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代大潮,奔涌不息;山河锦绣,气象万千。在沿河自治县的苍翠群山中,昔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山水秘境,如今正以“破局立新”的锐气,将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与厚重人文,转化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山水交融,绘就诗意画卷。滔滔乌江流经沿河132公里,勾勒出“百里画廊”的壮美轮廓。西起重庆酉阳龚滩古镇,东至贵州沿河黎芝峡,这条黄金旅游线路串联起“碧水青山、峡谷奇峰”的自然禀赋。

沿河霸王谷风光旖旎。
“十四五”画卷上,沿河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四区一高地”主定位,全力推动文体旅深度融合,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曾几何时,这里壮美的连绵大山,却阻碍着发展脚步,遍布乡野的奇特溶洞始终“沉睡”。“资源很多,但开发不足”的叹息,道出过去的困境与无奈。
困则思变,靠山吃山。思渠镇杨楠村的乡亲们向喀斯特地貌要发展,将目光投向村头那处千年沉寂的龙门洞,一个“化洞为馆”的奇思妙想自此诞生。

黑水镇凤鸣洞四省市篮球邀请赛开幕现场。
没有先例,就创造先例;缺乏资源,便汇聚民智。短短时日,一座可容纳4000人的天然溶洞篮球馆横空出世,冬暖夏凉的独特环境与竞技体育的澎湃激情完美交融,瞬间点燃山乡的希望。
思渠“洞篮”一花引得百花开,黑水镇凤鸣洞紧随其后。今年8月,一场四省市篮球邀请赛,5天吸引4万游客来到现场,线上关注突破2亿人次,昔日借道而过的“野洞”,一举成为现象级“网红”打卡地,让“沿河洞篮”名片响彻四方。
值得一提的是,“洞篮”的成功开发,就像投入静水的一颗石子,激起层层发展涟漪。官舟镇的洞中酒吧、板场镇的洞藏美酒、黑水镇的洞穴餐厅……

黑水镇凤鸣洞四省市篮球邀请赛开幕现场。
一个个别具匠心的业态在溶洞中生根发芽,形成独具特色的“溶洞经济”生态圈。据统计,自“洞篮”兴起,沿河已成功举办各类洞中赛事200余场,吸引超千支球队竞相角逐。
发展的波澜激荡在山洞中,也澎湃在江两岸。
近年来,沿河依托乌江山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核心资源,投入15.58亿元推进黎芝峡景区提质升级,让曾经“山脚滔滔江水流、山顶禾苗直发愁”的困顿之地,蜕变为游人如织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沙子街道南庄村李花节现场。
数据无言,见证成效。“十四五”期间,沿河累计接待游客2295.3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5.07亿元;预计2025年将实现游客量与旅游收入较2021年翻倍增长。这跃动的数字背后,是万千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发展的温度,最终要体现在百姓的笑脸上。上庄村龙凤山庄的老板田凤仙,一早开着小车到镇上采购新鲜食材。“头一天店里接到7桌预订,今天要准备大约60人的饭菜。”她笑着说,生意最好的时候,一个月有6万多元的营业额。

沙子街道南庄村李花盛放。
在霸王山庄,老板陈亚飞正和客人分享她的故事:“以前条件很差,虽然靠着乌江河,但是没有水喝,要自己下河去背。”看到家乡一天天变好,她和丈夫卖掉砖厂,回到村里开起农家乐。
她做的“特色浑浆豆花”“土家扣肉”远近闻名,游客在欣赏完美景后,总会来这里品尝地道的土家美食。更令人欣慰的是,旅游业的发展让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
舵稳当奋楫,风劲扬帆起。“十四五”时期,沿河新增9个业态创新项目、成功创建2个国家4A级景区、招商落地旅游项目7个、到位资金超3亿元。

酉沿旅游黄金线精华段首航激活跨省文旅新动能。
经济指标稳步增长,业态品牌、招商引资、服务质量实现全面突破。这一项项扎实的成就,勾勒出沿河旅游产业化体系持续升级的清晰轨迹,也展现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昂扬精气神。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从“体育+文旅”的创新融合,到“溶洞经济”的异军突起,再到乌江画廊的全面提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以敢闯敢试的锐气、善作善成的智慧,已成功将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田勇
一审 葛永智
二审 杨聪
三审 陈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