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亲文化公园
东汉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刘秀封李通为固始侯,建立固始侯国,固始县由此得名。
固始名字的由来,大致有“欲善其终,先固其始”的意思。
蓼城街道
固始博物馆
固始县是蓼国故土,蓼国,偃姓,据说是皋陶的后代。周襄王三十年(前622年),蓼国为楚所灭。西汉时,在蓼国故土置蓼县,县治在今固始县的东北部,东晋时废。
番城街道
番国故城遗址
辖区内有番国故城遗址,为纪念而得名。
秀水街道
秀水公园
因区域内有秀水公园而得名。
陈淋子镇
西九华山
相传明朝初期,陈姓从山东枣林迁此,因旁边史河河床中有一大水坑,被称为陈泠子,后谐音演化为陈淋子。
黎集镇
明崇祯七年(1634年),黎姓领头兴集市,故名黎集。
蒋集镇
明天顺年间,蒋氏夫妇在此开店铺,得名蒋家铺;
后兴集市,清朝初期更名蒋家集,后来简化为蒋集。
往流镇
明清时期,此地车船往来如梭,行人如流,兴集市,得名往流。
郭陆滩镇
元、明时期,郭姓、陆姓在石槽河北段渡口旁滩地上搭棚开店,形成集市,得名郭陆滩。
胡族铺镇
明清有古驿站,开有店铺,因胡姓居多而称胡族铺。
方集镇
古时方姓居住于岗边,称方大庄,后改称方家店,宋代兴集,改称方家集,简称方集。
三河尖镇
清乾隆年间,因集市位于淮河、史灌河、泉河三条河流交汇口南侧的尖角形夹河湾上,得名三河尖。
段集镇
急流涧河把大量的鹅卵石冲积在这里,明朝时在河岸旁设旅店,得名鹅卵店。
清朝兴集,居民多姓段,更名段集。
汪棚镇
原名汪家棚。清朝中期,汪姓在此路边搭三间小棚做生意,形成集镇,得名汪家棚,简称汪棚。
张广庙镇
清朝初期,张广在此开店,并热心公益,后人建祠纪念,名张广庙,村以庙名。
陈集镇
古时陈姓在泉河桥边开店,得名陈桥。
元朝末年,龙城阁的集市移陈桥东的陈家庙(现陈元光祠),称陈集。清改陈家集,后简称陈集。
武庙集镇
古时此地建有火神庙、雷祖庙、抓魂庙、奶奶庙、武昌爷庙五庙,后来人们传为武庙,依庙兴集,名为武庙集。
分水亭镇
清朝中期,自清河下游向北开挖的河段至此分出两条支流,在此建一供人小憩及观赏的八角亭,得名分水亭。
石佛店镇
明朝初年,村民挖井时发现一个一尺多高的石质佛像,建庙供之。庙旁井深似潭,得名石佛潭。明朝末年形成集市,更名石佛店。
泉河铺镇
宋、元、明时期为传递公文,十里设一急递铺,本地为县城至东第四急递铺,因濒临泉河,得名泉河铺。
祖师庙镇
相传古时在辖区南部有位祖师爷,后民众为其建一座祖师庙,村以庙名。
李店镇
清乾隆年间,李姓居此开店,后形成集市,得名李店。
沙河铺镇
因西临史河(当地人称大沙河),宋朝设驿站(急递铺),称沙河铺。
徐集镇
徐姓在河埂上建庙,并在庙旁开店,逢三月十六庙会,商贾集聚,渐成集市,得名徐集。
洪埠乡
清嘉庆年间,洪姓在灌河边设码头,得名洪家埠。清末兴集,简称洪埠。
杨集乡
清嘉庆年间,街内有五个古庙,得名五庙集。
后因杨姓在此地练兵,改称杨集。
马堽集乡
宋、元时期,此地是南北向的垄岗,远看像一匹马,岗顶较平,得名马冈。
明朝初期形成村落,称马冈寨。明朝中期兴集,改称马冈集。清朝取“冈”同音字改名马堽集。
草庙集乡
春秋战国时番国村子西侧,有一枯井,经常出现许多蜈蚣,村名蜈蚣井。村东有竹林,为祭祀在竹林旁边盖一庙屋,庙屋上用草覆盖,得名竹林寺、草顶寺。
南宋时在草顶寺旁设急递铺(驿站),称草庙铺;清初形成集市,更名草庙集。
南大桥乡
固南公路在老石槽河上建有一公路桥,该桥位于固始县城南,称为南大桥。
赵岗乡
清朝初期,赵姓在此地荒岗上建庙,后在庙旁开店,逢三月二十八、九月九庙会,商贾集聚,渐成街道,得名赵岗。
张老埠乡
清朝初期,张姓在史河上摆渡,渡口得名张老人埠。
渡口附近有个叫竹林埠的小集镇,后迁此地,更名张老埠。
丰港乡
辖区内史河故道形成一天然水港,名丰水港,故而得名。
柳树店乡
清朝中期,在县城通往东南部清河集的大路边建村,村上有棵大柳树,后在树旁开店铺,得名柳树店。
观堂乡
明未清初在此建庙,供奉观音菩萨,得名观音堂,简称观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