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您更好的阅读互动体验,为了您及时看到更多内容,点个“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更新精彩故事。
编辑 |拾花不拾遗
这几天北京的秋天是真发力了,地坛公园东门那片树林突然就成了网红。
早上七点就有人扛着相机蹲点,为的就是拍阳光穿过树叶洒在地上的光斑,网友管这叫“地坛的海”。
你还别说,那光影晃动起来真像波浪,周末时候排队拍照能绕树林三圈,保安大叔举着喇叭喊“往前走两步,别堵道”都没用。
地坛这两年是越来越会“整活儿”了。
作为明清两代皇帝祭地的地方,按理说该端着皇家的架子,可现在却成了北京最接地气的公园。
2块钱门票从1980年用到现在,隔壁天坛门票都涨到15块了,这儿愣是没涨价。
就冲这点,老北京人遛弯都爱往这儿钻。
秋天的地坛不只有银杏,还有会“讲故事”的树
地坛的秋天从来不止一种打开方式。
除了“地坛的海”,北门那200多棵银杏树最近也黄得正热闹。
最老的那棵312岁,乾隆年间就站在这儿了,现在还每年结果子。
游客们最爱干的事就是捡片银杏叶,找个石凳坐下,用手机放《我与地坛》的有声书,听史铁生说“秋天是地坛最美的时候”。
今年养树牌成了新网红。
近千棵树上挂着小木牌,有的写着“余华树”,有的刻着“铁生树”,最火的是块写着“天塌了,树撑着”的牌子,据说好多年轻人专门来合影。
公园管理员说这是2018年搞的认养计划,现在98%的树都有主人了,一年能收50多万养护费。
你猜怎么着?这些钱全花在古树上,给312岁的银杏换过三次营养液。
从皇家禁地到市民公园,四百年地坛的“接地气”之路
要说地坛的身世,那可太有说头了。
1530年嘉靖皇帝建它的时候,这儿是皇家禁地,老百姓靠近就得挨板子。
方泽坛那圈汉白玉栏杆,每块都雕着水波纹,底下埋着“泽井”象征大地之脉,当年只有皇帝能站在坛中央祭地神。
1925年改成公园的时候可热闹了,居然在祭坛旁边修了个体育场。
老照片里穿长衫的学生在跑步,辫子还没剪利索的老头在打太极,想想都觉得魔幻。
1957年正式叫“地坛公园”,门票定了2毛,后来涨到2块就再没动过。
现在每天早上,几百号大爷大妈在方泽坛前打八段锦,保安就在旁边看着,这场景放600年前,怕是能把嘉靖皇帝气活过来。
史铁生绝对是地坛的“最佳代言人”。
1972年他第一次来的时候,这儿还是个破园子,祭坛边野草都快有人高了。
后来写《我与地坛》,说“这儿的老柏树比我爷爷岁数都大”,结果现在35%的游客是冲着书里的场景来的。
去年公园搞有声导览,扫码就能听书里写的“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国庆期间服务器都崩了两次。
全年不打烊的文化日历,地坛庙会比春晚还懂北京人
别以为地坛只有秋天能打,它全年都是北京人的“文化闹钟”。
春节庙会办了39年,今年请了AI写春联,老头老太太排着队让机器人给写“身体健康”。
仿清祭地表演最绝,演员穿的龙袍是故宫同款布料,28个侍卫走正步跟天安门国旗班似的,去年还被文旅部评上国家级非遗了。
九月书市更是老北京的集体回忆。
去年搞了“旧书盲盒”,50块钱能抽到80年代的《红楼梦》,还有人拆出作家签名本。
我邻居王大爷每年都来,说“这儿的书论斤称都比书店便宜”,今年他花100块买了一箱子武侠小说,回家被老伴骂“又占地方”。
现在地坛的文创也玩明白了。
银杏叶书签卖断货,二十四节气手账本成了网红,去年文创收入占了门票的四成。
你能信?一个卖两块钱门票的公园,靠卖周边赚的钱比门票还多。
管理员说他们打算明年搞“元宇宙祈福”,在虚拟世界里给古树挂电子红绳,这脑洞,我服了。
地坛能火四百年不是没道理的。
它不像别的古迹端着架子,而是真把自己当成北京人的“后花园”。
皇帝祭地的方泽坛现在成了广场舞大妈的排练场,史铁生坐过的长椅总有人放杯热茶,就连那2块钱门票,都像是在说“咱老百姓的公园,就得这么实在”。
下次你要是秋天来北京,别光知道去香山看红叶。
花两块钱来地坛走走,看看“地坛的海”,摸摸300岁的银杏树,再听段《我与地坛》。
你会发现,这地方不只是个公园,它更像老北京的一座“精神博物馆”,把四百年的故事,都藏在了秋天的风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