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开篇:揭开承德县的面纱
在河北的东北部,藏着一个被众人忽视的宝藏地,它就是承德县,可为何它一直籍籍无名?承德县,宛如一颗隐匿在时光长河中的明珠,静静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北接辽蒙、南邻京津,东南北环抱承德市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既有着北方的豪迈大气,又融合了南方的温婉细腻 ,是连接北方边疆地区与京津冀经济圈的重要枢纽。然而,这样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却总是在众多旅游胜地和热门城市的光芒下黯然失色,实在令人费解。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承德县,探寻它那些不为人知的精彩。
溯源历史:千年风云中的承德县
承德县的历史,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其开篇可追溯至公元前四千年。彼时,这片土地上便已有人类栖息繁衍,滦阳之称与蒙古语 “哈伦告鲁”(汉译 “热河”),成为它古老的印记 。
战国时期,承德县被纳入燕国版图,开启了与中原文明交融的进程。秦统一六国后,承德县归属于右北平郡,正式融入大一统王朝的统治体系 。然而,秦末的动荡让这里被匈奴势力吞并,草原游牧文化在此留下深刻烙印。
三国时期,承德县地域为鲜卑轲比能势力所占据,民族迁徙与融合的浪潮持续涌动。晋时期,它先后属宇文氏地域和慕容氏的前燕,在政权更迭中不断变迁。苻坚灭前燕后,承德县仍属幽州,此后又历经后燕和北燕的统治。
南北朝时期,承德县地域处于北魏的统治之下,中原文化再次深刻影响这片土地。唐代,这里是奚民族和契丹民族的活动区域,多元文化在此碰撞、交流 。公元九世纪初,承德县并入契丹国,辽代在此设立北安州,进一步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管理。
元朝时期,承德县归上都路管辖,兴州下辖的兴安、宜兴两个县涵盖了如今承德县的部分区域。此时,承德县作为连接中原与北方草原的交通要道,商业和文化交流日益繁荣。
到了清朝,承德县的地位愈发重要。清初,这里为京都直辖,雍正元年属热河直隶厅,雍正十二年属承德直隶府 。乾隆四十三年,设承德府,承德县隶属热河道,后又隶属热河都统署。清朝统治者在承德县大兴土木,修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使其成为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
民国时期,承德县的命运跌宕起伏。1913 年 2 月,裁府置承德县,初属热河道,后属热河特别区域热河道 。1928 年,撤销热河特别区域,承德县属热河省。1933 年至 1945 年,日本侵略期间,曾建伪承德县,属伪满洲帝国热河省。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东十四地委以承德县为中心,组建了 7 次联合县,与侵略者展开了顽强的斗争。1945 年 8 月,八路军收复承德,承德县迎来新生 。但在 1946 年 8 月,国民党军队进占承德,八路军战略转移。同年 12 月,承德县被划分为承德(承南)、承北两县。经过一系列的变迁,1949 年 3 月,承德县迁至下板城,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
多彩人文:民族交融的魅力画卷
承德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等多个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处 ,共同谱写着多元文化的乐章。在这片土地上,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而迷人的人文风情。
在饮食方面,承德县汇聚了各民族的特色美食。满族的八大碗,以其丰富的菜品和独特的烹饪方式,展现了满族人民的豪爽与热情。八大碗通常包括雪菜炒小豆腐、卤虾豆腐蛋、扒猪手、灼田鸡、小鸡珍蘑粉、年猪烩菜 、御府椿鱼、阿玛尊肉等八道菜,每一道菜都蕴含着浓郁的满族风味 。蒙古族的烤全羊、手把肉,散发着草原的气息,让人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的奔放。回族的清真美食,如各类面食和特色菜肴,遵循着伊斯兰教的饮食规定,独具风味 。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更是各民族文化的生动体现。
