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执笔 陶韬
8848.86米!作为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不仅是国内外游客进藏旅游的打卡地之一,更在每年都会迎来众多攀登者的挑战。
据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政府统计,截至12月15日,2024年珠峰景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4.02万余人次,同比增长18%,创历史最高纪录。
游客在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纪念碑前拍照留念。图源新华社
从1922年人类第一次尝试攀登珠峰,到1953年第一次有人成功登顶,再到1960年人类首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顶,至今这里仍令数不尽的登山爱好者前赴后继。这场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的登顶之路,是冒险者的旅途。
他们攀登途中经历过什么,又为什么出发?记者找到了5位曾经攀登过珠峰的人,探寻他们挑战极限的故事。
攀登珠峰,为他们带来了什么?
今年5月,一条4分钟的“用无人机飞跃珠峰全过程记录”视频走红网络。这条视频的作者,正是成功登顶的浙江“95后”雪山摄影师颜纯期。
颜纯期(右)在攀登珠峰的路上。图源受访者。
“我是举着运动相机登顶的。在‘地球之巅’看到了地球的弧度,还碰到了‘幻日’奇景,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两个太阳’。一路的艰辛,在那一刻都变成了挑战成功的兴奋。”回忆起“登顶时刻”,颜纯期记忆犹新。
传统攀登路线分为两条路线,一条在中国境内的北坡,一条在尼泊尔境内的南坡。与多数攀登者一样,颜纯期选择的是南坡线路,整个过程历时一个多月。
攀登者通常要先在珠峰大本营停留,做一些适应性的高原训练,等待合适的窗口期。从珠峰大本营出发,登顶沿路需要经过4个营地,直到过了“希拉里台阶”,珠穆朗玛峰的峰顶就近了。
“看到过日照金山吗?在海拔7000多米的洛子峰,我们就站在了‘金山’上。当然,珠峰上的气温和环境变化之快也远超想象,前一分钟还晴空万里,后一分钟就是暴风雪,焦急、烦闷等各种负面情绪都轮番体验了一遍。”颜纯期告诉记者,途中的见闻也让他对于自然愈发敬畏,“海拔8000米就像一条生死线,人类相对雪山来说,实在太渺小了。”
另一位攀登者何静,本职工作是在一家企业负责技术研究和开发。她告诉记者,在登顶的那一刻,自己什么都没想。
“我选择了无氧攀登,可以更清晰地感悟到人在大自然的渺小。当时中国还没有完成无氧登顶珠峰的女性,我除了完成自己的梦想,还希望能为国家献礼。”何静清晰地记得,2022年,在到达峰顶后,她脱下手套,手握五星红旗,高声唱起了《歌唱祖国》。
何静无氧登顶珠峰后,拿出了五星红旗。图源受访者
何静2012年第一次与雪山结缘,就爱上了阳光照耀在雪山之巅熠熠散发的光芒,从此开始了旅途。
何静第二次攀登珠峰,才完成登顶。2021年,她第一次尝试攀登珠峰,却遗憾错过登顶窗口期未能如愿。但第二年,她又继续向珠峰挑战,这一次,她成功了。在2022年5月14日上午9时,何静成功登顶珠峰,成为中国首位无氧登顶珠峰的女性。之后她继续向新的目标出发,据新华社报道,今年10月,她成为了中国首位无氧登顶全部14座8000米级山峰的女性。
“探险者”的雪山征途,从不止于珠峰。
“我觉得攀登珠峰是一种独特的挑战,登顶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这种不确定性也是雪山魅力的一部分。一次失败并不能阻挡继续向前的步伐。”何静说,自己的攀登之旅没有终点,接下来还计划从北坡再次登顶珠峰。
攀登艰险,为何有人孜孜以求?
攀登珠峰,是一项“迷人而又艰险的运动”,海拔8000米以上的地区,又被称为“死亡地带”。喜马拉雅数据库(HDB)公布的数据显示,1922年至2024年,共有300余人因攀登珠峰而死亡。
对于珠峰“攀登者”而言,这一路,不仅包含着人类对追求极限的渴望,更是一次深入内心、自我探索的旅程。
珠穆朗玛峰日照金山景观。图源新华社。
事实上,选择向着珠峰而行的每一个人,出发的时刻便已然得到了一份“勇敢者勋章”,沿途的见闻与经历、极限情况下如何做出选择,远比能否登顶的结果更重要。这一程,让攀登者更加了解自己,也愈发热爱生命。
在危机时刻,有时候,后撤比前进更需要勇气。
“在8750米,我知道我们的氧气不够用了。那是一次人性的考验,我看了看我的向导,我会为了登顶而不顾他的生死吗,还是他也有可能放弃我?”攀登者觉姐(化名)说,“生死之间我才明白,对我而言平安最重要,于是我告诉向导‘走吧,我们一起回家’。”
觉姐对是否再次攀登并无执念,“攀登珠峰的感觉我已经体验过一次了,目前没有计划再次前往”。
去年5月,中国登山者范江涛、谢如祥在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在海拔8450米处发现一名女性遇险登山者,在尚有体力冲击顶峰,距峰顶不到400米的时候,两人放弃登顶计划,选择救人。那一刻,他们认为,救人比登顶更加重要。
安徽“95后”甜品师雪璇因为脚伤,第一次攀登止步于8300米。但约100天之后,在明年4月,她即将再次前往尼泊尔,赴第二次“珠峰之约”。
“我又要出发了!这意味着我有勇气直面困难、再次尝试,这对我来说很重要,希望明年可以实现登顶。”雪璇相信,一次次挑战自身极限的登山运动的治愈力。雪璇患有抑郁症,她在登山的时候更能体会简单的快乐,“很多时候,生死就在眼前,我也遇到过队友的离世,在极限状态下会让我们更加热爱生命。”
雪璇镜头中的攀登路上。图源受访者。
虽然危险,但珠峰的魅力仍然让登山者着迷,此前甚至出现过“珠峰拥堵”的情况。根据喜马拉雅数据网站的最新信息,2024年春季登顶季,共有800多人成功登顶。
登山爱好者们发现,似乎成功登顶珠峰的人越来越多了。甚至有网友声称,“只要肯花钱,夏尔巴人甚至能把你背上珠峰”。
攀登珠峰,真的越来越“容易”了吗?
