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特展在三星堆博物馆启幕,这也是北京中轴线荣登《世界遗产名录》后,第一次走出北京、来到四川。据了解,展览以三大单元系统梳理了中轴线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并突破传统静态陈列,运用数字沙盘、三维动画与多媒体装置重现历史场景,增强沉浸体验感。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3月31日。
跨越700年 透过北京中轴线体悟中华文明精髓
据了解,北京中轴线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至今已有700余年历史。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串联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以及居中道路遗存等五大类遗存,穿越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南段道路遗存、天坛、先农坛、永定门,展现了中国古代王朝制度和城市规划传统,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演变,是中国现存最完整、世界最长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建筑群,成为全人类共同珍视的文化瑰宝。
据悉,此次展览在1200平方米的宏大空间,以文物、文献、模型及多媒体展项,系统呈现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演进、文化内涵与遗产价值,全面梳理了北京中轴线从理念萌芽、格局奠定到当代延展的完整演进历程,彰显中华文明“中正和谐”的哲学智慧。
从“宅兹中国”的立国智慧到“天人合一”的建筑序列,北京中轴线不仅是城市的脊梁,更是中华文明连续性与创新性的象征。通过展览,观众们能更深入地感受到北京中轴线背后的哲学精神与文化生命力。
三大单元 系统梳理中轴线的历史与文化
走进第一单元“中轴源流”,我国古代都城轴线传统形成与发展的悠久历史徐徐展开。天文仪器槷表、玉圭等系列展品和图文展示,展现出从“立中”到“立城”,文明实践自华夏先民立表测影衍生出“以中为尊”的哲学观念起始,阐释“象天法地”“居中而治”的核心理念对都城规划的深远影响。通过梳理先秦至隋唐宋辽金时期都城轴线的发展脉络,展现中轴规划从部分元素雏形到单一宫城轴线再到都城轴线格局的完善过程,从礼制、建筑、审美等多维度勾勒出中轴线理念的演进轨迹。
来到第二单元“轴贯京华”,一条清晰的元明清三代北京城改扩建及北京中轴线的营建脉络显现而出。三代匠师薪火相传,终成见证皇家礼制、宗教文化与市井生活交融共生的都市脊梁,呈现出“礼乐和鸣、三教共融、官民同城”的文化共生画卷。
第三单元“永续传承”,则聚焦北京中轴线的近现代转型与申遗之路。展览以时间轴形式展示各遗产点的公众化改造历程,如1918年天坛辟为公园、1925年故宫博物院开放等。单元还聚焦申遗之路,展现中轴线成为世界遗产的里程碑意义以及全民参与、科技赋能的文化遗产保护新路径。
多元展陈形式 将建筑空间“收纳”进博物馆
“北京中轴线是北京老城中间一个特别重要的建筑空间,在博物馆把这样的建筑空间呈现出来,是有难度的。这次展览运用了实景、沙盘、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展陈和互动,方便大家理解北京中轴线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策展人高红清表示。
记者在现场看到,展览打造了16米长的中轴线全景微缩模型,结合三维动画解析遗产点,让观众虚实交融漫步7.8公里轴线,据三星堆博物馆学术研究部薛雅丽介绍,这也是本次展览中的一大亮点。“这个沙盘是按照1:500比例的北京中轴线微缩模型,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经过天安门广场、正阳门等,串联起共15个遗产点,全面立体地展现了中轴线的布局、结构。”薛雅丽表示。
同时,重现《徐显卿宦迹图》、雍正帝祭先农坛图卷等15项多媒体场景,通过礼仪场景的生动再现传递历史文化内涵。特设的“各美其美”专题展区,则将北京中轴线与巴黎、罗马、平壤等世界名城的轴线同台对比。在文明的交流互鉴中,观众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华都城秩序的独特魅力。
记者 王茹懿 摄影 王茹懿 部分图据三星堆博物馆 编辑 曾雪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