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兜转转,我又回到了贵州都匀的083,因为实在是太喜欢这里的三线文化,三线建设时期所遗留下来的一座座充满着年代感,历史感的军工厂,当年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083基地在黔南建起电子军工脊梁,下辖这十多个三线军工厂,朋友们,猜猜今天带你们去逛哪家?
今天我们要走进的三线厂军工代号4433,对外名称国营风光电工厂,听听这个名字就很风光啊,不过当地人更喜欢叫它506厂,很奇怪吧,其实506是这座三线厂的信箱号线,那时候为了保密,许多三线军工厂对外的通讯都是通过一个信箱代号!
国营风光电工厂就隐蔽在贵州都匀小围寨的大山脚下,1970年9月动工建设,由北京774厂,738厂提供技术支持完成建设,鼎盛时有2000多人职工,专门从事半导体模拟集成电路的研制与制造工作。
走进506厂的生活区,你会发现这里各项设施完备,除标准宿舍外,还设有灯光球场、供销社、公共浴室等配套设施。建筑群采用红砖青瓦的楼房结构,按照从西向东的走向整齐排列,整体布局在远处观望时显得格外宏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三线建设的浪潮逐渐退却之后,曾经这里红砖青瓦建筑群托起的半导体尖端制造,如今斑驳墙体与疯长的野草间,风光电工厂的辉煌逐渐凝固成断壁残垣,风光难在!
在军转民的过程中,曾经三线建设的选址方针,也恰恰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甚至是制约,因为那些大山深处虽然安全,隐秘,但是却交通不便,所以该厂决定将生产基地转移至基础设施更完善的贵阳市,但这一搬迁过程历经波折,直至2004年才最终完成。
随着生产设施和员工的整体迁移,厂区仅余少数留守老人,昔日繁忙的生产景象不复存在,整个厂区呈现出萧条冷清的状态,"风光不再"成为最贴切的写照。
曾经这一片生活区域真的很大,生活在这里的建设者和他们的家属们,也为这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比如学校,医院的建设,就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听说506厂的子弟学校可以向附近的村民开放,老师都是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大学生,很多村民家的孩子都从这所子弟学校陆陆续续的考起了大学!
还有职工医院,当年也为附近的村民提供了一个非常不错的就医环境,我看到有不少网友留言给我分享,说他的家人当年得了很严重的急病,幸亏得到了职工医院的医生及时救治才挽回一条性命,真是让人感动!
三线人在群山峻岭中建立起了一个小而全的社会,他们将自己的欢笑、理想、热血与飞扬停驻在这只属于他们的家园之中,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这些曾经的家园,陆续搬迁,原址逐渐荒废。
如今时过境迁,昔日繁华的工业区已变得萧条冷清,这一变化确实令人感慨万千。但是这里所保留下来的工业遗址,也成了不少影视作品的取景地,这真得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能够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里,记得这里,你们说对吗,朋友们?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带着瓶盖儿去旅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