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以前有个说法,叫“一滕二曹三汶上”,说的是几个人口大县。
曹县靠网络梗出了圈,汶上向来低调,而排在第一的滕州,则是个集经济硬核与历史辉煌于一身的复杂存在。
所以今天咱就唠唠滕州,这个能让南昌滕王阁喊一声“祖宗”, 能让枣庄市区略显尴尬的地方。[灵光一闪]
如果说曲阜是靠祖宗吃饭的文化贵族, 那滕州就是白手起家的实业家,这地方不声不响。
常年稳坐全国百强县交椅, 2024年的GDP过了千亿,一个人撑起了枣庄经济的半边天。
只因这是重要的玻璃建材基地,从原片到深加工,产业链非常完整。
此外更是“中国中小机床之都”,你身边某个小工厂里的关键部件,保不齐就产自这里,威达重工,三合机械,鲁南机床.......都是这行里的大佬。
不过,工业扎实不代表没文化,恰恰相反,要论历史底蕴,滕州在山东甚至全国都有一席之地。
7300年前,当大多数地方还处在文明懵懂期,滕州地界上的“北辛人”已经过上了定居的农业生产生活,开启了海岱地区文明的曙光。
后来到了春秋战国,这片地方同时挤着三个小国(滕国、薛国、小邾国),夹着五个城邑(灵丘、昌虑、欢城、戚城、湖陵),这就是所谓的“三国五邑”。
滕国因滕文公问政于孟子,得了善国的名声,薛国是孟尝君的封地,养了三千门客。
“狡兔三窟”的故事就从这儿来,小邾国则是三邾文化的一支,一城藏三国,这在全国也算少见。
还有还有,别的地方出一个圣人就够说上两千年,滕州一口气出了两个。
路子还互补,一个是科圣墨子,讲兼爱非攻,研究宇宙规律,像古代的思想家兼理论物理学家。
另一个是匠圣鲁班,动手造工具、建亭台,是土木工程界的祖师爷,思想与实践在此交汇,这种配置,全国独一份。[机智]
世人都知道南昌的滕王阁,因为王勃那篇序,但第一座滕王阁其实建在滕州。
“滕王”是唐高祖李渊的儿子李元婴,他先被封在山东滕州,建了第一座以他封号命名的楼阁。
后来他被调到南昌、阆中,因为想念滕州,就在两地又各建了一座。
所以历史上至少有三座滕王阁,滕州的才是最初的那个,只是王勃的文章让南昌的那座出了名,原配的这座,反而知道的人不多了。
不过话说回来,滕州历史虽然厚,但留在市面上的老古迹不算多,市区里的看点,基本都在“一塔六馆”这个圈里。
一塔:说的是龙泉塔。
北宋所建,明代宣德三年(1428年)进行过重修,砖石结构的九级密檐式佛塔,它就一直站在荆河边上,算是这座城市的老地标,现在是第七批国保护单位。
六馆:其实就是六个博物馆。
王学仲艺术馆、墨子纪念馆、鲁班纪念馆、滕州博物馆新馆、汉画像石馆,还有墨砚馆。
其中最牛的是,滕州博物馆和汉画像石馆还是两座国家一级博物馆,一个县级市,为什么能有两个?
答案很简单:家底太厚,一个馆装不下。
滕州博物馆是全能选手,讲述通史;而汉画像石馆是偏科天才,因其馆藏汉画像石的数量、质量与研究价值达到了国家顶级标准。
01 滕州博物馆
就先说说滕州博物馆吧,我之前在一期小众宝藏博物馆里提到过它,和青州博物馆都是山东县级馆的天花板了。
现在开放的是2020年建成的新馆,主体为汉唐风格,地下一层、地上五层。
设置4个临时展厅和5个以“文明曙光”、“三国五邑”等命名的常规展厅,基本按时间顺序串联起了滕州的历史。
说到馆藏,核心是三件镇馆之宝,分别是西周滕侯鼎、不其簋和人面纹玉饰。
滕侯鼎1982年出土于姜屯镇的庄里西遗址,那里是滕国贵族的墓地。
这是一件祭祀用的礼器,通高27厘米,重约5公斤,造型上最特别的是它的圆角长方形口和附盖设计,毕竟有盖的鼎,不算多见。
器身装饰着典型的西周早期纹样:盖和口沿下是夔龙纹和鸟纹,腹部是四组醒目的饕餮兽面纹,足部则饰有蝉纹和卷云纹。
它的核心价值在于铭文,盖和内底都铸有“滕侯作宝尊彝”六字,属于罕见的“对铭器”。
这明确指出了物主的身份——滕国开国君主错叔绣的儿子,第二代国君。
看着它你会意识到,滕国这个在史书上仅“方圆五十里”的小国,其青铜铸造技艺和礼制文明,通过这件实物变得如此具体而清晰。
第二件镇馆之宝是不其簋,1980年出土于滕县的后荆沟,26厘米高,8.5公斤重。
造型是典型的簋,有兽首双耳,圈足下还有兽鼻形的小足撑着,器身刻着卷曲的兽体纹。
圈足上是鳞纹,最珍贵的同样是那器底的151字的铭文。
它记录了一个叫“不其”的人,在西周时期打退了猃狁的进攻,受了封赏,特意铸了这件簋来纪念。
有意思的就在这里:这个“不其”是谁?[笑哭]
近代学者李学勤先生,把铭文和《史记》一对照,提出了一个挺有说服力的看法:不其,就是《史记·秦本纪》里的秦庄公。
汉代《十二诸侯年表》里写得明白:“秦庄公其”,“不”字在金文里常当发声词用,没实际意思,所以“不其”其实就是“其”,跟秦庄公的本名对得上。
而且铭文里说的抗击猃狁(就是西戎)的仗,跟《史记》里周宣王命令秦庄公兄弟讨伐西戎的记载,在时间、地点、人物关系和事件性质上全都吻合。
但更有意思的还在后面,现在盖在这件簋身上的盖子,并不是它原配的。
