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与交通:黄金腹地的明珠
高阳县地处华北平原,位于河北省保定东部,宛如一颗镶嵌在京、津、石、保、沧五个城市黄金腹地的明珠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其北靠华北明珠白洋淀,与雄安新区安新县交界,西与清苑区毗邻,南与蠡县、肃宁接壤,东与河间、任丘相接 ,在东径 115°38′至 115°39′和北纬 38°30′至 38°46′之间,南北宽 28.5 公里,东西长 30 公里,总面积 472 平方公里。
在交通方面,高阳县堪称四通八达。距离北京约 150 公里,距离天津约 150 公里,距离石家庄约 150 公里,与雄安新区隔淀相望,距离雄安新区核心区约 28 公里,与雄安新区接壤 63.5 公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部核心功能区的重要节点。境内公路纵横交错,津保(南线)公路横穿全境,保沧公路纵贯全县 ,为货物运输和居民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沧榆高速、大广高速和津石高速在高阳县辖区环绕闭合,设有 5 个出入口,让高阳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极大地缩短了与周边城市的时空距离,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此外,虽然高阳县没有机场和高铁站点,但周边城市的交通枢纽可以进行无缝对接。距离高阳县较近的保定东站,拥有众多高铁线路,可直达国内各大城市,从这里出发,能够快速抵达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让高阳与全国各地紧密相连,无论是商务出行还是旅游度假都极为便捷。
历史的足迹:从先秦到现代
高阳县的历史源远流长,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早在商代,这里就已有了人群聚落,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开启了高阳的历史篇章。
战国时期,高阳县正式建邑,其归属在燕、赵两国之间不断变动。周安王二十年(前 380 年),齐国攻打燕国,高阳短暂归属齐国 ;周赧王二十年(前 295 年),燕赵重新划分疆界,高阳又归属赵国。《战国策》中记载的 “燕封宋人荣蚠为高阳君,使将而攻赵”,便发生在这一时期,为高阳的历史增添了一抹传奇色彩。
秦朝时,高阳县属钜鹿郡。西汉高祖六年(前 201 年),是高阳县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年,高阳县正式设立,属涿郡 ,县治位于现今河北省高阳县庞口镇的旧城村。此后,高阳县的归属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变化。建和至永寿年间(147 年 - 157 年),高阳县成为高阳郡的郡治 ;延熹元年(158 年),改属博陵郡 ;建安末年(215 年 - 219 年),属河间郡。三国时期,高阳为魏地,黄初二年(221 年)隶属高阳郡 。西晋泰始元年(265 年),隶属高阳国。东晋时期,高阳于建兴四年十二月(317 年 1 月)被后汉攻占,易国为郡,高阳再次成为郡治 。从建武元年(317 年)至太元二十年(395 年),高阳先后被前赵、后赵、前燕、后燕等政权所占据,归属不定。太元二十一年(396 年),高阳属北魏,沿置高阳郡,县属郡。南北朝时期,北魏太和十年(486 年),高阳随郡改属瀛州 ;太和十八年(494 年),封高阳王 ;北齐天保元年(550 年),属北齐 ;北周建德六年(577 年),属北周。
隋开皇三年(583 年),罢高阳郡,高阳县属瀛州 ;开皇十六年(596 年),于高阳置蒲州,高阳成为州、县治。唐贞观元年(627 年),废蒲州,高阳先后属瀛州、鄚州、范阳郡 。开元十四年(726 年),置高阳军,为军治。宋至道三年(997 年),县改属顺安军,高阳为军、县治。
明洪武元年(1368 年),高阳县属北平布政使司 ;洪武二年,改属安州。清雍正二年(1724 年),高阳改属保定府。中华民国二年(1913 年),县属保定府范阳道。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阳先后属河北省保定专区、保定地区和保定市。1958 年,撤销蠡县,将其行政区域全部划归高阳县 ;1962 年,蠡县析出,高阳县恢复原制 。1994 年,保定地、市合并,高阳县属保定市,至此,高阳县的行政区划基本稳定下来,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
文化瑰宝:艺术与遗产的交融
(一)艺术的独特魅力
高阳县的艺术形式丰富多样,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其中北方昆曲和竹马落子歌舞戏尤为引人注目。
北方昆曲作为昆曲的一个重要支派,于明万历年间(1573 - 1620)流传到北方,在高阳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它融合了北方的语音和音乐,形成了与南方昆曲既相似又不同的特性。在剧目上,北方昆曲多宫廷大戏、袍带戏,如《长生殿》《桃花扇》等,这些剧目以宏大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古代宫廷生活和社会风貌;角色行当上,多武生、花脸,人物多英雄豪杰、帝王将相,其表演风格大气磅礴,充满阳刚之气。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有 “豁、叠、擞、嚯” 等腔的区分,以及各类脚色的性格唱法 ,配合上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的伴奏,使得北方昆曲的音乐更加缠绵婉转、柔曼悠远。
竹马落子歌舞戏则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最初可能与祭祀、庆典等活动有关。在表演时,演员们身系竹马道具,通过跳跃、奔跑、旋转等动作,模拟骑马的姿态,同时配以欢快的音乐和舞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竹马落子歌舞戏的音乐多采用当地的民间曲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节奏明快,旋律优美,能够很好地烘托出热闹的气氛。舞蹈动作则刚健有力,富有节奏感,演员们通过整齐划一的动作和精彩的表演,展现出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和精神风貌。这种艺术形式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性,还承载着高阳人民的情感和记忆,是当地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物古迹的诉说
