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城市探索家”!来自上海同济大学的51位中国学生和65位留学生组队“闯关”,沿着7条特色路线暴走魔都,一边解锁上海多元魅力,一边在交流中搭起跨文化理解的“友谊桥”。
用实践脚步丈量城市:七条路线 七种上海风情
1.上海老城厢
豫园亭台水榭、老西门烟火气息,坐11路公交,看尽新旧变迁。
2.上海城市地标
外滩源的老建筑和陆家嘴的摩天楼隔江对望,轮渡上吹着风,就能读懂“历史与现代”的对话。
“城市探索家”们在行程中留影。主办方供图(下同)
3.上海的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路线里,张园的石库门、一大会址的红砖墙,每处建筑都展现城市历史故事。
4.法租界的文艺新生
旧时法租界沿线,静安寺的庄严肃穆、武康路的梧桐风情、徐家汇书院的书香韵味,串联起城市的雅致脉络。
“城市探索家”们在行程中留影。
5.世博园·东岸绿道
世博园路线,中华艺术宫承载世博记忆,南浦大桥堪称自主建造传奇,搭配东岸绿道惬意风光,尽显城市建设的多元成就。
6.苏州河畔·一条河的嬗变
苏州河畔路线,梦清园承载生态记忆,M50创意园艺术感满满,搭配苏州河的嬗变风光,让观者眼前一亮。
7.艺术西岸·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
艺术西岸路线,旧厂房变身美术馆,工业“锈”带蜕变生活“秀”带,生动彰显城市转型艺术张力。
“城市探索家”们在行程中留影。
交流中的温暖收获:不止风景,更有心意相通
这场实践的意义,远不止城市景观的打卡。中外学生结伴同行,在漫步中畅谈文化差异,在交流中消除认知隔阂。
城市地标路线中,中国学生为留学生讲解并答疑,用熟悉的地标讲述城市故事;艺术西岸的队伍里,留学生询问中国城市发展的细节,华裔学子分享着“传播真实中国文化”的心愿;世博园路线的中外学子相处融洽,活动结束后仍保持联系,让跨文化友谊延续。
与外国同学互动
在交流中消除认知隔阂
用照片定格美好时光
在这场上海城市实践活动中,同学们收获满满,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心声——
黄楚茜(艺术与传媒学院23级本科生):
“我们走过外滩源、外白渡桥、北外滩等,和马来西亚、德国、美国的留学生一路畅谈,收获远超预期。不论是为了方便留学生理解撰写修改讲解稿的用词,还是在现场加入中外学生的交流,解答他们的疑惑,我们在提高了组织能力的同时,也学会了以地标为媒介,结合历史分享家乡,发觉熟悉的地标在国际视角下是如此鲜活。”
周庆庆(马克思主义学院24级研究生):
“作为本次活动的学生队长,我有幸带领同学们一同走进上海的历史脉络,感受海派建筑与多元文化的交融。最令人难忘的是,我们在张园看到石库门如何在‘修旧如旧’中焕发新生,也在中共一大会址那扇朴素的乌木门前,感受到历史的分量。那一刻,建筑不再是冰冷的砖石,而是承载记忆与理想的容器。这次活动让我们对上海的城市更新有了更深的理解。”
邓海武(越南):
“听了来自土木工程学院的中国学生张守强介绍南浦大桥的历史,我加深了作为同济学子的自豪感。没想到一座桥背后,藏着这么多中国人的智慧和勇气!”
娜娜(德国):
“上海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每次我到上海市中心,都能重新找到初来的惊喜。我以前去过很多城市,但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像上海那样辉煌,文化、语言和美食的融合独具特色。”
艾亚拉(哈萨克斯坦):
“今天过得超棒!特别感谢细心的带队老师全程指引,感谢负责的组长统筹协调,也感谢所有小伙伴的热情配合和互相帮助。和大家一起并肩探索,解锁了超不一样的新鲜体验~”
董希如 张璐 素材提供
新民晚报记者 张家愉 整理编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