婚嫁习俗也是承德县人文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婚嫁习俗融合了各民族的传统,既有汉族的提亲、送聘礼、迎亲、拜堂等仪式,又有满族、蒙古族等民族的独特习俗 。在婚礼上,新郎新娘会穿着传统的婚礼服饰,如汉族的凤冠霞帔、满族的旗袍马褂、蒙古族的华丽服饰等,寓意着喜庆和幸福 。整个婚礼过程充满了庄重和欢乐的氛围,亲朋好友们欢聚一堂,共同见证新人的幸福时刻 。
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承德县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满族的颁金节,是满族的诞生日,也是满族最重要的节日 。在这一天,满族同胞们会齐聚一堂,载歌载舞,庆祝自己的节日 。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传统的体育盛会,人们会进行赛马、摔跤、射箭等比赛,展示自己的力量和勇气 。汉族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在承德县也同样热闹非凡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共度新春佳节 ;元宵节时,人们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享受节日的欢乐 ;端午节则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
在信仰方面,承德县的各民族也呈现出多元的特点。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在这里都有一定的信众 。人们在宗教节日里,会进行各种宗教活动,如烧香拜佛、诵经祈福等,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神灵的敬畏 。这种多元的信仰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
此外,承德县的民间艺术也十分丰富。乔杖子剪纸是承德县的传统民间艺术,自清代乾隆年间开始,就作为贡品送入宫中,深得皇家赏识 。剪纸艺人用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就能创作出栩栩如生的作品,题材广泛,包括人物、动物、花卉、吉祥图案等,展现了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和丰富想象力 。皮影戏也是承德县人民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它以皮革为材料,通过灯光的照射,将人物和故事投射在幕布上,表演形式独特,富有艺术感染力 。这些民间艺术不仅是承德县人民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醇厚风俗:传承千年的生活印记
承德县的风俗文化,犹如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记载着这片土地上人民的智慧和情感。这里的传统技艺和民俗活动丰富多彩,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
乔杖子剪纸是承德县的一张亮丽名片,它起源于清代康熙年间,距今已有 300 多年的历史 。乔杖子村,这个仅有 176 户人家的小村落,却被誉为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80% 的农户都精通剪纸技艺 。乔杖子剪纸以刀刻为主,阴刻和阳刻相结合,刀工细腻,刀口圆滑,线条流畅 。其作品题材广泛,涵盖花鸟类、植物类、楼台殿阁类、古典剧目类、古典人物类等 。在染色上,乔杖子剪纸将染色和整色融为一体,使作品色彩鲜艳,不易褪色,张贴时间长 。2013 年,乔杖子剪纸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如今,乔杖子村的剪纸作品不仅在国内畅销,还远销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让世界领略到了中国剪纸艺术的魅力 。
板城皮影戏同样是承德县的文化瑰宝,它于 2024 年 11 月 25 日被确定为承德县第九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皮影戏以皮革为材料,雕刻成各种人物形象,通过灯光的照射,将人物和故事投射在幕布上 。演员们在幕后操纵皮影,配合音乐和唱腔,演绎出精彩的故事 。板城皮影戏的唱腔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每逢节日或庆典,村民们都会聚集在一起观看皮影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