高阳县的文物古迹众多,每一处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北路台遗址和高蠡运动烈士陵园便是其中的代表。
北路台遗址位于高阳县城西南部邢南乡北路台村村北 45 米处,地势平坦,中部略高。该遗址于 1986 年被发现,总面积 5.6 万平方米,文化层厚 2 米。出土的文物有陶鬲足、陶豆圈足、陶甑片、陶纺轮(纺织工具)和渔网坠等 。根据出土遗物鉴定,该遗址为商代遗址,它的发现为研究商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站在遗址前,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几千年前先民们在这里生活、劳作的场景,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变迁。
高蠡运动烈士陵园位于高阳县城南 15 公里处,南、北辛庄两村之间,1957 年落成,属省重点保护烈士建筑物 ,并在 2017 年 1 月入选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这座烈士陵园的前身是黄文寺,民国初期改为高阳县南区高级小学,并在此处设有第三区警察所。1932 年 8 月下旬,在北方党组织的领导下,这里爆发了闻名华北的高蠡起义 。8 月 31 日,起义遭到反对军队的围剿,宋洛署、蔡书林等十七名烈士于此壮烈牺牲,国民党反动派又疯狂剿杀突围的战士,有 29 名惨遭杀害 。1946 年 2 月,当地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拆庙宇、运砖石在北辛庄村东为烈士修墓立碑 。1957 年,县人民委员会在此建造殉难烈士纪念塔 。高蠡暴动是保定地区高阳、蠡县一带的广大农民在中共河北省委和保定特委直接领导下掀起的一场震撼华北的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大规模农民武装斗争,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创建红军、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 。虽然这次暴动失败了,但它在这片沃土上撒下了革命的种子,给后来动员民众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如今,高蠡运动烈士陵园成为了人们缅怀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每年都有众多游客和学生前来参观,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三)非遗传承的力量
高阳民间染织技艺作为高阳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它始于明末,兴于晚清,盛于民国年间,有着 400 多年的历史 。其制作工艺复杂,涵盖了纺、染、织、整四大类,以及土布印花、土轧光、扔梭织布、提花楼子织布、土漂染等十几个小项 。
在 “纺” 的环节,工匠们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将棉花、麻等纤维纺成细细的纱线,每一根纱线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染” 则运用天然的植物染料或矿物染料,通过复杂的配方和工艺,将白色的布料染上绚丽多彩且持久不褪的颜色,从朴素的蓝靛色到鲜艳的红色、黄色等,各种色彩在染缸中孕育而生,展现出独特的美感;“织” 的过程中,传统的织布机在工匠们的操作下,经纬交织,梭子来回穿梭,将纱线编织成紧密而富有图案的布匹,提花楼子织布更是其中的精妙所在,通过复杂的机械结构和巧妙的设计,织出精美绝伦的花纹和图案,有吉祥寓意的图案、灵动的花鸟鱼虫等,每一寸都凝聚着智慧与匠心;土布印花通过特制的印版和染料,将各种图案印制在布料上,使布匹更具装饰性和艺术感,土轧光技术让布料变得更加光滑平整,质感提升,土漂染技术则能创造出独特的色彩渐变和纹理效果 。
然而,在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冲击下,高阳民间染织技艺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曾经一度中断。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技艺,当地政府和一些有识之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田海涛继承了高阳民间染织技艺和织造方法,以高阳土产的棉花和汉麻等原料,复原数十项高阳民间染织技艺,并将古老传统技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手工织出了高阳老土布和汉麻织锦 。同时,高阳县还通过建立纺织博物馆、开展非遗传承活动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高阳民间染织技艺,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传承人,为这一技艺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产业之花:传统与现代的共绽
(一)纺织产业的辉煌
高阳县被誉为 “中国纺织之乡”,纺织产业是其经济发展的支柱,在全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纺织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末年,当时的纺织技术逐渐传入高阳,开启了高阳纺织业的发展篇章。历经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高阳纺织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技术日益精湛。到了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高阳的纺织业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成为北方重要的纺织基地之一。
