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楼观台千年古银杏树位于楼观台宗圣宫下院,树龄约2600余年,相传是老子到楼观后亲手所植。可惜去了三次,都没有欣赏这棵神奇的银杏树。这个周末不虚此行,在说经台前看到了一棵元代的古银杏,叶子金黄。还在宗圣宫看到了据说是老子的手植银杏树,可惜没有全黄。
明代《陕西志》载:“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为最佳。”楼观,因老子说经台而得名。《史记.老子传》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这部光辉著作照耀古今,不仅成为道家经典,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脉。 《道德经》有各种版本,《道德经河上公注》本、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帛书》等。楼观台古遗有隋代和唐代两部石刻《道德经》,称之为“楼正本”,任道长注释过楼正本《道德经》,则是他的一大贡献。
第一次到楼观台,大约是2001年,跟我的几位同事及一位书法家张先生去的。任法融道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给我们讲了道家的基本思想,讲到了老子学说、《道德经》以及辩证法。还饶有兴味地讲了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故事及一生的遭遇,说明”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的道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这首诗中的“侄孙湘”,即为“韩湘子”,道教中的“八仙”之一。西安有城内有湘子庙,我和李老师专门去看过。
2008年五一小长假,从武汉回到西安,与李老师、刘老师陪着他老父亲到楼观台踏青。一路油菜花盛开,春光无限。到了山上,说经台、上善池、炼丹炉、吕祖洞、仰天池、栖真亭等,我们详细了解楼观台的古迹,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忆。回来时到一农家乐吃午饭,四合院建得很气派,老乡不出远门就可以赚钱。刘老师的老父亲从老家天水来,自然条件差,见到农家乐,十分羡慕:“还是陕西的农村生活好!”
第三次到周至骆峪看望同事银录老父亲,回来路上,师老师拉我到楼观台。好多年没来了,变化很大。山下建了一大片建筑,红墙金瓦,层层叠叠,仿佛到了故宫。有太清门、上清门、玉清门,形成九进院落,供奉着道教三清、四御、民俗众神及道教宗师等神仙。周边还有药王宫、财神殿等。听说经常搞一些民俗活动。其实这是2012年建的仿古建筑,称为“古楼观”景区,我记忆中的楼观台还在后面的一个山峰上。遗憾的是,虽到关门时间,但人来人往,俨然闹市。师老师说起一件往事,他曾陪一位大人物到希声堂拜访任道长,道长坐在那里闭目养神,半天都不搭理他。“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原来是选错了地方。
自称老子之后的唐玄宗,在《过老子庙》中说“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岑参有“草楼荒井闭空山,关令乘云去不还”之叹。苏辙有“天寒游客常逢雪,日暮归鸦自识村”描写。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千百年后楼观台的幽静寂寞已俨然故宫!
事不过三,这个周末终于进入规模庞大的建筑群,来到宗圣宫遗址,见到了编号为001的古银杏树,可惜门可罗雀,没有几个人看。总算圆了我的一个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