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冰场。
小白河滑雪场。
包棉1958换装打卡拍照。
黄河大集庙会秧歌。
黄河大集打卡全家福。
“抢”红包。
从天下黄河第一村社火比拼的热闹喧嚣到奥林匹克公园冰雪欢乐会的激情澎湃,从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的古韵悠长到包棉1958的工业记忆,从图书馆的氤氲书香到非遗市集的人间烟火……
精心准备的六大类70余项文旅大餐,预计接待游客超310万人次,累计实现国内游客总花费21.93亿元,来包游客中区外游客占43.26%。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包头正款款写下一份大考答卷,呈现出包头文旅融合发展的广阔前景。
当“草原钢城”遇上文旅新经济,包头如何突破“工业城市”刻板印象?新春“开门红”的文旅活力背后又有哪些原因?
“文旅+”绘新景 多元融合启新程
在黄河之畔观赏流凌,探寻自然之美;前往黄河九省小院,过一把悠闲时光;沿街听民谣看社火,来一场古今碰撞之旅。作为一个集自然生态、休闲娱乐、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全季、全域”旅游场景,天下黄河第一村正以文旅融合之笔,全方位展示着包头文旅蓬勃发展的新成果。
2023年以来,包头市委、市政府深挖黄河IP价值,在稀土高新区的画匠营子村打造出综合性文旅项目黄河大集和“天下黄河第一村”,通过串联黄河自然景观,创新推出“观凌+”系列活动。其后,包头文旅集团与陕西袁家村文旅集团达成合作,全面启动运营黄河大集景区项目,沿黄小院、特色美食、非遗市集等业态组团入驻。这个从前宁静的古村,现在已然成为了文艺气息十足的文旅街区,形成多产业融合发展新局面,还不断催生新业态、创造新价值。
去年,来自鄂尔多斯的游客高凤在黄河观凌周期间,跟着旅游团打卡手机里收藏好久的流凌盛景。她说:“可太值了!不枉此行。”来自神木的杨义军是第一次在包头过年,正月初一他们一家人来到天下黄河第一村,他说:“我感觉这个地方特别好,有机会还要来。”
黄河冰凌与非遗技艺共舞,传统院落与现代音乐共鸣,这种以生态为基底、文化为灵魂,产业为支撑的多元综合新场景,正是包头“文旅+”发展模式的鲜活样本。
文化IP破圈 老地标有了新生命
所谓文旅,文与旅相伴,旅因文而兴。悠悠历史长河,不仅给包头留下了宝贵的工业财富,更赠予了包头众多文化瑰宝。沉睡的工业遗存与尘封的历史记忆,正通过文化IP的创造性转化,迸发出令人惊叹的文旅势能——走西口的驼铃声化作沉浸剧场,包棉的纺织车间变身艺术空间,老地标在文旅创新中完成华丽蝶变。
当包棉1958文化创意园的红砖墙遇上现代光影艺术,这座老厂房开启了“工业遗产+潮流文化”的破圈之旅。设计师以保留原汁原味的工业风格为特点,让老机器、老照片和日咖夜酒、书吧市集对话,用纺织女工故事开发情景剧。春节期间,这里举办的秧歌巡演、音乐会等活动吸引众多游客打卡。
19处古居民院落,文物本体总占地面积15900平方米。被保护多年的东河区北梁老街区,借“走西口”文化IP获得新活力。包头市住建集团与东河区文旅集团合作,共同成立包头走西口文旅有限公司,深挖其历史基因,打造出“骆驼商队”、实景剧表演等沉浸式体验体系。游客可在老字号茶汤前寻觅包头老味道,能在传统居民院落中体验老包头风土人情。1月19日开街当天,接待游客7万余人次,春节期间更是有35万市民游客在此消费超1000万元。
这两个文化地标的焕新,印证着包头文旅的破题智慧。包头正用文化IP的创造性解码,让城市记忆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的文旅新供给——这既是老工业基地的文旅突围之道,更是文化自信的当代生动注脚。
冰雪经济彰显发展新活力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冰雪旅游成为我市旅游市场一大亮点。
走进包头奥林匹克公园冰雪欢乐会,十二生肖灵动呈现、经典动画IP趣味融入、12米的巨型雪人矗立其间,更有一条长达200米的超长冰滑梯……经过精雕细琢的冰雕与雪雕作品展现出冬日的浪漫与奇幻,吸引众多市民游客游玩观赏、拍照留念。远在他乡求学的大学生张静怡兴奋地与朋友们分享着所见所感:“项目多、景观好,这次回家能明显感受到咱们包头的冰雪氛围越来越好了,游玩体验也越来越棒。”
