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观阳泉矿区盛景
千载矿区焕瑞光,人文厚积韵悠长。
新春社火欢歌沸,古巷遗风逸事彰。
银圆山庄寻旧忆,酥香美馔品珍馐。
幸逢胜境心欢畅,同话繁荣意满腔。
阳泉市矿区: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
在山西的东部,有一座闪耀着独特光芒的城区 —— 阳泉市矿区。它地处太原与石家庄的中点,犹如一颗镶嵌在太行山西麓的明珠,散发着属于自己的魅力。阳泉市矿区不仅是连接京、津、豫、冀的交通枢纽,更是一座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每一种风俗,都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每一处景点,都展现着大自然与人类文明的完美融合。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阳泉市矿区,探寻它的历史、人文、风俗、文化、特色景点和特色美食。
千年沉淀,历史的厚重
阳泉市矿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那时这片土地上便有人类繁衍生息,开启了文明的曙光 。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 140 年),并州设置上艾县,矿区境域就属于上艾县管辖,从此在历史的长河中,开始有了明确的行政归属记载。此后历经岁月变迁,北魏登国元年(公元 386 年),上艾县更名石艾县;唐天宝八年(公元 749 年),又更名为广阳县;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 979 年),最终定名为平定县,而矿区辖境的归属在这一系列的朝代更迭中始终保持不变,见证了各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时光流转至近代,民国 26 年(1937 年),日军的铁蹄践踏了这片土地,阳泉被侵占,平定县被一分为二,成为平定(路北)和平定(路南)两县,矿区境域隶属于平定(路北),在战火纷飞中艰难前行,人民饱受苦难。但坚韧的矿区人民并未屈服,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为保卫家园、争取民族独立贡献力量。
终于,在 1947 年 5 月,阳泉迎来了解放,正式设市,矿区境域也随之归属阳泉市,翻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此后,阳泉市的行政区划不断调整。1949 年 9 月,阳泉市改设为阳泉工矿区,矿区(北区)境属阳泉工矿区;1952 年,阳泉工矿区又复称阳泉市,矿区辖境归属依旧不变。1953 年 5 月,阳泉市设立一区和二区,如今的矿区境域属于一区;1956 年 1 月,一区改称站上区;1957 年 8 月,站上区被撤销,区境直属阳泉市;1963 年 2 月,站上区建置得以恢复,矿区境域再次归属于站上区 。
到了 1970 年 1 月,山西省革命委员会做出重要决定,增设阳泉市矿区,直属阳泉市。同年 3 月,成立矿区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1971 年 4 月,正式成立阳泉市矿区革命委员会,与阳泉矿务局合署办公,实行 “政企合一” 的领导体制,下辖沙坪、红卫、红旗、向阳、红旗岗 5 个人民公社,这一特殊的体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矿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煤炭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后续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0 年 1 月,阳泉市委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决定改变 “政企合一” 体制,矿区与阳泉矿务局领导机构分设,成立矿区区级机构筹备领导组,并于同年 5 月完成分设工作,使得矿区的行政管理更加独立和专业化。1981 年 3 月,所辖的 5 个人民公社分别改建为沙坪、赛鱼、小南坑(1982 年 12 月更名为蔡洼)、桥头、平潭街 5 个街道办事处,进一步完善了基层管理体系。1984 年 2 月,原属平定县的贵石沟地区(即阳泉矿务局五矿所在地)划属矿区管辖,拓展了矿区的发展空间。1990 年底,矿区已辖 6 个街道办事处、115 个居民委员会;2000 年,将 150 个居民委员会合并调整为 40 个社区居民委员会,优化了社区管理结构 。2013 年 5 月,推行 “区直管社区” 扁平化管理模式,桥头街道办事处撤销,其段南沟、桥西、桥头、段北沟、刘家垴 5 个社区转为区直管,全区调整为 38 个社区;2017 年 3 月,桥头街道党工委、桥头街道办事处恢复扁平化前各项职能,区直管社区转为街道管理。同年 5 月,郊区向矿区移交托管村 18 个;12 月,增设社区 4 个,社区总数达到 44 个;2020 年 2 月完成托管行政村合并工作,行政托管村由 18 个合并为 12 个,使得矿区的行政管理更加高效有序。
多元交融,人文的魅力
