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大丰大足,喜乐安宁!”
除夕之夜,随着央视春晚主持人喊出这句祝福,大足石刻作为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重庆分会场的一部分惊艳亮相。彼时,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大佛湾的数百名演职人员齐放孔明灯,崖壁上的石刻雕像,在红色的孔明灯的映衬下纷纷披上金色华光。
大足石刻作为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一直以来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2月4日,趁着久违的晴天,记者去到重庆大足石刻景区,感受那历史与艺术的交响。
来到大足宝顶山景区,久违的暖阳照射在石刻之上,霎时间,历史仿佛开始倒流,突然回到那个满窟风动的年代。
千百年前,勤劳智慧的巴渝先民挥锤凿石,一刀一凿、不舍昼夜,此后,金石撞击之声开始响彻这方天空,5万余尊造像、10万余字铭文破石而出……
这些始建于初唐、兴盛于两宋的石窟造像,历时千余载,与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
“自晚唐从北山开龛造像,大足石刻的开凿历史一直延续200余年,在两宋时期到达鼎盛。”大足石刻解说员介绍说,尤其是在南宋中后期,由当地一代高僧赵智凤清苦70余年营造的宝顶山石刻,将大足石刻推向了顶峰。
1999年,大足石刻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继敦煌莫高窟后,中国第二个石窟类世界文化遗产,至此也奠定了“北敦煌,南大足”之地位。
文明的成长纵然惊心动魄,可文明消亡却也如白云苍狗。时光流转,沧海桑田,在时间长河的冲刷下,这些矗立山崖千年的大足石刻群像,在长年累月的风侵水蚀下病害多发,抢救保护刻不容缓。
解说员介绍称,近年来,重庆实施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宝顶山大佛湾卧佛水害综合治理等工程,成效显著。2007年,这个被誉为“世界石刻艺术之瑰宝”的金身佛像出现了手指掉落的情况,2008年国家文物局正式启动千手观音抢救加固保护项目,并将其定为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据了解,当时共发现石质胎体风化、贴金层开裂、彩绘脱落等各类病害34种。可如此大规模、综合性石质文物修复,没有先例可循,为此专门汇聚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10多家文保、工程单位近百名专家和技术人员联合“诊疗”。最终,历时8年终于完成宝顶山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开创了我国大型不可移动文物修复的先河。除此之外,大足石刻还在传承利用上实现了新突破,努力推动石刻文化走出去。例如,启动“大足石刻世界巡回展”和百场展览、百场讲座、百馆赠书、百集微视频展播的“四百工程”文化旅游推广活动,先后出版专著、图录几十余部,发表论著1000余篇……向中国讲述大足石刻的故事,向世界讲述大足石刻中国化的故事。
随着数字时代的开启,大足石刻也开始转换思路,数字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大足石刻病害勘查研究、病害诊断分析与治理以及保护工程施工等过程,全面提升了依托数字化的文物保护科技含量。并且,大足石刻景区现已建成8K球幕影院、4K高清影院。4K电影《天下大足》与8K球幕电影《大足石刻》创新大足石刻的讲解方式,讲述了大足石刻的起源和主要造像的艺术特点,让游客跨越千年,眼看奇观。
一壁山崖、一段历史,一尊造像、一个世界。
有人曾追问,中华文脉为什么能绵延数千年而不中断?
直至我走进大足石刻,站在这些石刻造像前凝视:那端坐的佛陀、站立的菩萨,那88平方米崖壁上的“千手观音”,那头顶崖檐、脚踏莲台的华严三圣,那吹奏着长笛的明媚的少女、并肩耳语闲适的牧童、戏弄着农夫的顽皮孩子……
那一幕幕大善大美、大丰大足的生活都凝固在这方崖壁之上时,人们仿佛寻到了让千年文脉赓续绵延的答案——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