开幕当晚,打铁花表演点亮夜空,乐队激情演奏嗨翻全场,现场气氛被一次次推向高潮。五彩斑斓的灯光将整个公园装点得如梦似幻。精彩纷呈的表演、丰富多样的冰雪趣味项目,让市民与游客从白天到晚上完全沉浸在冰雪与音乐的狂欢盛宴中,尽情享受着这场冰雪之旅带来的欢乐与激情。
除了奥林匹克公园冰雪欢乐会,包头还打造了赛汗塔拉城中草原冰雪大世界、包头乐园梦幻冰雪王国、小白河冰雪欢乐季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冰雪活动。不仅为市民和游客们开启了一场场奇幻的冰雪之旅,更让包头化身为一个充满魅力与奇幻色彩的冰雪童话世界,每一处景点都散发着与众不同的冬日韵味,让游客们流连忘返。
这个冬天,包头各大景区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冰雪资源和文化资源创新供给,冰雪新业态不断涌现,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游客参与其中。无论是城市中心还是公园河岸,这些以冰雪运动和冰雪文化为卖点的冰雪世界都成为市民们冬日里的热门打卡地。
非遗展示庆新春 惠民演出“嗨”翻天
当非遗技艺走出博物馆,当高雅音乐走进商圈,在打造网红打卡地的同时,包头深谙“主客共享”之道,正以家门口的文化供给给市民游客带来更多选择。
2月1日至4日,我市在昆区维多利、昆区苏宁广场、青山区正翔国际、青山区印象城等商场精心策划四场“群文迎春 筑梦鹿城”群众性文化惠民演出与非遗进商圈活动。与此同时,两场“福启新岁 瑞启青山”文旅惠民消费季活动也相继在商场内拉开帷幕,为市民们带来了一场场文化盛宴与消费狂欢。
舞台上,歌曲悠扬、舞蹈翩跹、器乐齐鸣,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表演逐一上演,让观众陶醉其中,尽情领略艺术的魅力。而在舞台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成为活动的重头戏,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赏。
展位上,面塑、剪纸、版画、核雕、老浆凉糕制作技艺等传统手工艺项目齐亮相,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韵味与精湛技艺。核雕传承人焦峰、面塑传承人张勇飞、剪纸传承人张丽等匠人现场为市民们展示、制作精美的作品,他们的巧手在红纸、面团、核桃间翻飞,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创造出了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艺术品。匠人们专注的创作神情、精湛的手艺,令人叹为观止,也让市民们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更加深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市民陈一诺感慨地表示,春节期间举办这样的活动能让孩子近距离接触到非遗文化,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我和老伴一起来逛街,刚进来就被活动吸引了。表演非常精彩,我最喜欢的就是钢锯独奏的节目。”市民徐先生笑着为活动点赞,“活动把演出和非遗文化送到了我们身边,让我们逛街也能看表演,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
这种“逛街即看展”的文化浸润模式,让市民近距离接触和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当非遗传承人张勇飞在包棉1958教孩子们捏面塑时,当返包学子张静怡积极向好友推介自己的家乡时,当在包过年的外地人杨义军竖起大拇指时,这座城市的文旅融合发展成果喜人。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接下来的包头将在推动文旅产业精品化上不断下功夫,让包头由“旅游过境地”变成“旅游目的地”,让文旅“假期热”变成“一直热”。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邓雅鑫,岳宇乐,祝家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