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 卢鼎 评论员 王芳)从方特园区的科技呈现楚乐,到五一路上仅15平方米的阳台剧场吸引20万人次围观,荆州正让“千年古城,一见如故”成为无数游客的共同心声。
曾几何时,荆州这座有着三千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一度面临“抱着金饭碗讨饭”的窘境。如今,通过推动文艺与旅游、科技等产业的深度融合,荆州正走出一条文化资源价值创新的新路径。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荆州累计接待游客791.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41%和40.7%——这些数字背后,是文艺赋能城市发展的生动写照。
传统文化的活化,关键在于价值重构——从静态展示转向活态体验。在荆州方特园区,《楚乐》演出通过300名演员的生动演绎与全息投影技术,再现曾侯乙编钟的震撼乐章;《屈原》则借助幻影成像技术,让伟大诗人的精神世界变得可触可感。这不是简单的包装升级,而是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创新。更具突破性的是楚王车马阵景区推出的沉浸式剧本杀,让游客化身楚国县尹,在断案理政中感知楚文化精髓,使静态遗址转变为动态的叙事空间,实现了文化传播从“说教”到“体验”的根本跨越。
文艺赋能的突破,更来自于融合创新——在不同领域的碰撞中激发文化新活力。科技赋能让文化“活”起来:荆州古城东门宾阳楼前,千架无人机腾空而起,于夜空变幻出楚文化图腾;VR技术在纪南文旅区打造“楚庄王带你云游纪南”实景地图,让游客一键穿越古今。更令人惊叹的是文艺与城市微更新的结合:沙市五一路阳台剧场,仅用15平方米的居民闲置阳台和30平方米的街头空地,双节假期吸引近20万人次线下围观、10万人次线上打卡。这场“微空间里的文化盛宴”证明,文化创新未必需要大投入,而在于精准把握当代人的情感需求,让文艺真正融入城市肌理。
文艺赋能要避免“盆景式”的短暂绚烂,必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荆州以系统思维推进这一工程,《荆州市整体提升文化影响力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全市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000亿元,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收超过230亿元。这一宏大蓝图通过“八大行动”分解实施,包括先进文化领航、文脉保护传承等文化强市举措,以及旅游品质提升、文旅产业升级等旅游强市行动。从大型节庆活动到街头微型剧场,从方特二期到楚文化博物院建设,不同层级的文化实践共同构成了丰富的文化生态,确保文艺赋能不是短期行为,而是长期战略。
文艺赋能的终极价值,体现在从文化自信到发展自信的升华。在荆州古城,“千年一城满风华”项目将三大城门串联成文化廊道,游客在一步一景中从“看客”转变为“剧中人”。今年国庆假期,荆州古城单日营收与客流量双双刷新历史峰值,这正是文化自信转化为发展实效的有力证明。更多历史资源也在科技赋能下被全面“激活”:张居正故居以科举为主线推出《张居正科举梦》,邀请游客化身明代学子;而“荆州漫游FUN·田园打野季”系列活动,则通过整合文化、旅游、体育、农业等资源,以更加年轻化、更具互动性的姿态,展现荆州秋冬旅游魅力。
在荆州,历史与现代的对话每天都在进行。当外地游客由衷感叹“这一趟来得太值了”时,当市民在家门口享受文化盛宴时,文艺赋能的价值已不言而喻。
荆州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深层逻辑:文化软实力要转化为发展硬支撑,关键在于构建现代化的文化价值实现机制。这不是简单的将文化变现,而是让文化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基因与动力。
从方特的科技呈现到阳台剧场的微空间创新,荆州证明:当文化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古老的文明就能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城市也将在文化自信中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