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站在甘肃与新疆的交界处,眼前是亘古不变的戈壁群山,脚下是贯穿东西的交通动脉,这里便是星星峡——不是峡谷,却掌控着东西交通的咽喉;不见猩猩,却有着星星点亮的美丽传说。
在新疆哈密市东部,有一处名为星星峡的隘口,它既是地理上的分界线,也是文化上的交汇点。作为河西走廊的终点,这里是中原文化与西域风情碰撞融合之地,每一个走过星星峡的人,都能感受到那种“一出星星峡,便入新疆界”的独特体验。
星星峡卫星地图
(一)戈壁深处的璀璨明珠
星星峡位于新疆哈密市伊州区,东距甘肃柳园镇80公里,西距哈密市200公里。这里并非许多人想象中的险峻峡谷,而是天山山脉东部余脉中的一个隘口。星星峡四面峰峦叠嶂,一条S形的山路蜿蜒其间,两旁危岩峭壁,呈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势。
星星峡的名字源于当地特有的地质构成。山上盛产石英石,这些石头洁白晶莹,每当明月当空,石英石在月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宛如满天星斗。因此,当地人称之为星星石,山得名星星山,山间的隘口便被称为星星峡。这一独特的地理特征,使得星星峡在荒凉的戈壁中拥有了诗意般的名字。
作为全国日照时数最高的地区之一,星星峡年均日照时数达3575小时,因此又有“日光峡”之称。充足的日照与夜晚的星石闪烁,构成了星星峡独特的自然景观。
星星峡服务区
(二)从“猩猩峡”到“星星峡”
星星峡的地名演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在清末以前,这个地方被称为“磧口”。1875年,陕甘总督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率军歼灭入侵新疆的阿古柏势力。当左宗棠的部队行至星星峡时,发现这段道路异常艰险,给西征运粮带来了巨大困难。山峡面目可憎,像一头张牙舞爪的野兽,于是在公文中将“星星”二字边加了反犬旁,以发泄心中的憎恨。此后,“猩猩峡”的名称开始被世人认可并使用。
在民间文学中,还流传着另一个关于地名由来的故事。唐朝初年,樊梨花带兵征西,在西北边关战胜了一头猩猩变身的守将。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将士们将这个关口起名为猩猩峡。
后来,因当地山体中产出能在夜晚闪闪发光的莹石,人们才将名字改为“星星峡”。
不论真实的历史如何,星星峡地名的演变都反映了人们对这个地方的认知变化——从险恶的自然障碍到具有诗意的地理景观。
(三)丝绸古道上的重要关隘
星星峡的历史地位,首先体现在它作为丝绸之路重要通道的角色上。
在南北朝时期,随着敦煌至高昌的丝绸之路逐渐衰败,商旅之路即取道伊吾(哈密),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丝绸之路“新北道”。星星峡因此成为新北道在新疆境内的第一个驿站。随着丝路北道的日益兴盛,星星峡也开始繁忙起来,迎来了无数东来西往的中外使节、商客和僧侣。史书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和“胡商贩客,相望于道”的记载,正是星星峡古时繁荣景象的真实写照。
星星峡见证了许多历史人物的往来。清朝鸦片战争后,主持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被贬至伊犁,就是从星星峡入疆。
1875年,左宗棠率领湖湘子弟收复新疆,也是经由星星峡进军。这些历史事件,使得星星峡不仅仅是一个地理通道,更成为了一个承载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星星峡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37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左支队收到毛泽东、朱德发来的“西路军必须到达星星峡”的电报。经过47个日夜的艰苦行军,由2万8千大军缩减到400余人的西路军左支队,在李先念的率领下,于1937年5月1日与前来接应的中共中央代表陈云在星星峡会合。
这一历史事件,使得星星峡成为西路军沿河西走廊千里征战的终点,以及进疆投身抗日洪流的起点。为纪念这一事件,人们在星星峡竖立了西路军纪念碑。
(四)从军事关隘到交通枢纽
随着时代的变迁,星星峡的功能也逐渐由军事要隘转变为进出新疆的陆路交通枢纽。
如今的星星峡,是哈密市设置的一个镇。镇区前后不足千米,没有专门修建的街道,建筑物围绕312国道两边而建。虽然这些建筑其貌不扬,但星星峡的名声却远播四方。G30连霍高速(312国道)是进入新疆东部的最主要线路,星星峡是入疆的第一站。过了星星峡,就意味着告别甘肃,进入新疆,将感受到不同的风土人情。星星峡已成为进出新疆车流量、人流量最大的陆路交通要冲之一。
站在星星峡的戈壁滩上,夜幕降临时分,或许真能看见山上的石英石反射着月光,宛若落入凡间的星辰。这些“星星”见证了无数商旅、将士、文人墨客从这里走过,也见证了中国历史在这条通道上的演进。
作为新疆的东大门,星星峡像一位忠诚的卫士,千百年来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与繁荣。
如今,当你驾车穿越星星峡,不妨停下来感受一下这个地方特有的气息——那是历史与现代交汇的味道,是戈壁与文明融合的印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