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重庆市文化和旅游数据中心测算,2025年春节期间全市累计接待国内游客3316.16万人次,同比增长10.5%;游客花费261.62亿元,同比增长11.5%,文旅市场实现了客流量与消费额的双增长。
在A级景区接待方面,重点监测的130家景区共接待游客1189.3万人次。其中,洪崖洞民俗风貌区以131.07万人次的接待量位居榜首,磁器口古镇以128.45万人次位列第二名,武隆喀斯特旅游区以68.68万人次位列第三名,美心红酒小镇以51.95万人次位列第四名,重庆动物园以32.2万人次位列第五名。
这个春节,重庆各景区火爆背后既有春晚重庆分会场火爆全网的泼天流量加持,更因各景区“多元化融合发展”的创新吸引,还得益于各自差异化经营模式下的宠客留客亮招。
前五中,位于重庆涪陵的美心红酒小镇景区以51.95万人次的客流量再次成为“近郊游人气王”,并跻身重庆市A级景区前四名。近日,我们走进这个小镇,探寻其以价值竞争赢得流量竞争带给我们的启示:在传统景区普遍面临同质化竞争的压力下,该景区通过“文旅+多元产业”深度融合、精准定位惠民消费、深耕当地文化等策略,开辟了一条差异化发展路径,为区域文旅产业升级提供了新思路。
启示一:产业融合,再造繁荣小镇
2008年,重庆美心集团在长江涪陵蔺市段江畔投资兴建开放式旅游度假区——美心红酒小镇,以红酒为主线,糅合中西方多元景观建筑风情,大力发展乡村康养休闲旅游,打造充满童话色彩的“城市后花园”与乡愁情怀的“田园乌托邦”。经过10多年的发展,这里已然成了一个经济繁荣,人流聚集的旅游小镇。2024年美心红酒小镇获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入选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优秀案例库第一批入库案例名单。
与多数景区依赖门票经济的模式不同,美心红酒小镇以“镇”的功能打造,构建了“多主题乐园+城市公园+乡村田园”的生态产业链,形成了独特竞争力。建成世界首条索道交通环线,打造万亩酿酒葡萄园产业,建成重庆海拔最高摩天轮——“乡村振兴之眼”,建成农特产集散站——“就业帮扶车间”……多年来通过农、商、文、交、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养,打造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小镇。
启示二:颠覆传统 重构消费逻辑
“平价惠民”策略是美心红酒小镇区的特色之一。一元经济引爆口碑:景区坚持“1元馒头”“1元矿泉水”“1元大包子”等平价消费模式,春节期间,游客全天候在“1元面包供销社”店前排队购买面包,“1元网红面包”每日销售上万个。
免费开放+分项收费:景区取消大门票,仅对游乐设施、特色项目按需收费,降低游客决策门槛。数据显示,无门票模式下游客人均消费反增25%,停留时间延长至5-6小时。
景区还实行了免费停车、对景区内商品进行限价管理、节假日不涨价,17.99元坐重庆海拔最高的摩天轮两日内不限次乘坐、18.99元7条索道两日内不限次随心坐……物超所值的价格让景区广受欢迎,成为游客心中“没有门槛”的平价旅游胜地,被网友们戏称为“全国最朴实景区”。
启示三:文化破圈 混搭场景IP
相较于单一文化主题景区,景区以“中外结合”的碰撞与结合形成记忆点。一方面,景区将新春集市、非遗灯会、年代文化展览馆、“手扶拖拉机小火车”、汉服换装拍照等,这些传统元素原汁原味地呈现在游客面前,让游客可以近距离感受到浓厚的传统年俗氛围。
而另一方面,景区又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异域风情,马车、酒庄、城堡等经典元素一应俱全,让人仿佛置身于异国他乡。这种文化的碰撞与结合,非但没有产生违和感,反而通过“红酒”这一共同主题,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混搭”风格。不仅为游客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与文化体验,更成为了其独特的品牌形象与记忆点,为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奠定了基础。
启示四:农旅共生 激活振兴动能
区别于部分景区与周边村落“各自为战”的普遍现象,景区建成索道环线,直通周边乡村,通过“景区带村”模式,实现文旅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双向赋能。
在村民共享文旅红利方面,景区将部分餐饮联合村民共同经营受益,并建成乡村赶场集市零售摊位以免租金的政策给周边村民经营,春节期间,村民摊点日均收入超2000元,景区周边农家乐入住率同比翻倍。
在农旅融合产业链延伸方面,联动泡桐村打造酿酒葡萄种植、生产、酿造全产业链,带动农产品销售增长50%。
在就业吸附效应方面,景区为当地提供直接就业岗位近千个,并成立“重庆美心红酒小镇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培训村民参与民宿管理、餐饮服务等,实现“家门口就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