除了剪纸和皮影戏,承德县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技艺和民俗活动 。热河缠花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展现了承德县人民的审美情趣 ;玲姐花饽饽造型精美,寓意吉祥,是当地节庆和喜事中不可或缺的美食 ;糖人张的糖人制作技艺精湛,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糖人,承载着孩子们的欢乐童年 ;板松豆腐制作技艺传承多年,制作出的豆腐口感鲜美,营养丰富 。这些传统技艺和民俗活动,不仅是承德县人民的文化记忆,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灿烂文化:闪耀古今的艺术瑰宝
承德县的文化底蕴深厚,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这里不仅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众多文化名家工作室,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
板城皮影戏是承德县民间艺术的杰出代表,它以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 。2024 年 11 月 25 日,板城皮影戏被确定为承德县第九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皮影戏以皮革为材料,雕刻成各种生动的人物形象,通过灯光的照射,将人物和故事投射在幕布上 。演员们在幕后操纵皮影,配合着音乐和唱腔,演绎出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板城皮影戏的唱腔独具特色,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让人陶醉其中 。
热河缠花同样是承德县的文化瑰宝,它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展现了承德县人民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 。热河缠花属于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缠花艺人用丝线缠绕在铁丝或竹丝上,制作出各种花卉、动物等造型,再配以色彩鲜艳的装饰,使缠花作品栩栩如生,充满艺术魅力 。热河缠花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承载着承德县人民的情感和记忆 。
除了板城皮影戏和热河缠花,承德县还有快板、李氏拉筋拔骨术、玲姐花饽饽、糖人张、板松豆腐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遗项目涵盖了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多个领域,是承德县人民智慧的结晶 。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承德县成立了多个文化名家工作室 。这些工作室由当地的文化名家领衔,他们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如书法、绘画、摄影、文艺演出等,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在春节期间,书法文化名家工作室的领衔人会在广场举办写春联送祝福活动,为群众送上新春的祝福 ;在元宵节,书画、古琴文化名家工作室会联合举办画团扇古琴演绎活动,让群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些文化活动不仅传承和弘扬了传统文化,也为承德县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如画景点: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
承德县的自然风光,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令人心醉神迷。这里有汤泉行宫、天桥山、朝阳洞等众多特色景点,每一处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