如今,高阳县的纺织产业更是蓬勃发展。全县拥有纺织企业 4200 余家 ,规模以上企业 116 家 ,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 1 个、国家级众创空间 1 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1 家,培育出 51 家高新技术企业和 16 家 “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 。这些企业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如智能化的纺纱机、高速织机、自动化印染设备等,机械台套数量众多,能够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求。纺织产业的从业人员达 12.5 万 ,他们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熟练的技术,为产业发展贡献着力量。
高阳纺织产业的产值十分可观,2024 年 1 - 11 月,高阳县毛巾纺织产业总产值完成 600.53 亿元,同比增长 10.1% 。其产品涵盖巾被、毛毯、纺纱等多个品类,其中巾被、毛毯等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高达三分之一 ,远销日本、美国、俄罗斯、欧盟、东南亚、非洲等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二)数字化转型的突破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高阳县积极引导纺织产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数字高阳” 建设方案》等,明确目标任务,加大投资支持,为企业数字化转型 “撑腰打气” 。
在技术创新方面,高阳县积极探索企业科研创新机制,开展政企协作多种模式。以冀中药业、宏润公司等为代表的 17 家企业设立了 1.64 亿元的 “资金池”,成功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28 个,累计使用专项资金 1.13 亿元 ,引导企业在科技投入上 “下血本”。在人才培养上,一方面主动 “走出去”,组织企业代表团参加各类国际国内科技展会、学术研讨会等活动,组织 25 家企业参加了上海家纺展,与东华大学初步达成共同开展关键技术研究的合作意向;另一方面积极 “引进来”,邀请东华大学和天津工业大学的专家团队深入本地企业,进行技术指导,针对纺织企业印染工艺优化等技术难题精准 “开方”,帮助企业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科技成果落地生根 。
在企业生产层面,高阳县培育打造了永亮、图强、三利、宏润 4 个省级数字化车间,引入业务信息系统,打通设备、系统、人员间的信息壁垒,推动生产经营方式由传统 “人管” 向数字 “智管” 转变 。例如,柏立信公司通过对智能生产设备升级改造,生产效率实现了 3 - 5 倍的大幅提升,同时人工成本降幅达到 60% - 80%;图强公司引进的智能工厂管理系统,实现订单全程可视化管理,生产效率提高 20%,运营成本降低 15%,产品升级周期缩短 12% 。此外,高阳县还大力推动印染最新 V3.0 “零排放” 工艺顺利实施,促使产业朝着绿色化、集聚化、高端化、数智化发展 。建设运营高阳亿尚毛巾数字化服务平台,打造纺织 “产业大脑”,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 “虚拟集团” 。深入落实《河北省特色产业集群 “共享智造” 行动方案》部署要求,聚焦纺织产业集群共性制造需求,引进苏州琼派瑞特(TPET)计划投入 3000 余万元,搭建集聚共性制造需求的共享后整工厂,发展以租代售、按需使用等制造能力共享模式,预计覆盖服务超 500 家纺织企业,预计年处理毛巾约 9000 万条,营业额约 2 亿元 。
(三)电商产业的崛起
近年来,高阳县的电商产业发展迅猛,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目前,高阳县有淘宝镇 4 个、淘宝村 6 个 ,电商企业千余家,电商店铺万余家 ,全县注册的电商企业和工商户超过 1700 家 ,电商年交易额达 300 亿元 ,主要销售纺织品、农产品、农机配件、电器材料等 。
电商产业的发展,为高阳县的传统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以纺织产业为例,众多纺织企业通过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实现了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河北柏立信家纺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电商销售额已经占到全年销售额的 30% 以上 。在高阳邦辰创业辅导基地,30 多个直播间同时运作,主播们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将高阳的纺织产品推向全国各地 。童婴贝贝、美婴美、棉小兜等一批纺织品牌借助直播走红网络,带动企业开发多元化产品 。
为了满足电商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高阳县主动作为,以多种方式培养电商专业人才。依托邦辰创业辅导基地等载体,全县累计开展电商培训 30 余期,培训近 5000 人次 。自 2013 年以来,高阳县职教中心电子商务专业累计招生 2100 多人,为全县纺织电商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 。高阳县还积极营造电商产业新生态,举办电商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对接电商平台和行业精英人士,实现专业技术、优势资源等方面的共享 ,为加快该县电子商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旅游胜地:自然与人文的盛宴
(一)红色文化之旅
