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成为了赚钱的工具,消息便真假莫辨,通过谣言走红,已然成为了某些人的捷径。比如34岁的女子李某,她对三亚的抹黑彻底让自己颜面尽失。
近日,34岁的女子李某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多条视频,她声称自己在三亚旅游期间遇到了种种匪夷所思的事情。
据她在视频中所说,在当地拍一张照片,价格要从10元涨到100元,潜水项目从2000元临时涨价,更可怕的是,下海之后被拔掉氧气管,点的海鲜被偷偷换掉,连自己做好的标记都没了。
她说得有鼻子有眼,网友顿时群情激奋,评论区炸锅,三亚旅游就此一度被推上风口浪尖。甚至还有人在评论区编造类似的经历,说的一副真实的样子。
但,到了11月22日深夜,三亚市公安局旅游警务支队发布的一则通报将这场所谓的维权大戏彻底拆穿。警方调查的结果是:全是编造。
原来,李某所说的一切都是假的,她并没有遇到所谓潜水拔氧气管事件,也未点过那只被掉包的小青龙。她的目的只有一个——通过造谣博得关注,涨粉丝,接广告,带货发财。
李某所编造的谣言已经到了波及范围极大的程度,警方不仅使其删除相关假视频,还对其处以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
无独有偶,这不是个例,而是网络上越来越常见的一种流量造假方式。比如10月份,广州也发生了类似案例。
短视频博主“阿强拍事”上传了一段高铁列车员辱骂老人的视频,视频中列车员态度恶劣,乘客无动于衷,引发大量转发和网友谴责。
警方介入后发现,这段视频是他在家中伪装背景、用AI合成音轨后伪造的。他干这些的理由简单直接:就是为了吸引眼球,涨粉变现。最终,他被行政拘留7日。
9月,重庆一位拥有百万粉丝的旅游博主“阿Y旅行记”持续发布景区宰客,导游辱骂等系列短视频而走红。
视频中的游客情绪激烈,导游态度恶劣,剧情跌宕起伏,如连续剧。网友信以为真,评论区天天吵。
但媒体调查后发现,视频内容全是剧本,雇佣演员伪装游客实拍,甚至连吵架的对白都是提前写好的,平台最终将其账号永久封禁。
再说8月份,浙江义乌一女子在四川地震发生当晚发布灾区现场视频,配文称“我是灾区志愿者,刚刚用双手把一位老人从废墟里救出”。
视频画面真实感极强,转发量迅速突破百万。但警方调查发现,该视频内容全部伪造,画面来自旧年地震资料与海外视频拼接而成。
她本人并未前往灾区,视频发布仅为蹭热度。警方依法对其行政拘留5日,并删除相关内容。
实际上,李某的行为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她踩中了公众痛点。三亚旅游本就因个别服务乱象备受争议,李某的视频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负面情绪。
这种“拿假事当真维权”的方式,不仅误导了网友,也伤害了真正有需求的受害者群体。说到底,错的从来不是流量,而是靠谎言换来的流量。
这类事件已经不再是个体造谣,而是团队化、系统化的内容造假产业链,牵涉剧本、演员、拍摄、发布、运营等多个环节。
李某视频中提到的“海鲜被调包”,本是游客关注的真实痛点。但当她用编造的“标记小青龙”和“调包现场”来包装剧情时,问题就变了味。她不是在帮消费者维权,而是在利用消费者的担忧和愤怒赚钱。
警方在通报中再次强调: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
李某因扰乱公共秩序被拘留,是对所有内容创作者的警示。很多人觉得,靠着没有成本的谣言就能走红,实际过于简单,但如果为了挣钱就无底线的传播谣言,迟早得受到惩罚。
有网友认为,平台有责任提高审核标准,用户也需要增强辨识能力。尤其是在当下AI内容不断输出的情况下,更要有一定的鉴别能力。
李某用一段段伪造的视频换来了短暂关注,却也换来法律的惩罚,,让人庆幸的是,三亚的旅游行业没有因为这个谣言而受到负面影响。
由此看来,警方惩治谣言的力度相当之大,维护网络净土的决心相当之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