汤泉行宫位于承德市承德县头沟镇,是明清帝后龙浴之处 。从明朝起,这里便被辟为皇帝禁苑 。清康熙 45 年(1715 年),康熙皇帝在此建汤泉行宫,修建了汉白玉方池,供皇帝、显贵洗浴 。乾隆年间,原行宫被称为前宫,又向北扩展建成一座清幽的园林,作为后宫 。前宫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后宫则建有澡雪堂、漱琼室、飞凤亭、汇泽阁、开襟楼等建筑,山清水秀,曲径通幽 。然而,这座行宫后来遭八国联军破坏 。解放后,在行宫旧址建起了疗养院,并在后宫辟有遗址公园,现存有龙池、庙宇、荷池、叠桥等,环境清雅幽致 。汤山温泉水温在 41--44℃之间,每小时流量 20 吨,水中含有钾、钠、钙、镁、硼酸、氟等 20 多种微量元素,尤其是含有放射性氡气,对高血压、皮肤病、关节炎、妇科病等 20 多种病症有显著疗效 。如今,汤泉行宫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在欣赏古建筑的同时,还能享受温泉的滋养 。
天桥山位于承德市区东 20 余公里处,海拔 730 米,面积约 2.7 平方公里,位于朝阳洞西口对面八里许的山峦上,是一处悬崖断壁 。天桥呈拱洞形,全长 180 米,有两拱 。北拱跨长 25.5 米,高 4.7 米,宽 6 米;南拱长 5.8 米,高 3 米 。北拱北端下头,有两块巨石上下相叠形成的风动石,人称石牛,坐在上面用力摇动,还可以发出哞哞的叫声 。天桥山因其峰顶有一块巨石凌空横跨,形似长桥而得名,是 “承德十大景” 之一 。站在避暑山庄的至高处望去,棒槌山东西的山峦之巅,那座空飞跃、横贯苍穹、直通白云深处的天然石拱大桥,便是天桥山 。天桥山的美丽不仅在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据《承德府志》记载,天桥山 “山势穹长,如飞梁跨空,缥缈天半,与山庄内四面云山亭相对” 。这里还流传着美丽的传说,相传玉皇大帝走天桥访民间疾苦,金牛星因违背玉皇命令被点化成石牛,人们爬上牛背时石牛发出的声音,便是金牛对天帝的愤怒不平的喊声 。登上天桥山,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让人陶醉不已 。
朝阳洞位于承德县仓子乡境内,距承德市区 20 公里,是 “承德十大景” 之一 。据清代志书《承德府志》记载,朝阳洞 “在府治东稍南三十七里。石窦嵌空,横贯山腹”,“晓日初升光射罅漏,隔山可见朝阳”,朝阳洞由此得名 。朝阳洞是一个东西贯通的天然溶洞,全长 60 多米 。每当旭日初升,阳光透过洞口,宛如一柄金剑射穿山崖,甚为奇特 。洞体呈喇叭形,西窄东空,西洞口为入口,东洞口平台外是百丈悬崖,险不可攀 。朝阳洞原建有道观,名博阅观,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 。正殿三间,供奉观音、关帝和娘娘 。左配殿为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即尧、舜、禹 。右配殿为三神殿,供奉火神、药王和财神 。沿三官殿北去,有石窟两个,分别为玉皇阁和老君堂,供奉玉皇大帝和太上老君 。洞内的通道两侧,还塑有十八罗汉佛像,是热河都统汤玉麟于民国十九年(1930)增修的 。东洞口外崖壁上有摩崖刻字:“名山胜境”、“洞天福地”、“大观”,分别为汤玉麟、张贵良、耿世瑞于 1930 年所题 。朝阳洞周围,奇峰耸立,怪石嶙峋 。龙头崖危岩耸峙,望之怵目惊心 。酒篓山玲珑剔透,人迹罕至的崖壁上竟有一人多高的佛龛 。最值得称道的,当属远近闻名的天桥山,它就在朝阳洞对面,那横跨的飞梁,那透明的桥拱,气势恢宏,玲珑剔透,俨然是一幅独具匠心的艺术杰作 。站在朝阳洞洞口,感受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欣赏着周围的美景,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 。
诱人美食:舌尖上的承德县记忆
承德县的美食,是一场味觉的盛宴,每一道菜都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文化。御土荷叶鸡、承德凉粉、鲜花玫瑰饼等特色美食,让人流连忘返 。
御土荷叶鸡原名叫化鸡,传到承德后,因选用承德特有的离宫黄土、热河泉水和湖内的荷叶作原料精制而成,故名 “御土荷叶鸡” 。制作时,将宰后的生鸡,由腋下取出五脏,洗净,不褪毛,用荷叶包好,再用黄土泥糊好,放在火上烧熟 。熟后摔开泥土,鸡毛随之脱落 。吃时用刀、叉割成小块,蘸着调味品吃,味道鲜嫩爽口,渗着荷叶幽香,别具风味 。入口酥烂肥嫩,那独特的、淡淡的荷叶清香,更令胃口大开,回味绵长 。这道菜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叫化鸡” 原出于浙江杭州,是一些穷苦难民即 “叫化子” 或偷或讨来的鸡,经过烧热的土烘熟而成,本是不登大雅之堂街头菜 。一天清乾隆皇帝微服出访江南,不小心弄得破衣烂衫流落街头 。其中一个叫化子头看他可怜,便把自认为美食的 “叫化鸡” 送给他吃,乾隆困饿交加,当然觉得这鸡好吃,急问其名,叫化头不好意思说这鸡叫 “叫化鸡”,便胡吹这鸡叫 “富贵鸡” 。乾隆就说这 “富贵鸡” 好吃 。事后才知道这个流浪汉就是当今皇上 。这 “叫化鸡” 也因为皇上金口一开成了 “富贵鸡” 。如今,富贵的东西多了,人们又还了它质朴又讲究的原名,御土荷叶鸡 。
