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跟着演出去旅游”成为新时尚,“为一场演出赴一座城”成为文旅消费新常态,旅游演艺对旅游市场的强带动作用受到了多方重视。演艺旅游,这一将文化表演与旅游体验深度融合的新业态,正以沉浸式、强互动、重体验的鲜明特征,重塑文旅产业的价值版图,成为2025年文旅市场的“黄金赛道”。
演艺旅游的崛起,本质上是消费升级与文旅融合的必然结果。随着游客开始追捧沉浸式旅游活动,传统“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模式早已难以满足需求。当代游客尤其是年轻群体,更渴望通过可感知、可参与、可共情的体验,触摸目的地的文化温度与历史厚度。这种需求转变催生了演艺旅游的爆发式增长,多地实践证明,优质演艺项目不仅能创造可观票务收入,更能有效拉动餐饮、住宿、交通、文创等全链条消费。

@摄图网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票务信息采集平台数据监测和调研测算,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旅游演艺市场的演出场次、票房、观众人数都实现了同比增长,其中超过130亿元的票房就是市场活力十足的证明。与此同时,旅游演艺的市场还很广阔,有待进一步开拓。以陕西旅游演艺市场为例,全省的演艺布局并不均衡,大型旅游演艺主要集中在西安、延安、汉中,大型演唱会主要集中在西安、咸阳、榆林,其他市区基本空白;演艺进景区不充分,每年游客量过千万的咸阳袁家村、渭南中华郡景区,以及太白山旅游度假区、华山旅游景区、大明宫旅游景区等5A级景区都还没有旅游演艺项目,需要进一步统筹规划。

@摄图网
技术创新与内容深耕的双向驱动,让演艺旅游不断突破边界。从《印象·刘三姐》以天地为幕的早期探索,到如今全息投影、裸眼3D、全景声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科技正为演艺注入全新表现力。陕西《长恨歌》以骊山为背景,运用多项专利技术打造水下升降舞台、山体星空特效,让“杨玉环”在云雾中翩然降落,将白居易的千古绝唱化为震撼视听的实景画卷;《乐动敦煌》则通过数字光影活化洞窟壁画,让千年乐舞在观众眼前“复活”。除技术之外,内容的在地化与创新性更为关键。《又见平遥》让游客化身“晋商乡民”,在行走中亲历镖师传奇;《知音号》以长江轮船为舞台,再现百年汉口的码头风情;非遗与演艺的融合更成为新趋势,自贡灯会、黄山鱼灯、大理扎染等项目,让传统文化在沉浸式体验中焕发新生。这些作品成功的核心,在于它们不再是景区的附属点缀,而是将地域文化转化为可体验的故事,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
此外,在湖南浏阳,科技的注入正在让烟火表演变得不一样。在近日举办的第十七届浏阳花炮文化节上,15947架无人机成功挑战“世界上单台电脑控制最多无人机同时升空”纪录,而搭载7496支烟花的无人机编队则创下了“世界上搭载烟花数量最多的无人机编队飞行”的纪录,烟花与无人机编队的精准联动,一举斩获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摄图网
然而,在蓬勃发展的背后,演艺旅游行业也面临着同质化、盈利难、内容脱离在地性等现实挑战。部分项目盲目跟风,缺乏对本地文化的深度挖掘,陷入“夜市烧烤+仿古街区”“非遗市集+实景演出”的固定套路,导致“放在任何一座城都能演”的尴尬;一些项目过度依赖技术堆砌,忽视内容打磨,让体验流于表面。这些问题警示我们,演艺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规模与技术,而是文化内核与用户体验的双重保障。
演艺旅游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内容为王、科技赋能、生态共生”的新格局。在内容创作上,应深耕地域文化,挖掘独特故事,避免同质化,如陕西将茅盾文学奖作品《白鹿原》《主角》改编为话剧,让文学IP与文旅体验深度融合;在模式创新上,要打破“门票依赖症”,构建以IP为核心的多元盈利体系,《长安十二时辰》通过文创工坊、剧本杀等衍生业态实现收入多元化,为行业提供了有益借鉴;在空间拓展上,应推动“全域化布局”,从景区走向商圈、街区、文博场馆,上海打造“15分钟演艺圈”,北京鼓励商业综合体引入沉浸式演艺,让演艺融入城市生活;在技术应用上,要坚守“科技为艺术服务”的底线,避免炫技大于内容,让技术真正助力文化传播。
从《印象·刘三姐》的首创之举,到如今遍布全国的演艺精品,演艺旅游的发展历程,正是文旅融合不断深化的缩影。其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更具品质的旅游体验,更让文化传承有了新载体,让城市品牌有了新名片。当山水成为舞台,当文化化作故事,当科技赋能体验,演艺旅游正书写着文旅共生的新篇章。未来,唯有坚守文化初心、坚持创新驱动、破解发展难题,才能让这场体验革命走得更远,让每一座城市都能通过演艺讲述独特的中国故事,让每一位游客都能在旅行中收获难忘的文化共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