阳泉市矿区的人文,是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多元交融,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在这里,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深厚,女娲补天的美丽传说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诉说着远古的神秘与浪漫;800 年的煤矿采掘史,是中国 “煤铁之乡” 的有力见证,留下了人类最早利用煤炭的历史印记,每一块煤炭都承载着先辈们的辛勤与智慧,蕴含着深厚的工业文化底蕴 。
革命文化更是熠熠生辉,1905 年,驰名中外的 “保矿运动” 在矿区爆发,爱国志士们为了守护国家的矿产资源,与列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场运动掀起了全国保矿爱国运动的热潮,彰显了矿区人民的爱国情怀和不屈精神;1912 年,伟大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视察矿区,提出了 “以平定煤铸太行铁” 的工业强国思想,为矿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矿区人不断奋进;作为震惊中外 “百团大战” 的主战场,朱德、左权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光辉足迹,简子沟煤炭生产线遗址、张梅林故居、百团大战纪念馆等,都是那段波澜壮阔革命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无声地诉说着革命先辈们为了民族解放事业,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让后人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 。
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下,矿区人民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发迹于煤炭工业的工人版画,被誉为指尖上的创作奇迹,享誉全球,这些版画作品以工人的生活和工作为主题,用质朴的线条和鲜明的色彩,展现了矿区人民的勤劳与乐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连续 4 年夺得中国工艺美术 “百花杯” 金奖,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素有 “煤玉” 之称的煤雕,更是将煤炭这种黑色的资源,雕琢成了精美的艺术品,体现了矿区人民的匠心独运和对艺术的追求 。
近现代,矿区还涌现出了亚洲首位 “雨果奖” 获得者刘慈欣,他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科幻创作,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科幻文学的崛起;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聂建华,用他那激昂高亢的歌声,传递着美好的情感;射击世界冠军王智伟,在赛场上奋力拼搏,为祖国赢得了荣誉。这些杰出人物,是矿区人民的骄傲,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下的璀璨之星,他们激励着更多的矿区人追逐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
热热闹闹,风俗的韵味
阳泉市矿区的风俗,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每一个节日、每一项活动都承载着矿区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春节期间,这里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贴春联、挂灯笼是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家家户户都精心挑选寓意吉祥的春联,将红彤彤的灯笼高高挂起,把家装扮得格外温馨。孩子们则穿着新衣,欢快地奔跑在大街小巷,手中拿着鞭炮,时不时地燃放,清脆的响声回荡在空气中,为节日增添了许多欢乐的气息 。
正月里,矿区的各个街道、社区都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活动。威风凛凛的舞龙表演,舞龙者们手持龙身,默契配合,巨龙在他们的舞动下,时而腾飞,时而盘旋,仿佛要直冲云霄,引得观众阵阵喝彩;欢快的秧歌队伍也不甘示弱,队员们身着鲜艳的服装,手持彩扇和手绢,踩着欢快的鼓点,尽情地扭动着身姿,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将节日的喜庆氛围推向高潮 。跑旱船、踩高跷、大头娃娃舞等传统民俗节目也纷纷登场,跑旱船的演员身系彩船道具,模仿着行船的姿态,或轻盈地滑行,或破浪前行,生动有趣;踩高跷的表演者则凭借着高超的技艺,在高跷上做出各种惊险的动作,让人惊叹不已;大头娃娃们则迈着憨态可掬的步伐,蹦蹦跳跳地穿梭在人群中,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
