货大楼、皇后酒楼三栋标志性建筑一并纳入取景框……
小公园附近的街道上林立着各式各样的文创店、品牌多样的饮食店、民宿酒店等,也有供游客打卡盖章的纪念品店。“走红”的小公园也带来了文旅消费新热潮。截至目前,小公园开埠区已获得“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夜间文化与旅游消费集聚区”“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广东省级示范特色步行街(商圈)”等称号。
然而,小公园的活化并未止步于商业潜力的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旅游吸引力、商业爆发力,均成为小公园良性发展的内生动力。汕头小公园文旅商综合运营服务项目负责人、汕头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执行会长侯陆勋指出:“文化基因,决定了‘何为小公园’。对文化基因的解码和激活,决定了‘小公园何为’。”
从汕头老埠到活力老城,小公园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文旅发展之路。一系列做法,烹饪出一道活色生香的文旅佳肴,探索出“文商旅”融合的“小公园实践”——内容创新,赋老城以“活”;商旅文脉,绘街区以“色”;流量引擎,聚人气以“生”;品牌传播,彰项目以“香”,这些的核心都是对本土特色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
以“文商旅”融合思路激活文化基因
“在对小公园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整理、挖掘、整合、提炼过程中,我们以梳理文商旅脉络为切入点,立足个性化、差异化发展定位,做足历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是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与创新的重要思路。”侯陆勋说道。
去年11月,为迎接来汕头参加“两大盛会”的海内外嘉宾,小公园“3D灯光秀”“潮汕文化庙会”等多个“造节”活动同时上新,吸引4万多人齐聚赏夜景、看表演、逛市集。侯陆勋表示,小公园聚焦文旅领域,不断以“节”造势引流。不仅有潮汕传统民俗、非遗体验、历史文化类活动,也有国潮、时尚、科技类活动,成为汕头文旅新亮点。
有节造“势”,无节造“节”,在此运营思路下,小公园既有定期开展的潮汕特色文化民俗展演,还有每周末“出摊”的主题市集,也有国潮、时尚、文化艺术味儿拉满的巡游、快闪、音乐会,更有国际元宵灯会、潮汕文化庙会、灯光秀等城市热度极高的主题活动,以精彩且丰富的活动内容留住受众,着力打造“本地人常来、外地人想来、年轻人必来”的汕头文旅地标、网红打卡地。
李家教拳系传承中心所设立的“非遗驿站”,每逢节假日或每月不定期在小公园中山纪念亭旁开展非遗演出活动,2024年公益演出40多场。在2024年广东文化和旅游优秀案例评选中,汕头市李家教拳“非遗驿站”作为首个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街区文化展演案例荣获“新锐案例”奖。
如今,人们的旅游观念正发生深刻变化,不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走一走,看一看”,更渴望深入体验目的地的文化与生活,追求的是一种全方位、沉浸式的感受。
侯陆勋指出,在新文旅时代,情绪价值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而通过场景力塑造情感共同体,可以成为一条可行的路径。“小公园进一步激活传统旅游资源存量,围绕受众体验精心设计旅游产品内容,包括旅游攻略、线路讲解、旅拍街拍、综合服务等方面,确保各个环节都紧密结合,为游客带来完整的旅游体验。”
“为了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拍摄需求,旅拍团队提供汉服、唐装、英歌服装等租赁服务,以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旅行记忆。”汕头投控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少征说道。作为旅游行业的资深从业者,吴少征多年来一直怀揣着将潮汕丰富文化融入旅游体验的愿景进行探索,将旅游产品与汕头的风土人情、地道美食、民俗活动等结合,满足游客深度体验的需求。
侯陆勋表示,小公园的发展是各级政府部门、运营管理单位乃至每一个商户、志愿者、市民共同努力的成果。“正是这样一股股力量的汇聚,才使得小公园能以更加崭新的面貌、更加浓郁的年味,吸引无数游客的目光,成为汕头一张亮丽的名片。”
南方+记者 陈斐仪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作者】 陈斐仪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