深圳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副会长曹峻向记者表示,与其说登顶更容易了,不如说是因为有勇气、有条件挑战的人更多了。
据深圳登协数据显示,2024年珠峰登山季,共有15位来自深圳的登山者成功登顶珠峰,这是有史以来深圳登山者年度登顶人数最多的一次。
曹峻于2013年登顶珠峰。图源受访者
“当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从一个不寻常的角度去看看这个世界,既然条件允许,那为什么不呢?”曹峻是最早一批中国民间攀登推广者之一。据他回忆,他于2013年攀登珠峰,是那年十余名成功登顶的中国人中的一位,而近些年,成功登顶的中国人数量已经提高到了每年几十人,甚至最多超过100人。
颜纯期认为,之所以网友认为攀登珠峰“简单”,其实是“幸存者偏差”,大家只会看见成功登顶的挑战者,却忽视了选择回撤乃至将生命留在珠峰的尝试者。
“夏尔巴人背你上珠峰?这绝对不可能。在我的视频里,c2营地至顶峰的难度有目共睹,昆布冰川的雪桥和冰梯背人通过会很容易坍塌,他们的角色只是引路者、协助者。”颜纯期说,“如果网友和我一样看到过遇难者,或许就不会有这个疑问。”
挑战极限,考验的是什么?
1960年5月25日凌晨4时20分,作为中国登山队队员,贡布与王富洲、屈银华三人,首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顶,实现了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的壮举。
1960年6月7日,人们在拉萨用鲜花欢迎登顶凯旋的王富洲(右)、贡布(中)和屈银华。图源新华社
《西藏日报》发布消息,贡布因病于2024年12月5日在四川成都逝世,享年91岁。这也再次让人们回忆起那个被载入中国体育史册的时刻。
一代又一代登山者,对于珠峰的向往,从未停止。
珠峰登山大本营。图源新华社。
向珠峰发起冲锋,准备过程往往需要耗费数年。事实上,想要登上“世界之巅”,不仅仅需要热情、勇气和毅力,更重要的是良好的体能和心理素质。
“能够攀登珠峰的人,通常都是水到渠成地选择这一挑战。我从低海拔山峰到高海拔山峰,已经有超过10年的攀登经验。”何静告诉记者,在成功无氧登顶4座超过8000米的雪山后,她才有勇气将目标瞄准珠峰。
无氧攀登,难度更甚,何静为此一直在进行训练。为了锻炼体能,她多年来坚持长跑,每周5天晨跑10公里,骑单车往返40公里上下班,除了负重爬楼梯训练外还有定期的越野。此外,还要学习攀冰、绳结等操作。
中国最早一批登顶珠峰的民间登山者主要是企业家或公司高管,比如王石、郁亮等人。而今,成功登顶的挑战者已经涵盖各行各业,包括摄影师、平面模特、电商从业者、IT公司员工、甜品师、中学老师、户外运动专业研究方向研究生、狱警等。
据曹峻观察,多数登顶者年龄在40岁到50岁之间,且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例如,都有较强的目标感,内心能够经受煎熬、热爱探索自己的极限甚至以此为乐趣,“当然,能兼具以上特性的人,多半是各个领域都有一定影响力的成功人士。”
“我的队友们基本上都是马拉松、越野跑的爱好者,多数也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颜纯期认为,热爱挑战、勇于尝试未知、做事缜密,这些成功人士的特征,也恰巧和登顶珠峰需要的精神相吻合。
除了攀登珠穆朗玛峰,南极探险之旅也成为不少人的选择。
章键在南极。图源建德发布。
最近,因“打卡”过珠峰和南极极点的浙江建德户外运动爱好者章键,正在继续自己的“7+2”探险计划,即登顶七大洲的最高峰、徒步南北极点的极限探险,这也是地球上的9个“极限点”。在他看来,登山是一个极限追求的过程,都是生命的高度与极点挑战,每一个里程碑都值得抵达。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爱上前往人迹罕至处,在户外挑战极限?
曹峻分析,攀登珠峰是极少数人才能享受的体验,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别人也会对你刮目相看,这些会为登山者带来极大的鼓舞和刺激。
据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孙小荣介绍,参与户外运动,初级是“健身+旅游”,就是在行走中健身,在健身中行走,比如徒步、健步走等,门槛较低;中级是“体能+挑战”,比如马拉松、普遍登山、攀岩等,对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级是“技能+极限”,比如攀登珠峰、南极探险、低空飞行等,是必须掌握特定的技能才能进行的极限挑战。
“攀登珠峰、南极探险等突破身体极限与自然空间极限的体验,是对身体、智慧、意志和消费水平等全方位的考验,这种成就感也会带来一种‘全能感’。”孙小荣认为,人类天生就具有“征服”的欲望。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