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秋景 图/斯鹿
本想到长沙寻找秋色,烈士公园岸堤长排的水杉只泛了一点黄,岳麓书院脚下的枫叶也才透了一点红,橘子洲头“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景象只能脑补。湿热的暑气依然缠绵,交织着辣辣的热闹烟火气,仿佛不是深秋的11月。
出发去往大围山没多久就开始下毛毛雨,一看天气预报,未来两天都有雨。我开始懊恼没有提前做好准备,迟疑着是不是该打道回府。最后还是心一横,一路向东。驱车一两个小时,楚中大地渐渐远离喧嚣,静默起来。当苍莽的山峦丘陵、茂密的丛林植被成了视线中的主角,清冽的风终于带着一丝秋意。
山脚下的民宿被群山环绕,白墙黛瓦,庭院幽静,住着祖孙三代,收拾得整齐漂亮。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下雨,只有我们一家旅客,享受着包场的待遇。暮色暗沉,雨越下越大,主人别出心裁地撑开了几个遮阳大伞,把数盏落地灯拿到院子里,热情地邀请我们烧烤。
“这样子明天雨是不会停啰。“主人边翻着串子边笑着说。
我虽然享受着雨声沙沙和火苗呲呲的相映成趣,心中却依然期待天气预报像往常一样出错,明天是个艳阳天。
第二天一早起来,雨依然很大,被雨打湿了一夜的草木和山中晨雾混着极其清新的空气,让我这个久居城市的人一下子惊艳了。于是决定,即使雨再大,今天也一定要上山。
驱车在盘山道上,暗喜决策正确。在长沙错过的秋景终于姗姗来迟。起初还只是些羞怯的淡黄色,星星点点散落在漫山的深绿里。愈往深处,秋色便愈发放肆起来。金黄的银杏、绛红的枫、古铜的梧桐混杂着各种叫不出名字的叶子和果子,橙红、褐色、鸡血红、柠檬黄…… 醇厚、温暖、浓烈,仿佛毕生的光华在此刻尽情释放。这幅画卷打底的是绿,但这绿也是有层次的:苍劲挺拔的松柏的墨绿,如定海神针一般沉静,穿插着一丛丛耸入云霄的竹子的翠绿,随风摇摆,终于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凤尾森森。而最独特的,是烟雨蒙蒙带来的轻薄的雾气,周遭山景都笼罩着一种时隐时现的朦胧美,这大概就是辛追夫人汉服外那件素纱禅衣的效果,艳阳天时未必有。
凤尾森森 图/斯鹿
艳阳天里的大围山或许热闹,露营、漂流、农庄的牌子一个接一个,应该是夏日纳凉的好去处,但今天却冷冷清清,一路上没有见到一个旅人,也没有见到一辆车经过。直到山顶的红莲寺,终于看到停着几辆小车。
刚从远处看山中缥缥渺渺的古塔,我以为这座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寺庙大概是座残垣断壁的古刹,走近才发现这里修缮完备,殿宇辉煌,簇新的石刻“红莲寺”两旁,木制的楹联板上刻着:“湘楚烟木无复地;八宗传衣自一天。”
刚一路领略了“烟木无复地”,此联在寺内也是应景。殿外下着瓢泼大雨,殿内数位身着袈裟的僧人忙碌着,如期而至的善男信女身着棕色的禅衣庄重进入正殿,木鱼声声清澈,浑厚悠长的诵经声穿插着一阵阵低沉的“拜”和“起”,在深山幽谷中回响,如此肃穆又悲悯,有声却如无声,让四周更为寂然。去到过众多年代各异的寺庙,这一次才真正被一座古刹抚慰了。
恋恋不舍于这出世的气氛,我途经了浓雾中看不分明的七星岭、没开杜鹃花的花海栈道。到了樱桃谷,望见远处一座隐隐约约的观景亭,忍不住打起雨伞,走上栈道,朝着至高的观景亭的方向走去。拾级而上,荒木杂林错落两旁,落叶在风中飘舞,堆满台阶,脚踏松软如海绵的腐殖土层,混合着泥土、青苔和朽木的原始气息扑面而来,直贯心脾。以为必没有樱花的季节,几株艳粉色的花却意外夺目!生机盎然。是晚开的秋樱?还是其他的花儿,不得而知。早熟的小栗子落满台阶,走到观景亭的第三层,一片无尽的云海浮在面前,低垂的天空化为一色,风过松林簌簌,如同涛声。也许晴天,这里可以清楚地俯瞰船底窝山谷和栗木桥一带的美景,而这雨天,“暮霭沉沉楚天阔”则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樱花谷的栈道 图/斯鹿
怀古的幽情到了快离开时终于得到了,玉泉观的白墙黑瓦掩映在竹林中,在古松与红枫之间,像被废弃了一般,大门紧锁,漆色斑驳,香炉枯冷。道观旁的岩石中,高高低低一道道小巧的瀑布如素绢般柔和,即使雨水旺盛也不失雍容,缓缓灌入暗红色的木桥下流淌的清泉中。我幻想着坐在这里一直到晚上,也许天晴,能看到“明月松见照,清泉石上流”。
天当然没有放晴,在夜幕低垂前我离开了大围山,没看到期待中的蓝天白云,鸟语花香,也几乎错过了所有著名景点,但这雨却让我意外领略了大围山神奇而独特的一面——秋的延绵不绝的生命力,那不是三山五岳的险绝和奇谲,却如此造化钟灵秀,敦厚而默然,让人不禁感叹大好河山处处有,不必对任何执念孜孜以求。
也许人生也跟旅途一样,一切真正的魅力尽在未知。
观景台的云海 图/斯鹿
南方人物周刊特约撰稿 斯鹿
责编 杨静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