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兵书宝剑峡在西陵峡的西段,香溪到庙河之间,因形得名。相传是三国时诸葛亮遗物。其实,所谓“兵书”,实为北岸悬崖石缝中的古代悬棺葬遗物,它下面的“宝剑”,只不过是一块崩落的绝壁上的突出的岩块。

十一月的风已带凉意,却挡不住我奔赴山水之间的脚步。这一路,江流如练,山势如屏,人在画中行,心随景动。乘船穿行于峡谷之间,两岸青山相对出,恍若置身古人笔下的诗意长卷。




兵书宝剑峡,又名米仓峡。位于新滩和香溪之间,长约4公里。在峡谷北岸陡崖石缝中,看去好似放着一个像书卷的东西,传说是诸葛亮的“兵书”。兵书石的下面突起一根上粗下尖,竖直指向江中,酷似浮雕的一柄宝剑的石头,这是“宝剑石”。这段峡中之峡,被人们称之为“兵书宝剑峡”。



经过考古学家的实地考证,所谓“兵书”,乃是半山腰古代悬棺葬的遗物。有一位采药人,腰系长绳,从山顶垂直下落进入穴中,打开悬棺,从中取出铜碗、铜剑等物。所谓“宝剑”,是绝壁上突出的岩块,它是石灰岩沿着垂直发育的节理崩塌垮塌而形成的

江水平静,泛着淡绿光泽,远处山峦叠翠,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几艘船只缓缓前行,拖出细长波纹,打破水面倒影的宁静。兵书宝剑峡的名字刻在石壁之上,红字醒目,传说此处曾藏诸葛亮兵书与宝剑,为这方山水添了几分传奇色彩。而九峰湖畔,峭壁耸立,岩层斑斓,“九峰湖”三字镌于石上,湖光映照,宛如仙境。



相传诸葛亮入川时,路过三峡,曾将他亲撰的一部兵书和一柄宝剑,藏于江边难于攀登的峭壁之上,让后世有胆略的勇士去取。上面这首诗就是后人咏颂此事的作品。


此外,也有人认为:“兵法在一心,兵书言总固,弃置大峡中,恐怕后人误”。诸葛亮用兵,素来是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随机应变,从不拘泥于书本。因此,为着不误后人,才决定将他自己所写的兵书,弃置于峡谷中,也不无道理。


从香溪顺流而下,约五、六里,便可在江北绝壁上,看到当年诸葛亮所弃的那部“兵书”和那柄“宝剑”。






横跨江面的红色拱桥如虹饮涧,现代结构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趣。桥下绿水缓流,岸边植被丰茂,白屋错落,电线杆与远山共存,是人间烟火与山水清音的和谐共生。

蜿蜒山路盘绕山腰,车行其间,窗外三角梅艳红似火,与灰路黄线形成强烈对比。护栏由粗木制成,质朴自然,沿途指示牌清晰,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本美篇文字源于《百度》
编辑:乐在其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