高阳县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旅游的理想之地。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旧址和高蠡暴动纪念馆是其中的代表景点。
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旧址位于高阳县西演镇布里村南部,西北距县城 15 华里 ,是中国最早的一所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也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17 年 8 月,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在此创办了这所学校,1918 年改名布里留法工艺学校,培养了学生二百多名,1920 年停办 。学校旧址为坐北朝南四方院落,有平房 11 间,包含教室、实习工厂、蔡和森办公室等,现辟为陈列馆,陈列着文物、照片 。这里的基本陈列是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 和 “留法勤工院学运动文物史料陈列”,以图片为主,附以实物与图画等,共有 500 余幅,真实地再现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始末,赞颂了中法友谊和文化交流,热情讴歌了以蔡和森、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李富春、李立三、陈毅、聂荣臻、蔡畅、向警予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留法勤工俭学期间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光辉业绩 。漫步在旧址中,仿佛能看到当年青年学子们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在这里刻苦学习、追求真理的身影,感受到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毅然踏上留法之路的坚定决心。
高蠡暴动纪念馆座落在高阳县城东南 15 公里西演镇北辛庄村南,占地面积 1.05 万平方米,是为纪念 1932 年在高蠡暴动中牺牲的革命烈士所建,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并在 2017 年 1 月入选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20 世纪 30 年代初,高阳、蠡县地区正处在社会大动荡时期,国民党反动派的搜刮,地主、资本家的盘剥,加上天灾人祸,使广大民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1932 年 8 月 27 日,高阳、蠡县一带的农民在中共河北省委和保属特委的直接领导下,掀起了一场震撼华北、影响全国的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大规模农民武装暴动 。暴动队伍从蠡县的宋家庄至高阳县的北辛庄间,途经 20 多个村庄,打击反革命武装,解救贫苦百姓,所到之处劳苦大众纷纷响应和支持 。暴动队伍攻占了北辛庄后,经过整编,正式成立了河北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有 3000 余人,长短枪 120 支,并建立了地方苏维埃政府,极大地振奋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 。这次暴动,表现出高蠡人民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涌现出大量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在暴动中,先后有 47 名同志牺牲,他们的感人事迹,至今还被人民广为传颂 。走进纪念馆,馆内陈列着暴动中使用过的武器及其它纪念物,低层的纪念碑分别镌刻着烈士芳名和暴动主要组织指挥者宋洛曙、蔡书林两位烈士的传记 ,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生动地展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让人们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们为了实现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精神。
(二)商贸之旅
高阳县的商贸之旅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国际纺客风情园和高阳纺织博物馆是不可错过的景点。
国际纺客风情园在原高阳纺织商贸城基础上改建而成,占地近 600 亩,总建筑面积 29 万平方米,有固定门店 2600 套 ,是一处集文化体验、消费体验、文创体验、娱乐体验、夜经济体验等为一体的纺织时尚创意聚集地、纺织客商商贸旺地、游客消费目的地 。这里主要经营毛巾、浴巾、巾被、毛毯等上百个品种,上万个花色 ,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出口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等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9 年 5 月,被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评为 “2019 中国优质纺织市场”,2021 年市场成交额达 66 亿元,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毛巾专业批发市场 。风情园以 “一轴两廊” 的空间布局为设计理念,“一轴” 是指 “时尚空间”,被打造为游客的时尚体验区,是一条完整有序的步行街区;“两廊” 是指高端主题汇,按婴童、时尚美丽、运动活力、酒店、创意、婚庆、银龄七大主题,构建一站式采购主体馆,集中展销各品类的最优商品 。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浓厚的纺织商贸氛围,购买到心仪的纺织产品,还能体验到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娱乐活动。
