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照片
去年3月份去了张夏土屋村的四禅寺遗址。
发表完游记,有朋友私信说石钟亭后面的大院原来是座小学,校园里还有部分寺庙建筑遗址。当时也没放心上,就想着村里小学早已停办,两扇上锈的大铁门也将校园里的景况挡得严严实实,反正是什么也看不到。
直到后来的某一天翻看自己“年轻时”的照片,无意间发现2008年1月初,我是去过四禅寺的,而且还“荣幸地”进到了校园里面。
来来来,跟着我的思绪,听我慢慢道来----
2008年,也就是十七年前,我才二十郎当岁的大好青春年华,那时节我在一家洗衣加盟连锁公司上班。公司邀请“生活帮”栏目组跟随我们去了长清某个村子,对贫困儿童进行捐衣活动。那时的我,年轻,形象也凑合,与人沟通、待人接物更是不在话下,领导让我跟着记者同去。届时我也会在镜头前讲两句,虽说不好意思,但这是工作,必须严格执行。
“生活帮”栏目组派来一位记者和一个摄影师,我们公司除了我,是否还有其他同事跟着,没印象了。公司那时在泉城路天地坛街附近,驾车到长清张夏四禅寺小学大概是一个来小时的车程。
十几年前的长清还很落后,真的是只有青山和绿水,金山银山还待发现中。因此当车子行驶在蜿蜒的山间小路上面,加之又是冬日最寒冷时节,放眼望去,没看到青山和绿水,只有入目而来的黄秃秃枯山和杂草,而没出息的我严重晕车了。
学校和村里的领导事先接到通知,早早地就候在校门口,接了我们一行几人,先是引领去了校办公室。
办公室内只有简陋的几件家具:脱漆的办公桌,陈旧的立柜,感觉碰一下就会随时散架的报刊架,还有斑驳的墙壁。。。无不一透出山村小学的条件简陋。那年月空调没普及,对山村小学而言更是妄想,加上敞开的大门,室内温度和室外一样的寒冷。
注意看左边窗子旁的石柱
校领导招呼来一队孩子,在门外站成一排,又着重叫了七八个孩子进到办公室。并一一介绍着这些孩子的家庭情况,比如说,这个瘦小的女孩,母亲是云南人,是被买来的;那个女孩是双胞胎,但自父亲去世后,姐妹俩就分开,一个住在姑姑家,而且三年前父亲离世后,她再也没有穿过新衣裳,云云。。。
电视台的女记者,手持大话筒,半弯腰冲着双胞胎的女孩提出各种事先准备好的问题:
“你父亲呢?”
“父亲是怎么去世的?”
“父亲去世后,你和妹妹怎么生活呢的?”
小女孩一一回答着女记者的每一个问题。。。当时我想,为什么哪里有伤就要往哪里撒盐呢?一定要揭开伤疤看看带血的伤口吗?电视台采访一定要问这种问题吗?为了收视率?
在记者的问题结束后,校长又发表了一些感谢言论,而我也说了几句提前备好的稿子,后期在电视上播出时,还有熟人朋友看到了。
我们那次捐赠活动是将几十套儿童服装,还有书包文具之类捐赠给四禅寺小学的孩子们。捐赠的衣物里面有的是同事从家里带来的自家孩子穿小的,但绝大部分是公司派人去洛口服装市场批发来的全新童装。看到孩子们脖梗上戴的花围巾了吗?来自我。
别提了,2007年刚去那家加盟公司时,就遇到了“高层内斗”,让我极其尊崇的总经理被一位“笑面虎”挤兑走了。我哪经历过这种阵势?刚跳槽来到这家公司,就遇到了总经理和曾经的一位底层员工斗智斗勇,相互玩手段。搞得我这刚跳槽过来、作为一名新员工的工作热情瞬间降至冰点,从而也没了希望没了方向。
我就跑到西市场批发了好些手套袜子和围巾,每日白天上班当办公室主任,晚上下班骑着自行车去历山路大润发对面路口的夜市摆摊。凭着我诚挚热情的销售态度,赚了几百块钱,谁成想老唐突然工作忙起来,让我没了闲暇时间再去摆摊赚外快,然后嘞?围巾、帽子全“窝”手里了,某一年某一天老唐由柜子里翻出十来顶毛线帽,愤狠狠地说,“这些帽子都是花钱买的,你得全给我戴出来!”----好嘛,这十来顶五颜六色的毛线帽,我戴到九十岁都戴不完,当然如果我能活到九十岁的话。
而窝手里的围巾,则借着这次长清四禅寺小学捐衣活动,全部送给了孩子们。每条围巾都是我亲手戴上的。
最后跟那个双胞胎的女孩合影留念,留下一张我27岁时的靓照。
捐赠活动结束后,在校园里走了走,有一间教室里面只有五个孩子,却分属了两个年级。老唐小学的时候也是这样子上课的,步行走好远的山路,还要过桥跨过一条大河才到学校。教室里也是坐着十几个孩子,却也是分为不同的三个年级,老师给低年级学生讲完课放下书本,再去给另一个年级的孩子讲课。。。
这样的学习经历我没有过,我的童年比四禅寺小学的孩子,比同年代的老唐而言,是很幸福很富足的。
透过单薄的玻璃窗看着认真书写作业的孩子们,其中一个女孩正抬头看着老师,她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我想,祖国的花朵就应该是他们这种样子吧。
才发现孩子们使用的课桌和椅子都不错呢,又想起刚才校办公室里见到的破旧家具,心中了然----这是一所真正为了孩子们的好学校,这里有真心为了孩子们的好老师和好校长。
转眼间,十七年过去,这些孩子也都三十岁了吧?也已经为人父母了吧?当年那座落后的小山村现在早已焕然一新,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学校里再也招不到适龄的孩童,只余了门前历经千年的经幢和石钟亭,默默耸立在曾经的寺庙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