原配的盖子,远在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那是清末在陕西关中出土的。
两个地方分藏的这一盖一器,从铸造工艺、纹饰到铭文基本完全吻合。
盖上的铭文有152字,比器身铭文只多一个“搏”字,内容和字体几乎一样。
这就留下了一连串的问号,如果它们真是一套。
那是什么时候? 为什么被分开了?一件秦国的重器,怎么会流落到山东的滕州下葬?可惜现在还无人可以回答。
第三件镇馆之宝,是件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人面纹玉饰。
说实话,它比我想象的要mini得多,搁在宽敞的展厅里,非常不起眼,头一回逛差点就把它略过去了。
但千万别因为它个头小就轻视它,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人面形象,来自六千多年前。说白了,就是一件新石器时代的“肖像画”,非常难得。
大汶口文化,大概在公元前4100到2600年,主要分布在山东及周边,算是东夷先民创造的文明。
在那个时代的玉器里,像这样刻画具体形象的极为少见,所以这件玉饰,无论构图、意象还是工艺,都算得上是当时的最高水平了。
02 滕州汉画像石馆
说完了滕州博物馆,隔壁几百米外就是另一座国家一级馆—滕州画像石馆,参观免费,提前在“墨子云”小程序上约好就行,周二到周日开放。
馆里文物25000千多件,汉画像石占了2000多块,主体建筑五层,主要展览在地下一层(B1)和地上一层(1F)。
一楼的《汉风画韵》是基本陈列,用四个单元讲汉画像石的故事,
而所谓“汉画像石”,其实就是是2000多年前的汉代人们刻在墓室、祠堂、墓阙、庙阙等建筑上的装饰画,属于丧葬艺术,但它不只是一些图案,更像一部汉代社会的绣像史,从生活到信仰,什么都刻在上头。
汉画像石在全国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南阳、四川、陕北晋西四大区域。
我去过徐州和南阳,那两地出土多很好理解—徐州是刘邦老家,南阳是刘秀故里,都是皇亲国戚扎堆的地方,墓修得气派不奇怪。
但滕州凭什么也有这么多?答曰:天时地利人和。
一是地理好,泗水流域嘛,齐鲁文化和楚文化交汇之处,水陆方便,经济起来后厚葬就有了底气。
二是观念深,儒家孝道核心区,“事死如事生”,大家族比着修墓尽孝。
三是料好技高,本地青石质地不错,工匠手艺也传承有序。
另外相比于徐州的王侯气派,南阳的神秘瑰异,所滕州的则格外接地气。
车马出行、乐舞宴饮、庖厨日常……刻的尽是人间烟火,像把整个汉代的世俗生活搬进了石头里。
值得看的石刻不少,比如《孔子见老子》《泗水升鼎》,还有《建鼓乐舞》《日月同辉》这些,名字听着古朴,内容却生动得很。
地下一层更直接,直接复原了几座墓室,印象深的是羊庄前毛堌一座东汉墓,中室石柱是螺旋纹的,带点西亚或欧洲的风格,在全国范围内都很少见。
还有一座官桥镇出土的北宋墓,也挺特别。
因为建墓的石板是从汉代画像石墓拆来的,上面还画了彩绘,历史就这么被东拼西凑留了下来。
要是时间够,或者历史古迹爱好者,滕州郊区还有些地方可以转转。
滕国故城在姜屯镇的滕城村,离市区十来公里,分内外两城,不过外城现在基本看不出来,里面有个文公古台,据说是当年滕文公的宫殿地基,台上有棵“唐槐”是古滕八景之一。
薛国故城在官桥和张汪两个镇之间,这里是“战国四公子”之一孟尝君田文的封地。
他在此招贤纳士,门客三千,留下了“狡兔三窟”、“鸡鸣狗盗”等著名典故。
薛国故城出土的青铜器
现在是第三批国保单位,但说实话,不太值得专门跑一趟。[捂脸]
一是离城二十多公里,二是地上真没剩下什么可看的,你能看出多少名堂,基本取决于你脑子里装了多少历史。
不过紧挨着薛国故城,有个官桥汉代遗址博物馆倒可以看看。
它就建在汉代墓地的原址上,保护着几座完整的汉代石室墓,只是目前只在周末开放。
同在官桥镇的还有北辛文化遗址,这是新石器时代的东西,距今七千多年,比大汶口文化还早,算是山东文明的源头之一。
那时候的人已经开始种小米、养猪,会用磨光的石器和陶器,这里的发现,把山东的文明史往前推了关键一步。
在这些景点之间穿行的时候,还有遇到毛遂墓、孟尝君墓,奚仲墓这些名人墓。
这个奚仲据说夏禹时的车服大夫,相传是车辆的发明者,过世后被百姓奉为车神,此外他也是薛国的远古先祖,这墓算是后人纪念他的一个文化象征。
滕州还有两座明朝的王爷墓,一座在莲青山,是某位明藩王的陵寝,历史上被盗过多次。
而且这工程当时根本没完工,算是个烂尾工程,我特地找了相关论文看,有学者推测墓主大概是第十二代鲁安王朱以浱。
另一座是狐山的鲁庄王墓,这座倒是出土了圹志。
确定了主人是明朝第四任鲁王朱阳铸和他的王妃张氏,那两块圹志现在就收在滕州博物馆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