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极喜欢奉节的。
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几位传说级的诗词大拿,李白、杜甫、刘禹锡等,都曾以夔州为“颠沛流离”之终点。
至奉节踏歌《竹枝词》,感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神奇;到奉节朝发夔门,体会“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快意;或者,登临三峡之巅,望“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之风景……

有此念头的朋友当有不少。
近几日,秋冬之交的奉节迎来了大批游客,他们成群结队地攀爬着三峡之巅,把千年孤寂的高山峰峦,硬生生打造成了人满为患的徒步胜地。
这个时节,如果你恰好站在三峡之巅景区门口朝山上望,你就会发现,络绎不绝的人流牵成一条曲折盘旋的线,在山头逶迤连绵,没有尽头。
在感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时候,由不得我们不担心,一直不温不火的三峡之巅景区突然爆火,这“泼天富贵”,奉节是否接得住?

我曾在去年的夏季去过三峡之巅,那时它远没有今天那么多人。几可以门可罗雀来形容。
到山顶有三种方式,徒步、缆车和摆渡车。一般都默认坐摆渡车上去。因为,从景区大门到真正的山顶徒步起点,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提升海拔约略超过千米,如果完全靠走,大概走到真正有风景的地方,你已经累得没有了欣赏的力气。

缆车与摆渡车的终点均为夔鼓广场。
广场不大,倘聚集超过百人,即显得拥挤。那时候人少,给人很空旷的感觉。而现在这个游客中转的节点,已经成为整个三峡之巅景区人员最密集的地方。如何疏散与引导游人,是摆在三峡之巅景区面前的最迫切的问题。
游客吐槽最多的地方,其实就在这里。
排队坐缆车,等摆渡车的时间过长,让一些游客朋友变得“激进”,他们在网上花式吐槽,让我们体验到他们这趟旅途的不尽人意。尤其是有人说摆渡车与缆车是强制乘坐。
这可能就有些言过其实了。

据我所知,就算在“钻到钱眼里”的四川黄龙,也不存在强制乘坐这种事;景区肯定希望每个游客都使用它们的有偿服务设施以增加收入,但它们还没有权力也没有资格强制游客必须使用。
之所以有游客有这样的认为,最大可能是除此之外,他们没有得到还有另一种选择的明确告知。就比如我,在黄龙景区排2个半小时的队坐索道上山,所有人都堵得怨声载道。而后来我知道,其实你可以直接步行上山,谁也不敢拦。
问题的关键其实在于景区对进出景区的方式进行了下意识的遮掩。它们不明确告诉你不花钱的出入方式,只重复宣传花钱的方式。结果就是让游客自然而然地以为,他要进出景区,除了买门票,还必须花钱摆渡。

因此,一个真正有担当,且认真对待“衣食父母”的景区,最好能学学哈尔滨,把游客捧在手心。要站在游客的角度出发,急之所急,想之所想。甚至,还提供额外的服务。景区要明示所有游览路线与方式,而非对不产生二次消费的方法避而不谈,刻意隐瞒。
由此造成游人埋怨,不断差评,其实最终会由景区自己买单。当越来越多的人把景区的“恶意”接力传达出来时,那些准备去的人必然会打退堂鼓。这样的“劝退”,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景区走向衰败的不归之路。

三峡之巅真的是奉节,乃至重庆相当霸气漂亮的景点。它的风光具有独一无二的壮观,它的景色,惊艳到颠倒众生。
它美丽的风景,就是一块引力超强的磁铁,吸引着对大好河山无比向往的人们纷至沓来。只要在服务上跟上,贴心地替游客着想,帮助他们疏解旅途中遇到的困难,而不是急功近利,利用游客的无助多赚两个,让游客寒心。这样的景区,就是让游人乐此不彼的地方。
钱是赚不完的,口碑却是有数的。
只有靠真诚又接地气的服务,在游客心目中树立起“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形象,一个天赋异禀的景区,才能保持常红常火,才可以一直财源广进,持续得意,成为人们乐而向往的所在。
三峡之巅景区,这“泼天富贵”但愿你能接得下来。#冬日生活打卡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