元宵节,更是热闹非凡。除了传统的赏花灯、猜灯谜活动外,还有精彩的社火表演。夜晚,大街小巷灯火辉煌,各式各样的花灯争奇斗艳,有象征吉祥如意的龙凤灯,有寓意五谷丰登的瓜果灯,还有充满童趣的动物灯,让人目不暇接。人们在花灯下穿梭,一边欣赏着美丽的花灯,一边猜测着灯谜,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矿区 。社火表演中,舞龙、舞狮、划旱船等节目再次上演,演员们的精彩表演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和欢呼声。此外,还有独特的 “打铁花” 表演,铁水在匠人的敲击下,绽放出绚丽多彩的火花,如天女散花般璀璨夺目,将夜空装点得格外美丽,让人们感受到了传统民俗的独特魅力 。
蓬勃发展,文化的活力
近年来,阳泉市矿区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完善文化设施,丰富文化活动,让文化的活力在这片土地上充分迸发。
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矿区取得了显著成果。备受瞩目的矿区文化中心工程已基本完工并交付使用,这座集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职工活动中心、档案馆、地下车库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建筑,总建筑面积达 16772 平方米,绿地率为 21% 。它的建成,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享受文化艺术成果的绝佳去处,成为了矿区文化建设的新地标。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类精美的美术作品,感受艺术的魅力;可以在文化馆参加各种文化培训和活动,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可以在图书馆的知识海洋中尽情遨游,汲取智慧的养分;职工活动中心也为广大职工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交流互动的平台 。
除了文化中心,矿区还积极推进自助图书馆的建设,在二矿、三矿、四矿等人流量较大的区域,建成了 3 个街区图书馆,每座占地 50 平方米,现有图书藏量 3 万多册,每个图书馆还设有 4 - 10 个阅览座位。这些自助图书馆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周边居民和学生借阅书籍和期刊,为他们提供了便捷的阅读服务,进一步推动了全民阅读的开展 。
为了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矿区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每年都会组织 “送戏下乡” 惠民工程,专业的戏曲团队深入各个乡村,为村民们送上精彩的戏曲表演,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传统戏曲的韵味 。同时,“露天电影进社区,共谱和谐邻里情” 的电影放映活动也深受居民喜爱,在夏日的夜晚,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到社区广场,一起观看电影,共享欢乐时光,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 。
“流动图书进万家” 活动更是将知识的火种传递到了矿区的每一个角落。矿区文化和旅游局开展的 “流动书车进社区” 活动,让流动图书车走进了 6 个街道、26 个社区,实际解决了居民因距离等问题不能到实体书店购书的困难,方便更多人看书、购书,推广了全民阅读 。此外,在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期间,还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 “文化惠民进万家 乐享民俗过大年”“煤海欢歌闹元宵” 等街头文艺演出活动,让居民们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
矿区还积极组织文艺小分队、乡土文化能人艺人、乡村文化带头人开展文化惠民活动。2023 年,矿区共有 34 支文艺小分队,15 名能人艺人,23 名乡村文化带头人参与其中,文艺小分队开展活动全年总任务 1020 场,实际完成 1268 场,任务完成比例 124%;乡土文化能人艺人全年总任务 180 场,实际完成 203 场,任务完成比例 112%;乡村文化带头人全年总任务 276 场,实际完成 486 场,任务完成比例 176% 。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仅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为广大文艺爱好者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发了他们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文化的活力在矿区的每一个角落充分涌动 。
