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网友留言群兴村有座寡妇桥就前去参观,路过叫岜勋街街地方就停下脚步走走,发现这里不仅有街道还有菜市场,想来岜勋街之前一定是个乡镇级单位,因撤乡并镇而被撤销。城镇化过程中很多小乡并入大镇属正常,不过来到岜勋街这处小地方,出于对它的好奇不得不追查岜勋街的前生今世。
经过查询资料岜勋街历史上还曾经是个乡,岜勋街的前身是岜勋村,始建于清朝咸丰7年(1857),距今有近200年的历史。民国19年(1930)岜勋村设圩,尽管比起周边的登昌圩、铜锣圩规模小,但岜勋圩却成为铜锣圩和登昌圩之间的纽带,更是方圆10里内繁盛一时的小集贸市场,为周边村民赶集提供方便。
民国24年(1935)岜勋圩改为岜龙乡,民国时期的岜龙乡管辖有岜勋一、二、三村。可能是当时岜勋乡是某个大家族势力范围,各个村没有具体的官方名字,只能由这个大家族用数字来替代管辖村的名字。武鸣县解放后保留岜龙乡建制,不过此时的岜龙乡更名为岜勋乡,更名的原因是龙在方言是山坳的意思,交通不便的山坳相对较落后,山坳里的乡听起来有点不雅便将岜龙更名为岜勋乡。
解放后的岜勋乡辖有岜勋、那勋、林洋、大才、陇庆、板新6个村,1958年岜勋乡撤销并入锣圩乡。1962年岜勋从锣圩析出设乡镇级行政单位,不过此时的岜勋不是乡而是公社,岜勋公社所辖的不再是原有的6个大队而只有岜勋、那勋、林洋3个大队。1966年岜勋公社撤销,岜勋降为大队,分单干后岜勋大队改为村。
岜勋得名于附近的岜勋山,岜是山的意思,勋则是人名。据传岜勋村的落业始祖叫勋,在山脚下垦荒造村,此山便叫岜勋。勋是个人名,但姓氏不知,不过以岜勋街潘姓为主,想来勋应该姓潘叫潘勋。前段时间在英圩参观过潘姓祠堂,不知岜勋街的潘姓跟英圩的潘姓有何关系。若岜勋街的潘姓是英圩潘姓的分支,想来英圩的潘姓支脉挺繁盛的。
岜勋于上世纪60年代撤销乡镇级单位,但岜勋仍旧保留赶集,至于何时村民何时不来岜勋赶集不清楚,以岜勋街完整的街道、菜市场来看,想来应该是为岜勋街再次升格为乡镇做准备。世事难料,城镇化发展过快,而且以发展大地方为主,岜勋街这样的小地方再次升格为乡镇的机会恐怕往后都没有了。
菜市场不是赶集用而是成为当地的娱乐场所,小孩的游乐园,想来当地职能部门还是非常关切新生幼儿发展的。尽管岜勋街有提供小孩娱乐的场所,但随着幼儿出生率的降低,前来这里游玩的小孩确实寥寥无几。出生率降低应该是发生在城里,农村也出现出生率低,看来农村往后有可能没有多大的出路了。
岜勋街距离锣圩镇16公里,说远不远,说近不近,但所处的位置相对较尴尬,距离主干道相对较远而繁荣不起来。岜勋街所处位置有点尴尬,但比起很多远离主干道的街圩,岜勋街却有着相当的常住人口规模。岜勋街没有太多的商业机构,但几乎是每户都居住人,没想象中的荒凉。不知是岜勋街这里的村民相对较富裕而不需要外出,还是靠近春节外出的人回来过年,感觉岜勋街这里还是相对较有人气的。
岜勋街的学校里还看到国旗飘扬,想来岜勋小学还正常办学,不过看到是教学点不得不担心,往后会不会因适龄学子少而停办,停办后小孩得到16公里外的锣圩上学多不方便。不过还是挺羡慕的,起码还有个教学点,我们村原来还是小学,2024年8月份直接停止办学,连教学点的留不住,真心塞。
上图是个三叉路口,三角都各有一家商店,这三家商店就是因学校而生意兴隆。随着适龄儿童的减少,不知这几家商业机构还能坚持多久,要知道这几家商业机构是整个岜勋街最繁荣的商贸地段,要是这几家商业机构都凉凉,想来岜勋街也就跟着凉凉了。岜勋街凉凉,或许是杞人忧天,随着振兴乡村政策的实施,像岜勋街历史底蕴这么深厚的小地方,往后飞黄腾达也只是时间问题,加油吧岜勋街。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