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广西网讯(记者 徐云洁)初冬的贺州市姑婆山旅游度假区层林尽染,游客漫步在马尾河滨水公园的亲水栈道上,身旁清澈的河水倒映着蓝天白云——谁能想到,这里曾是被称为“牛奶河”的臭水河?
近日,由中央驻桂及自治区主要媒体记者、文旅领域专家、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师生等组成的采访团走进贺州展开调研,从废弃矿坑到足球基地,从矿山废墟到4A级景区,贺州以生态修复为笔,以文旅融合为墨,在桂东大地书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如今的姑婆山体育基地,连片的绿茵场顺着缓坡铺向山脚下,已成为全国知名的足球训练基地。 广西姑婆山产业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供图
在姑婆山体育基地,连片的绿茵场顺着缓坡铺向山脚下,风里带着草木的气息,裹着这片土地重新长出的生机。“过去我们看到的这一片都是堆满尾矿的废弃矿坑,现在成了全国知名的足球训练基地。”广西姑婆山产业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韦健波感慨道,这片曾让当地居民避之不及的“生态伤疤”,如今每年承接全国各地足球赛事2—3期,承接各地足球集训、夏训、冬训活动3—5个月,可接待运动员5万人次、游客10万人次。
基地前身为上世纪50年代平桂矿务局的尾矿库,多年的采矿历史留下220万立方米尾矿和40万立方米工业废水。近年来,贺州通过无害化处理、边坡加固防渗、覆土复垦等措施,完成625亩土地整治,将废弃矿坑转型为“足球小镇”,内含足球场38个、网球场4个、篮球场3个。“我们不仅解决了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还打造了‘体育+旅游+康养’的综合体,多次承办全国足球赛事,大受游客及运动员青睐。”韦健波说。
姑婆山体育基地未进行生态修复前的荒凉模样。 广西姑婆山产业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供图
驱车前往贺州市玉石林景区,游客张细妹在石林脚下驻足拍照:“岩壁上还能看到当年采矿的痕迹,这种‘险峻感’是人工景区模仿不来的!”这片形成于1亿多年前的汉白玉石林,曾因无序采矿满目疮痍,如今却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今年1—10月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贺州文旅集团总经理助理叶昌艇表示,景区坚持保护为先、开发为辅,依托采矿遗留的不规则地形打造“观光+轻度互动”体验,游客沿步道穿越“一线天”需手扶岩壁前进,矿洞保留原始挖矿场景。“我们没有刻意掩盖矿山痕迹,而是将其转化为独特的地质景观,既保护了生态,又让游客感受到‘地质奇迹’的魅力。”叶昌艇说。
贺州市玉石林景区依托采矿遗留的不规则地形打造“观光+轻度互动”旅游业态。 记者 徐云洁 摄
“以前这条河浑浊发臭,现在水清岸绿,周末来散步的人特别多!”在贺州市马尾河滨水公园,广西姑婆山产业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严玲的话道出了当地居民的心声。过去的马尾河曾因两岸101家非法选矿点污染,被称为“牛奶河”。近年来,贺州全面取缔非法选矿点,实施截污治污、生态修复工程,如今河水达到景观用水标准。“我们还在这里举办露营节、篝火晚会,让‘生态绿’变成‘经济红’,带动周边餐饮、民宿蓬勃发展。”严玲说。
从矿坑到球场,从矿山到景区,从臭水河到公园——贺州的生态修复实践,不仅让“生态伤疤”变成“城市名片”,更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姑婆山旅游度假区接待游客9.36万人次,同比增长24.76%;玉石林、马尾河滨水公园等景点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游客的打卡热地。贺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龙巧表示,将持续推进生态修复与文旅融合,把姑婆山打造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让更多人看到贺州的绿色蝶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