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的乔家大院。
游客身着民国服饰打卡。
漫步在包头市东河区回民街道三官庙社区的古巷,青砖灰瓦间,民族团结主题的灯杆装饰随风轻摆,“红石榴”座椅上各族居民促膝交谈。一阵清脆的童声从巷口传来——“我爷爷的爷爷就是从山西走西口来的,在这里遇到了蒙古族朋友,相互帮助才有了我们今天这个家……”这是“古巷小喇叭·童声话同心”宣讲团正在讲述走西口历史中的民族团结故事。
这条承载着三百余年走西口记忆的历史文化街区,如今正以创新的方式,唤醒共同历史记忆,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成为内蒙古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走西口”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团结基因
走西口是一部民族迁徙、交融的壮丽史诗。从明代中期至民国初年,许多山西、陕西、河北等地的民众北上内蒙古,与当地的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共同开发了这片广袤的土地。这段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团结基因,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资源。
“项目启动前,我们深入挖掘走西口历史中的民族团结故事,梳理出各民族在北梁地区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案例60余个。”东河区回民街道办事处三官庙社区党委书记杜彬介绍,这些真实的历史故事成为项目内容的核心支撑。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走西口历史本身就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是我们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独特资源。”东河区民委主任许慧说道。
●各民族本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小朋友们讲的走西口故事特别生动,我们老人家听着亲切,年轻人也爱听。”社区居民王大爷每周都会准时到社区广场听“古巷小喇叭”宣讲。
项目创新推出“童声宣讲”模式,通过选拔培训21名7~13岁的小学生,组建“古巷小喇叭·童声话同心”宣讲团。经过系统培训,这些小宣讲员已开展8场沉浸式、互动式宣讲,直接覆盖受众2000余人次。
“我喜欢讲我太爷爷走西口的故事,那时候当地居民教他放牧,他教当地居民种地,大家互相帮助。”10岁的小宣讲员李浩然说。通过青少年视角重构历史叙事,使厚重的历史更具亲和力,有效打破了传统宣传的刻板印象。宣讲场景也从街区核心区扩展到社区广场、学校等多类空间,形成流动的“民族团结课堂”。听故事的各族群众反馈:“孩子讲的故事更打动人心,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各民族本就是一家人。”
●“可感可触”的民族团结教育基地
在保留历史街区风貌的基础上,项目巧妙植入中华文化符号和民族团结元素,实现“一步一景一主题”的沉浸式体验。走在街区,融合民族团结元素的灯杆装饰、堵头装饰、灯笼窗花等景观设施点缀其间;“红石榴”主题休闲座椅不仅提供休憩功能,更成为象征各民族紧密团结的实体符号;特色路面铺装及文化牌匾,将共同体理念融入街角巷尾。
“我们不是简单做景观提升,而是通过空间重构,让历史文化与当代价值观相融合。”项目设计团队介绍,硬件改造充分兼顾文化表达与实用功能,这里既能成为各族居民日常交流的“打卡点”,还能感受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
规划中的民族团结主题展陈区,将通过图文、实物展示走西口历史中的民族交融篇章,使街区从单一历史空间升级为“可感可触”的民族团结教育基地。预计改造完成后,街区年接待游客将突破50万人次,成为展示北疆民族交融成果的重要窗口。
●常态化民族团结主题活动“深入人心”
项目以“文艺+服务”双轮驱动,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活动。“籽籽同心感党恩,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文艺汇演,通过民歌、舞蹈、情景剧等形式展现民族团结生动实践;创新推出的“好‘市’发生在回办,志愿集市暖万家”活动,整合政策宣传、健康义诊、民俗体验等志愿服务,吸引各族群众参与。中秋国庆期间,三官庙社区举办的“西口文化节”吸引了周边数千居民参与,各族群众一起做月饼、听故事、看演出,其乐融融。
“民族团结的核心,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这是在老街区开茶馆的德勒格尔,用多年生活经验总结出的心里话。
项目实施以来,开展的文艺汇演与志愿集市累计吸引参与群众1.2万人次,社区各民族居民互动频率提升40%,商户主动参与街区建设意愿显著增强。通过共演节目、共办集市、共庆节日,各族群众在协作中增进理解,初步形成“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区生态。
●“文艺+服务”实现理念的“润物无声”
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探索出了一套可持续的工作机制。在传播机制上,采用“软渗透替代硬灌输”,通过“童声宣讲”降低传播门槛,通过“文艺+服务”增强参与黏性,实现理念的“润物无声”。在实施机制上,坚持“软硬结合”,以活动聚人气、以改造固氛围,推动民族团结工作从“搞活动”向“建生态”转变。在联动机制上,建立“社区+商户+志愿者”联盟,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同时,打造红石榴直播间,推出“党史青年说”“西口与北梁”等特色栏目,以新媒体平台扩大影响力。
项目还探索“文化+旅游+商业”模式,通过“老时光”与“新业态”碰撞,开发“走西口文化体验之旅”,引入中医养生、传统茶馆、汉服旅拍等业态,促进民族交融与经济共赢。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鲜活的“北疆样本”
项目的实施,不仅提升了宣传效能、空间功能,而且提升了社区凝聚力。更重要的是探索出了城市民族工作的“软硬结合”新路径,为北方边疆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项目的成功实践,为我们探索出了一条以本土资源为载体、以群众参与为核心、以软硬结合为路径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新模式,我们通过根植本土,实现历史与现实互映;通过创新载体,实现软渗透替代硬灌输;通过软硬结合,实现短期活动与长效浸润并重。”东河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周永威表示,下一步,项目将加快硬件落地,打造标杆空间;深化宣讲品牌,拓展覆盖场景;健全长效机制,放大示范效应。预计2025年11月底前完成全部硬件改造,年底前将以新面貌亮相。
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项目以历史文脉为基、以群众参与为本、以多元融合为径,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宣传引导到情感认同的升华。这个古老的街区,正以其独特的方式,讲述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为内蒙古乃至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着鲜活的“北疆样本”。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梁晶晶、祝家乐;编辑:贾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