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门关,位于四川广元市剑阁县县城东南12公里、大剑山中断处,东峰营盘嘴与西峰金城山之间的峡谷隘口,为古蜀道“金牛道”要隘。因两崖对峙,其峰如剑、其势如门,故曰“剑门”。国家5A级旅游景区,剑门蜀道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门进,乘1号索道从索道下站,上行到索道上站,途经钟会故垒,这里是关外。出索道站是仙女廊,徒步2公里至关楼,前半段道路平坦(可乘观光车),后半段路程是下山路,多为下山台阶,我们坐了一段滑道。穿过关楼后,继续前行约800米,到达南门。全程徒步约3公里,需两三个小时。
我们的车把我们送至北门,然后去南门接我们。这条线路免除了登山之累,但还是要带上登山杖,因为有一段约500米的下山台阶和抵达关楼前的一段约250米的上山台阶。
金牛道,入北门后,右前方是金牛道登山路,向左是乘1号索道上山,我们选择乘索道。原计划是乘1号索道上到半山腰,继续乘2号索道至山顶观光平台,结果在1号索道入口处排队一个小时之多,遂取消乘2号索道至山顶的计划。
猿猱(náo)道和鸟道的入口处,位于1号索道上站出口处的上山路口,有工作人员把守入口处,检查是否有预约。
李白的《蜀道难》:“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猿猱道,本是猿猴攀岩越山之道,以及百姓上山采药的山道,长440米,最高落差达200米,无防护栏杆,呈“之”字形贴崖壁蜿蜒而上,是体验蜀道天险魅力的热门打卡景点。
鸟道,位于仙女廊上方,垂直高差达110余米,长900米(其中步游道400米),窄处不过30厘米。取自李白《蜀道难》中的“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的诗意。
这是“之”字形无防护栏杆的猿猱(náo)道
金牛道,古蜀道的南段,连接陕南与川北,途经勉县、广元、剑门关等地,因战国时秦惠文王伐蜀“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传说而得名。三国时期诸葛亮、姜维多次经金牛道北伐,唐代唐玄宗避乱入蜀的驿路,元明清时期扩建为连接京师的官道。
剑门蜀道,是位于剑门的一段金牛道,长约30里。民国24年(1935年),沿剑门蜀道修筑川陕公路,剑门蜀近部分路段改建成公路。
我们从1号索道上站出口出来后,没有走猿猱(náo)道和鸟道,而是走金牛道向南至关楼,现在我们在关外(关楼北)。
大剑山丹霞绝壁,位于金牛道一侧,高约300米左右,最高处达500米以上,如刀砍斧切。
大剑山丹霞绝壁与剑门关隘连成一体,形成天然城廓。李白在《蜀道难》中叹其“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剑门七十二峰,由大小剑山群峰组成,形成横锁巴蜀的天然屏障。清人有诗云:“大剑小剑如刀攒,七十二峰成剑关。”
关楼,位于大剑山中断处,为东峰营盘嘴与西峰金城山断崖之间的狭谷隘口。两崖石壁如刀砍斧劈,山崖平地拔高150多米,山崖顶部间距100多米,底部间距50多米。
剑门关的创始人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此后关楼屡毁屡建,在冷兵器时代的上百次战争中从末被正面攻破。这是关外(关楼北)。
大剑溪水绕过关楼,向北流出隘口,这是关外(关楼北)。
关内(关楼南),关楼宽约18米、高约20米,全木结构,气势恢宏。
1993年重建剑门关关楼,2008年5月12日,关楼在8.0级强震中被夷为平地。2009年再次重建,按照1935年因修川陕公路而拆除的明代风格的关楼为依据,原址重建。
宋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出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由陕西入蜀经剑门关遇雨,写下“细雨骑驴入剑门”诗句。
登关楼眺望关外(关楼北),谷深峡长,入关是上山路,陡峭、险峻。
眺望关里(关楼南),又是一番景象,峡谷渐宽,道路平坦。
入关后,我们沿着金牛道走向景区南门。
孔明立关,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率军北伐曹魏,在剑门关楼处垒石为关,驻尉守险,从此剑门关设关,成为军事要塞。
刘备过关,刘备(161-223)于建安十七年(211年)首次途经剑门关,后多次往返剑门关,取成都,谋中原,与曹操,孙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姜维守关,三国时期,蜀汉景耀六年(263年)九月,汉中失守,大将军姜维退守剑门关,以3万人拒魏将钟会13万大军。魏将邓艾偷渡阴平,攻入成都,后主刘禅投降,姜维设计诈降钟会。
木牛流马,从蜀汉建兴五年(227年)到景耀五年(262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大将军姜维先后16次北伐魏国,剑门关成为北伐大军的主要通道。
题小诗一首《剑门关》:
绝壁猿猱入剑门,关楼莫笑叩关人。
三国故垒金牛道,烟笼连峰草木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