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营路繁华了可可以力更镇——大青山北麓的商业古镇:可可以力更镇(下)
张 文
从召河到可可以力更,有一条互相连贯的大营路,此路是旅蒙商经商之路。大营路两旁的居民特别多,一、二百户的大村庄相望于道。这一带村庄的水井特别多,有些水井不是在村子中心,而是在大营路的两旁。
据当地老者讲这些有井之地方,是当初归化城三大号扎房子的地方,是为了羊、马和骆驼饮水方便而打下的井。以后,这些扎房子的地方,就逐渐形成大村庄。
归化三大号从大库伦等地赶回来的羊群,经过长途跋涉其中难免有些跟不上群的羸羊,这些羸羊需要就地处理。其处理办法就是随时杀卖,把羊皮交给领房子的掌柜。然后由掌柜将羊皮卖给沿路之人,沿路之人又用羊皮换羸羊,或用一张羊皮之价买一只羸羊。他们买回羸羊后,精心饲养,逐渐发展起养羊业。
那时候,召河到可可以力更镇一带有很多居民和开店者,就是采用这种办法发展起羊群的。那时候,当地人常说:
“不但挨靠着大盛魁的人可以发财,就是挨靠着大盛魁羊群的人,也能沾点油水”。
自从内地与外蒙商业贸易频繁以来,召河至可可以力更镇一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使可可以力更这个边陲小镇逐渐成为大青山北麓的一个繁华之镇。
这个小镇的特点是以“通事行”和“陆陈行”为主要商业,以拉骆驼和跑趟子车者为主要居民。另外,大盛魁的从业人员也有在这里落户的。通事行的主要几家商号有:
义盛昌、万盛公、庆生厚、义盛隆、隆和义和兼营陆陈行生意的广成魁;陆陈行主要的几家商号是元盛兴和天合公等。
由此可见,这个小城镇是由于旅蒙商的发展而形成的。也就是说此地是先有商业后有居民的,后来才发展起农业。
召河与可可以力更之间的村落以及可可以力更周围之村落,也都是先有商号后有居民,先有商业后有农业的。这一带较大的和历史较长的一些自然村,都是以商号的名称命名的。如:
福如东、大兴昌、西城丰、四合义、广义泰、三义元、复兴元、康油坊、大盛和、西伙房等,都是以最早的商号名称,作为自然村的名称的。而且那些商号并不是一般的商号,绝大多数是通事行兼陆陈行,少数商号是以开油坊、开骆驼店为业的。
当然,一个自然村不只是仅有一家商号,但村名总是根据最早最大的商号起名的。如:三义元自然村,最早仅有三义元一家商号,以后又增加了三义成、元生厚、万兴盛等三家通事行兼营陆陈行生意的商号,还有一家万盛和毡房,但村名仍叫三义元。
另外,有些搞通事行生意的,虽不开商号,而且以一个居民的身份出现,定居下来,但他们实际还是搞生意的。如小五号自然村的居民张太和、张公和、张生和等户都是经营通事行的生意,其规模相当大,甚至比三义元的规模还大。
这又说明这一带的社会发展情况,不仅是先有商业后有居民,而且是先有搞商业的居民,特别是搞通事行商业的居民。其中有一些商号和居民,是随着大盛魁的发展而定居下来的。
召河周围的自然村很多,其中有一些较大的和历史较长的自然村,是随着清朝的军事和政治的发展而形成的。如厂汉木台村,是先有驿站后有居民的,“厂汉木台”这个名字就是一个“台站”之名称。
这个“台站”是从归化城到乌里雅苏台的一个较大的台站。先有此台站,以后才有在其周围住下的居民,从而形成了自然村。因而,台站的名称就成为自然村的名称。又如:大文公和小文公,是先有驻军后有居民的。
康熙大帝征讨噶尔丹后,随军的费扬古所亭之骑兵,除少数的部队在乌里雅苏台驻防外,大部分骑兵没有回杀虎口,而是调驻在大、小文公一带,这里才逐渐发展成为村落。
清乾隆四年(1740年)绥远城建成后,这些骑兵才移住绥远城。以后,召河、可可以力更镇、百灵庙和乌兰花等地,就成为土默特骑兵经常驻扎的阵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