古朴典雅,景点的风光
阳泉市矿区的景点,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土地上,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息,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银圆山庄,这座位于阳泉市矿区赛鱼街道官沟村的清代晋东商业望族张氏家族故居,是不得不提的一处胜景。它集宜居环境、建筑艺术、人文历史于一身,有着 “山西布达拉宫” 的美誉,也是阳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山庄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坐西朝东,左依逶迤绵延的馒头山,右傍九曲蜿蜒的官沟河,背靠菜山参天松,伴有汩汩观音泉,冬日聚光可取暖,夏日纳风可乘凉,崖避涝淹之患,坡防滑陷之灾,宛如一处天然宜居的 “风水宝地” 。
整个山庄建在菜山脚下约 30 米高的 75 度斜坡上,为上下落差 50 米的 10 层建筑,占地 24000 平方米,由 11 套院落组成,分上、下两巷,共有窑洞 125 眼、瓦房 185 间,另有地下建筑 8000 余平方米,设计巧妙,有明有暗 。漫步其中,门内有门,院中套院,每座院落中轴对称,砖墙整齐厚实,屋顶龙脊兽头形象生动,精美绝伦的木雕、石雕、砖雕随处可见,构思精巧,惟妙惟肖,片瓦皆有意,雕梁画栋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着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和审美情趣 。
这里还有着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清光绪年间和民国九年,平定州遭遇大旱,富商张士林首创本乡赈灾,先后出资白银数千,又以工代赈,整修村容、建石桥、券碾窑、修大坡,历时两年多,耗资巨大。当时乡民搬一块石头可挣 “一块银圆”,张家大院前的石坡因此被称为 “银圆坡”,后人为纪念张家义举,将张家大院称为 “银圆山庄” 。
张氏家族于康熙年间在承德一带以售卖铁货起家,经营规模不断拓展,在东北与华北各地遍设分号,业务涉足绸缎布匹、钱庄票号、粮油米面、典当租赁、日用杂货、旅店茶庄,赢利颇丰,富甲一方 。富裕之后,他们乐善好施,兴学助教,人才济济。张士林首倡与发起了震惊中外的 “山西争矿运动”,为山西矿权的回归做出了巨大贡献;张梅林献身抗战,英勇捐躯,流芳千古;张恒寿乃史坛巨匠,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 。如今,山庄内陈列有八大展室供游客参观,分别是中国张氏起源及世系播迁展室、官沟张氏祠堂展室、张氏家族商贸展室、张士林旧居、“山西争矿运动” 展馆、张梅林烈士纪念室、张恒寿故居陈列室、养成小学堂及五高分校展馆,让游客可以深入了解张氏家族的历史和文化 。
垂涎欲滴,美食的诱惑
阳泉市矿区的美食,是一场味觉的盛宴,每一道菜品都蕴含着独特的风味和浓厚的地域特色,让人垂涎欲滴。
阳泉漂抿曲,是一道历史悠久的传统美食,大约从明朝开始便风行于阳泉。它的制作工艺独特,以绿豆掺少量精白面粉和面,经过特制抿曲床的压制,细长的抿曲便成型了。煮熟后的抿曲捞入由各种调料精心配制成的汤汁中,便会轻盈地飘起,宛如灵动的精灵 。抿曲长如挂面,口感爽滑劲道,汤汁浓郁鲜美,每一口都能感受到绿豆的清香和面粉的醇厚,让人回味无穷 。
平定豆叶菜,是矿区人餐桌上的常客,也是一种极具特色的乡间土菜。它的制作原料是小豆叶或是黄豆叶,经过采摘、加工、沤制等一系列工序,最终成为一道美味佳肴 。在制作时,首先要在合适的时节采摘豆叶,一般选择在豆叶鲜嫩的时候。采摘回来后,将豆叶洗净,然后进行加工处理,放入缸中,加入适量的水和盐,密封好进行沤制。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豆叶菜就制作完成了 。它的口感独特,带有一种淡淡的酸味和清香,无论是凉拌、煮汤还是炒菜,都别有一番风味,是矿区人心中的家乡味道 。
还有一道让人难以抗拒的美食 —— 肉罐肉。它不仅制作工艺独特,味纯喷香,而且所用的阳城肉罐还是我国陶瓷工艺百花园里的一枝奇葩 。在宋、元时期,有个陶瓷世家的乔氏,从陕西西安龙桥迁到山西高平的桥沟,发展陶瓷业,经过多年的钻研和创新,制作出了独特的阳城肉罐 。制作肉罐肉时,选用新鲜的猪肉,切成块状,加入葱、姜、蒜、花椒、大料等调料腌制一段时间,然后放入阳城肉罐中,加入适量的水,密封好后,用小火慢慢炖煮。经过长时间的炖煮,肉香四溢,肉质鲜嫩多汁,入口即化,汤汁浓郁醇厚,让人欲罢不能 。
快来探索,感受矿区魅力
阳泉市矿区,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人文风情、热闹的风俗韵味、蓬勃的文化活力、典雅的景点风光和诱人的美食风味,吸引着每一个热爱生活、渴望探索的人。你是否也被阳泉市矿区的独特魅力所吸引?是否也想亲自踏上这片土地,感受它的独特魅力?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感受,也可以提出你对阳泉市矿区的疑问,或者表达你对阳泉市矿区的向往,让我们一起走进阳泉市矿区,领略它的无限风光 。#山西##阳泉头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