承德凉粉是一道河北承德地区的特色传统小吃,距今已有 300 多年的历史 。承德一带居民食用凉粉由来已久,人们喜欢食用凉粉,不仅因它味美消暑,还因为它含有丰富的营养 。据《中药大辞典》载:绿豆凉粉有 “清热解毒,治痛疽疮肿初起,烫伤,跌外伤,并解热药及酒食诸毒” 的功效 。咸丰 10 年,英法联军炮轰大沽口,咸丰帝仓惶出逃,来到避暑山庄后,就常吃宫外的凉粉 。至今承德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咸丰帝在湖边乘凉,听到宫外有人叫卖:“酸、咸、麻、辣、香,解暑赛冰凉,若要吃一碗,犹如进天堂 。” 咸丰从太监处得知是卖凉粉的,很想尝尝 。于是换了便服出宫,只见卖凉粉的周围一群人吃得正香,便也要了一碗 。吃完后,只觉得凉爽可口,味道极佳,于是又添了一碗 。吃完转身走时,卖凉粉的道:“客爷您还没给我钱呢 !” 可皇帝身上向来不带银两,咸丰帝只好将身上马褂脱下,叫他第二天到避暑山庄门口换银子 。第二天卖凉粉的去后,咸丰帝赏了他三百多两纹银,并留他在宫中传授做凉粉的技艺 。后来出宫后,怕再遇麻烦,便带一家老小回了山东老家 。之后他的徒弟继承了他的技艺,一直流传至今 。凉粉由绿豆粉辅以香菜、麻酱等制作而成,制作分为投料、熬制、成型三道工序 。成型后用刀片将粉漏成丝条,放入碗内,根据个人口味酌量加入各种调料,拌匀即可食用,滑润爽口,清凉解暑 。
鲜花玫瑰饼是一道以玫瑰花为主要原料制作的特色点心 。其制作缘起 300 多年前的清代,由上等玫瑰花制得的鲜花饼,因其特色风味历为宫廷御点,深得乾隆皇帝喜爱 。在民间,这种制饼传统和技艺流传至今 。制作玫瑰馅需要用到玫瑰酱、面粉、去皮熟花生仁、熟黑芝麻、糖等原料 。将生面粉在无油无水的锅中中小火炒到微黄出香味关火晾凉 ;将花生和芝麻放入保鲜袋用擀面杖擀碎成小颗粒 ;将玫瑰酱放入大碗中,然后放入焯好的熟面粉、花生芝麻碎拌匀 ;将做好的玫瑰花馅根据外皮的数量分成小份,捏成小球的形状 。鲜花饼皮分为油酥和水油皮,油酥由中筋面粉、猪油制成,水油皮由中筋面粉、猪油、清水、糖制成 。将水油皮中的原料全部倒入一个小盆中混合后揉成光滑柔软的面团,拿出包上保鲜膜饧 20 分钟 ;将油酥里面的面粉和猪油倒入干净的盆中用手将面粉和猪油搓匀捏合成面团也包上保鲜膜 。将水油皮和油酥分成同样数量的小份 。取一个水油皮用手掌压平捏成成圆皮放入一个油酥 ,然后将水油皮的四周捏合将油酥包在水油皮的里面,要包紧 。将所有的水油皮和油酥都包好,按照包的顺序排列,每包好一个就要盖上以免外皮发干 。取第一个包好的小面团,擀开成长橄榄形,然后从一端向里卷起来,将封口朝下摆到案板上,还是要盖上以免干皮变硬 。按照顺序将其全部卷成卷,然后还是按照顺序排列 。按照先后的顺序,取第一个小卷,竖着擀开,还是从一端向里卷起来,将封口朝下摆到案板上,要盖上以免干皮变硬,将其全部做完按照先后顺序排列 。取第一个卷了两次的小卷,竖着压扁,然后用擀面杖擀开成中间厚四周薄的圆皮,放上一个玫瑰馅 ,用手的虎口处或者像包包子一样将四周收拢捏紧,不要露出玫瑰馅 。将封口处冲下放到案板上用手掌轻轻压平成圆饼状,玫瑰鲜花饼的生坯就做好了 。所有的饼都做好后摆入考盘中,烤箱预热 180 度,中层烤 15 - 20 分钟,取出晾凉放入盒中密封保存,室温中可以保存一周 。鲜花玫瑰饼层层起酥,外皮特别薄,轻轻咬上一口,香味四溢,酥到掉渣 ,那清新的玫瑰香气,更是让人陶醉 。
争议结尾:承德县的未来何去何从?
承德县,这个拥有深厚历史底蕴、多彩人文风情、独特自然风光和诱人美食的地方,宛如一颗未经完全雕琢的璞玉,散发着无尽的魅力。然而,在旅游资源丰富的今天,它却未能像一些热门旅游城市那样声名远扬,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承德县拥有如此丰富的资源,却未得到充分开发,是缺乏宣传还是另有原因?未来它该如何在保护文化的同时实现经济腾飞?是大力发展旅游业,还是探索其他产业的可能性?又该如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保持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不被同化?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 。相信在未来,承德县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你对承德县的未来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