高阳纺织博物馆是中国北方唯一一家以弘扬纺织历史文化、展示北方农耕文明和地方民俗的公益性、专题类博物馆 。博物馆总投资 200 多万元,占地 746 平方米,共分六个展区,馆内共有藏品 1300 多件 ,展示了高阳纺织业始于明末、兴于晚清、盛于民初、腾飞于改革开放,四百年长盛不衰的历史 。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通道两侧展现纺织生产的石刻壁画,各时期的纺机、织机以及所织布品陈列有序,连环画、老照片、石刻作品等形象地再现了高阳纺织历史发展 。从明清时期的木织机、扔梭织布机,到民国时期的花布样式,再到革命战争时期的染料桶和轧花机,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的纺织设备和产品,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高阳纺织业的发展历程,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领略到高阳纺织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生态之旅
高阳县的生态之旅为游客提供了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好去处,龙湖公园和天梭广场是其中的亮点。
龙湖公园地处高蠡路斗洼桥东侧、西田果庄村南侧孝义河河段,紧邻巾巾乐道产业育城中心,总规划面积约 356 亩 。孝义河是雄安新区白洋淀上游优质河段,河道连绵狭长,连同周边坑塘水面,宛如腾龙回首之姿,构成场景最主要的空间结构,因此取名龙湖公园,与高阳城东凤湖公园呼应,取龙凤呈祥之寓意 。公园以堤顶路为界限,分为南湖和北湖,总面积 366 亩,其中南湖占地面积约 276 亩,与孝义河连通,北湖占地面积约 90 亩,为现状坑塘 。这里整体分为迎宾景观区、湿地生态修复区、龙舟运动区、亲子游乐区 4 大区域 ,通过提升城市水文景观,营造出 “白洋盛景,万柳金堤,绝妙佳境龙抬头” 的景象,不仅呼应了集散中心功能,还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文化休闲场所 。游客可以在湖边漫步,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微风拂面的惬意;也可以在亲子游乐区与家人一起享受欢乐的时光,增进亲子关系;还能在龙舟运动区观看精彩的龙舟比赛,感受运动的激情与活力。
天梭广场位于三利大街南段,是孝义公园的主要景点,占地面积约 8000 平方米 。广场采用圆形构图,垂直于堤顶路,形成四面八方南北轴的格局,中心雕塑采用十二时辰的晷盘底座造型 。开敞的城市广场,环形的线条勾勒出雕塑广场布局,主雕塑 —— 天梭高度 20.1 米,不锈钢材质,是高阳县纺织业的符号化 。主雕塑安装景观照明灯 92 盏,有红、黄、蓝、绿、冰蓝、紫、白七种颜色,晚上各种颜色交相替换,与广场周边景观照明相呼应,美轮美奂 。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独特的雕塑景观,感受艺术与文化的融合;在夜晚,灯光璀璨的天梭广场更是成为了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吸引着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拍照打卡,享受休闲时光。
展望未来:高阳的无限可能
高阳县,这座充满魅力与活力的城市,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在现代的浪潮中奋勇前行。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蓬勃发展的产业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已然成为京津冀地区一颗璀璨的明珠。
展望未来,高阳县在经济领域有望实现更大的突破。在纺织产业方面,将继续深化数字化转型,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进一步提升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拓展国际市场份额,巩固 “中国纺织之乡” 的地位。同时,积极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如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可持续性。
文化方面,高阳县将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加大对北方昆曲、竹马落子歌舞戏、高阳民间染织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扶持力度,培养更多的传承人,让这些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打造具有高阳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高阳的文化影响力。
旅游领域,高阳县将以创建国家 A 级旅游景区为契机,整合红色文化、商贸文化、生态文化等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打造更多高品质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加强旅游宣传推广,提升高阳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将高阳打造成保东南特色文化旅游城市。
在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高阳县将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交流,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为高阳县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高阳县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相信在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高阳县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迈进,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