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强北弱”的安徽文旅版图中,地处皖北的阜阳向来显得有些“低调”。“阜阳不乏优质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但存在‘散小弱’现象。”业内人士表示,阜阳有发展文旅产业的潜力,但尚未转化为与之匹配的文旅市场价值与品牌声量。
近日,安徽省出台《淮河(安徽段)文化旅游大环线建设方案》和《淮河(安徽段)文化旅游大环线建设指导性规划(2025—2030年)》。400公里淮河安徽段,150多公里在阜阳市境内,建设淮河(安徽段)文化旅游大环线,“低调”的阜阳如何破壁出圈?
从颍州西湖、八里河风景区的自然胜景,到姜尚、管仲等历史名人故里的深厚文脉,再到舌尖上的烟火气与音乐的年轻律动,这些多元的资源禀赋,是阜阳敢于在淮河大环线中破局突围的硬核实力。
“建设淮河文化旅游大环线,为推动区域文旅高质量发展带来战略机遇,阜阳使命特殊、责任重大。”阜阳市文化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此为契机,激活涉淮文化资源和生态优势,助力皖北文旅崛起,重塑安徽文旅发展版图。
从点状分散到线性贯通
作为一座位于平原,既无名山倚仗、也少古刹加持的城市,阜阳该从何处发力,才能更好地融入淮河文化旅游大环线,在强手如林的文旅赛道上“拼”出一个璀璨的未来?
“融入淮河文化旅游大环线,阜阳最大的底气正是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独特的枢纽定位。”阜阳师范大学淮河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吴海涛表示,阜阳位于淮河第一大支流——沙颍河畔,坐拥150多公里淮河干流,是整个环廊联动发展的核心城市之一。
“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诞生了姜尚、管子、老子、庄子等圣贤先哲,养育了无数华夏儿女。”吴海涛说,这片土地的繁荣生机延续至今,其人口密度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阜阳等多个千万级人口大市的形成,便是最直观的体现。
阜阳在春秋战国、唐宋时期曾几度辉煌,留下了姜尚故里、管鲍之交、颍州西湖、欧苏(欧阳修、苏轼)会颍等深厚的文化遗产。这些不可复制的历史印记,不仅是阜阳文旅发展的核心支撑,更构筑了其在淮河大环线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坚实基石。
新中国成立后,阜阳的发展翻开崭新一页,谱写了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从肩挑手扛开辟“第一条人工河”茨淮新河,到建成“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铸就抗洪丰碑,再到将昔日的洪水洼地变为人间胜境八里河风景区,阜阳人民以艰苦卓绝的奋斗,实现了从治水患到兴水利,再到塑胜景的历史性跨越。
然而,阜阳坐拥丰富的文旅资源,却长期陷于“散小弱”的困境——景点布局分散、品牌协同不足、交通衔接不畅,成为制约其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淮河文化旅游大环线建设,将为阜阳整合沿线资源、提升品牌影响力、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机遇,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新路径。”阜阳市文旅体局副局长曹振表示。
将战略机遇转化为发展胜势,离不开交通“先行官”的硬支撑。
随着郑合高铁、合周高速等干线通车,阜阳机场完成扩建,以及明年即将启用的徐阜淮城际、三角洲综合航道枢纽,阜阳的“铁公机水”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形成,正从皖北的交通节点升级为支撑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枢纽。
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不仅重塑了城市发展格局,更关键的是,它为阜阳深度融入淮河文化旅游大环线提供了无限可能,让景点之间的线性贯通从规划图景变为游客脚下无缝衔接的沉浸式文旅体验。
从历史深处走来,向着未来奔去。淮河大环线不再是纸上的规划,它正通过交通的“硬件支撑”,将散落的景点串联成链,把文化的底蕴转化为现实体验。
从物理联通到价值共创
大环线不是简单的道路连接,而是一次深度的资源整合与路径重塑。每个城市能否找准自己的独特定位,如同一块块拼图能否严丝合缝,这既是自身发展的关键,更直接关系到整个环线能否实现“1+1>2”的文旅愿景。
《淮河(安徽段)文化旅游大环线建设方案》提出,大力推进交旅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创新“交旅+”融合发展模式,打造新产品新业态,形成新动能新优势。
以“交旅+工业”融合为例,阜阳酒文化旅游项目已形成集群发展态势,将成为淮河文化旅游大环线中的重要特色板块。
