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代人出门旅行
互联网订票、查攻略、订酒店
都是分分钟的事儿
可在交通不便、物资匮乏的古代
人们出游有诸多不便
如何准备,
如何出行,
如何分享所见所感?
今天,
咱们就来唠一唠古人旅行的那些事儿
Part.1
中国文字中很早就产生了
用以表达旅游和旅行意思的词汇了,
如《周易·观卦》中就有“观国之光”的词语,
也就是后来“观光”一词的由来,
即旅游的意思。
在南北朝时,著名的梁朝诗人沈约
在题为《悲哉行》的诗中写道:
“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
这是迄今所知“旅游” 一词
在中国典籍中最早出现的一次。
到了唐代,随社会旅游活动的蓬勃发展,
“旅游”一词开始被大量运用。
如韦应物的“上国旅游罢,故园生事微”;
白居易的
“江海漂漂共旅游,一尊相劝散穷愁”等。
它们充分反映了中国旅游的悠久历史。
无论你是像孔子、徐霞客一样出门游学,
还是像谢灵运等文人骚客那样醉情山水,
或是像张骞、郑和一样为了完成政治任务,
临行前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

徐建融《游春图》
Part.2
出门必须先看黄历
出远门旅游在古代可是大事,
搞不好出去就回不来了。
如周昭王在外巡游时
就突遇风浪不幸死于沉船……
所以,
古人出门前一定要算一卦,
翻翻黄历,看看周易,
挑个黄道吉日再出门。

到了明代,专门针对
出行的占卜书风靡全国,
简直是必不可少的出行必备手册。
(南宋)李唐《虎溪三笑图》
Part.3
旅游必备《山海经》
哪里的女儿红最正宗?
谁家的牛肉面最好吃?
小店招牌爆款是什么?
正如如今小伙伴们出行前会看旅行攻略一样,
古代人也会向有经验的“驴友”
搜集些实用的小贴士。
这些情报全都得好好搜罗搜罗,
因此旅游攻略也是大受欢迎。
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起了
“描摹各地名胜风景”的游记类作品,
唐代之后,
又兴起记录“旅游路线”的作品,
为了介绍得更详尽、
让读者感受得更直观,
机智的劳动人民还制造出了配图版的书籍。
它们除了介绍行路路线,
还搜罗了一路途经的名胜古迹,
并细心地给出投宿建议、
食宿交通的收费标准,
以及注意的事项。
Part.4
“虎子”比钱都重要
旅途中什么是不可或缺的?
放到如今,
你可能会说:钱。
可在古代,
还有比钱更重要的,
就是“虎子”。
所谓“虎子”,就是尿壶。
这玩意,有点不雅,
但却是古代“驴友”们出门必备之物。
钱可以少一点,尿壶却不能忘了带。
为什么呢?
在古代,茅房那是高大上的象征。
一般人家,鲜少有专门配备茅房的。
至于客栈,
用如今的话来说,
那起码也得是星级,
才有专门的茅房。
所以,
这种时候,
“虎子”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若是大白天的,倒也好解决;
可若是半夜,
这客栈大多处于闹市,
四处去找解决的地方,
确实急煞人。
Part.5
带上护照,我要出国
如果是官员、商人出差,
或得到官方授权的外事活动,
都会携带官方发放的“路引”(身份证)
门券或鱼符、牙牌等,
还有作为“古代护照”的“通关文牒”。
旅店还要详细登记住店客人的
姓名、籍贯、职业、目的地、所为何事,
比现在的登记手续还严格。
此外,
古代人甚至还有出国用的"护照"。
电视剧《西游记》中,
老提到唐僧师徒的通关文牒,
不过,据悉历史上真实的玄奘,
并没有取得官方的介绍信,
是一路混迹在商队中私自出国取经的……
(清光绪年间已经有了护照,
一张纸上盖了无数的印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