阜阳的酒旅项目定位清晰,形成了差异化发展格局:金种子文化产业园以“文化传承与工业观光”双核驱动,焦陂酒文化博览园实现“历史人文与自然生态”的深度融合,文王贡酒工业文化园聚焦“沉浸体验与互动营销”,界首沙河酒厂则走“工业遗存保护与产业升级”之路。
它们共同构成了阜阳“酒文化之旅”的完整产品线,丰富了皖北地区的旅游业态,也为淮河文化旅游大环线注入了独特的产业文化内涵。
差异化不仅体现在具体的旅游项目上,也体现在县、市、区的错位发展与整体协同上,每个县、市、区都正围绕如何深度融入大环线做文章。
作为阜阳的中心城区,颍州区是阜阳文旅资源的核心承载区:这里不仅坐拥以颍州西湖为首的A级景区集群,传承着“颍州淮词”等众多的非遗瑰宝,更集聚了清河宋街、二里井夜市等充满活力的烟火街区,展现出古今交融的独特魅力。
“我们将依托丰富的非遗资源,打造‘音乐+’发展模式,举办斑马音乐节、‘金种子’群星演唱会、‘一城暖阳’城市音乐会等活动,将音乐文化转化为城市形象标识与文旅消费引擎,构建起音乐与文旅共振的融合发展格局。”颍州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杨宁宁说。
在一场场音乐节的推动下,阜阳市一次次刷爆“朋友圈”,在“网红”城市榜中名列前茅,并向着“长红”迈进。数据显示,阜阳连续3年举办斑马音乐节,网络曝光量超10亿人次。
在大环线的引领下,颍上县深耕管子文化,临泉县弘扬姜尚文化,颍东区聚焦生态绿城建设,太和县打造书画康养名片,界首市塑造品质文旅新城,阜南县探索“文旅+康养+会展”融合路径——各县区定位清晰、优势互补,共同构筑体验多元的皖北文旅价值共同体。
在音乐节、特色美食、体育赛事等新业态的强劲拉动下,阜阳文旅频频破圈引流,于今年上半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期中答卷”:全市共接待游客2417.2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84.4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96%和10.44%。
这份成绩,不仅体现了阜阳文旅的内生增长动力,更为即将展开的淮河文化旅游大环线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从区域协同到品牌共赢
淮河(安徽段)文化旅游大环线以“一大环、两小环、多线路”串联39个县(市、区)的152处3A级以上景区,旨在打破各地市“单打独斗”的局面,从叠加资源转向培育“爆品”,破解皖北文旅“有星星没月亮”的发展困境,形成区域发展合力。
在文旅破壁出圈的实践中,作为皖北地区的龙头城市,阜阳以开放的姿态积极搭建多层次合作平台:牵头成立阜阳城市圈文旅联盟,共建皖北文旅协同发展圈;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并加入东坡文化城市联盟,实现文化资源的跨区域联动;持续拓展与东南亚市场的交流合作,逐步构建起从皖北到长三角、从国内到国际的文旅开放新格局。
此次大环线的启动,为阜阳提供了重塑文旅基因的契机,更有助于推动从浅层协作走向价值共生,通过共同策划精品线路、联合开展品牌推广,最终在长三角乃至全国文旅格局中塑造出具有持续影响力的文旅品牌。
“淮河文化的深厚底蕴仍有待充分挖掘。”吴海涛指出,从临泉的姜尚、亳州的老庄,到颍上的管子文化园、凤阳的明中都,这些散落的明珠,恰好由大环线串联而起,共同成就了“道源问道品春秋”的文明之旅。
“作为阜阳两大文旅集聚区的重要节点,我县已将魔幻之都、长官杂技小镇等纳入景区焕新计划。”临泉县文化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借助环线交通,高效链接颍州西湖、亳州古城等核心资源,共同打造一条辐射皖北的区域文旅廊道。”
大环线协同发展的规划,正在通过具体的创新实践加速落地。
颍上县开发“皖北旅游大环线—颍上专区”小程序,推出“跟着管仲游皖北”研学线路,联动亳州中药材、灵璧奇石等周边特产形成“环线伴手礼”产业链;太和县与亳州等地合作,围绕书画特色、康养资源等联合推出旅游线路;临泉与蚌埠、淮南协同打造“淮河民俗体验走廊”,推动杂技艺术与淮河号子等非遗代表性项目跨界创新......
作为“西部小环线”的重要支点,阜阳必须跳出属地思维,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携手亳州、淮南等兄弟城市,在历史文化脉络、现代产业体系和区域旅游品牌上实现深度链接与叙事互补,共同擘画大环线的宏大图景。
围绕“走进皖北感悟先秦”主题定位,阜阳可依托管子文化园、姜尚故里等历史资源,联动亳州天静宫、庄子祠、淮南寿春古城遗址,构建“道源文脉圣贤春秋”文明探源主题线路;整合颍州西湖、八里河风景区,携手淮南八公山旅游区、焦岗湖景区,打造“淮上水韵湿地画廊”生态休闲产品体系,形成文化溯源与自然康养双轮驱动的旅游新格局。
以有形之路,串联无形的文脉。这条大环线,如同一条金线,将散落于皖北的文旅明珠一一串联。其每一段延伸,都是一幅生动的旅游画卷,成为皖北文旅崛起的生动注脚。
淮河(安徽段)文化旅游大环线,未来可期。(记者 安耀武 李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