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刷手机,满屏都是“近期避免赴日”的提醒。外交部、文旅部、教育部接连发话,航空公司免费退改签的政策也到位了,结果成田机场和关西机场还是挤满了中国游客。
日媒镜头往前一怼,追问“为啥还来”,有些回答真是让人心里咯噔一下……
在日媒的采访中,很多中国游客表示,国家发布的是“避免前往”的预警,而不是“禁止前往”的禁令。
他们普遍觉得日本当地的安全环境并没有传言中那么糟糕,自己做好防护就行。
但深入了解后会发现,这些游客顶着外交压力依然赴日的理由远不止“预警≠禁止”那么简单,而且,他们的理由出奇一致。
首先是地理上的便利,这一点几乎所有游客都提到了。
从国内主要城市飞日本,最短只要2小时,最长也不过4小时,更关键的是无时差,落地就能直接游玩,不用像去欧洲那样倒好几天时差。
这种“说走就走”的便捷度,让日本成了很多人短途旅行的首选。
其次日元贬值带来的经济实惠,更是让不少人难以抗拒。
这段时间日元汇率持续走低,换一万日元比去年省了近300块人民币。
最直观的就是奢侈品,爱马仕的经典菜篮子包,国内专柜售价5.2万元,日本免税店折算下来只要4.98万元,直接省出2200多元。
热门的药妆、母婴用品、电器也都便宜不少,对于本来就有购物计划的人来说,这种“省钱窗口”实在不忍错过。
文化上的亲近感也拉满了好感度,日本街头随处可见汉字标识,地铁站、商场、景点的指示牌不用翻译也能看懂。
京都的清水寺、奈良的东大寺,那些飞檐斗拱、庭院布局都带着唐式古韵,走进去就像穿越回古代,让喜欢传统文化的游客格外有共鸣。
而对于年轻人来说,秋叶原的动漫店、涩谷的潮流街区,都是不得不去的圣地,毕竟能亲眼见到喜欢的动漫周边、打卡影视取景地,这种吸引力很难抗拒。
当然,现实中的无奈也让很多人没法轻易放弃行程。
大部分游客的机票和酒店都是一两个月前订的,特价机票大多标注“不可退改”,酒店也付了全额预付款。
要是取消行程,少则几千块,多则上万块的损失就得自己承担。
更重要的是,不少人早就请好了年假,有的甚至是和家人、朋友约好的集体出行,临时改变计划不仅麻烦,还会影响大家的心情。
还有一部分游客本身就有长期居住日本的打算,这次出行是为了办理签证手续、考察居住环境,根本没法因为局势紧张就搁置。
不过话说回来,局势紧张也确实让他们的行为发生了明显变化。
之前很多人赴日主打“疯狂购物”,现在却纷纷缩短购物时间,转而把精力放在文化体验上。
原本计划深夜逛居酒屋、泡夜市的人,现在晚上8点后就基本不外出,还特意避开东京市中心的政治集会区域。
有游客坦言,虽然理由充分,但心里还是有顾虑,每天都会刷驻日使领馆的安全提醒,游玩时也会刻意保持低调。
但是,那些游客看似理性的个人选择,背后其实也牵扯着中日之间实打实的国家博弈,游客的每一笔消费、每一次出行,都在无形中成为这场博弈的组成部分。
大家都知道,游客在日本购物、消费,最终都会通过税收等形式流入日本政府财政。
而今年日本的防卫预算已经提升到了GDP的2%,这是二战后从未有过的水平,预算总额超过7000亿人民币,重点用于购买导弹、升级军事设施,甚至研发高超音速武器。
这就让很多人产生疑问:普通游客的购物消费,会不会间接变成了日本军事扩张的“资金来源”?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两者的因果关系,但这种关联性让不少人心里不是滋味,毕竟谁也不想自己的消费,最终可能被用来针对自己的国家。
更让人警惕的是日本媒体的舆论操作,面对中国游客依然赴日的现象,不少日媒刻意放大个别游客“不在乎局势”“日本很安全”的言论,甚至断章取义剪辑视频,在日本国内大肆传播。
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向日本民众和国际社会证明,即便日本在涉台问题上对华强硬,也不会影响中国游客的到来,不会付出经济代价,以此给右翼势力打气。
这种刻意引导的舆论,不仅加剧了中日之间的误解,也让赴日游客的个人选择,被当成了博弈中的“筹码”。
而在国内,这场个人选择与国家利益的碰撞,已经引发了明显的社会撕裂。
支持民间交流的人认为,普通游客的出行只是单纯的旅游需求,持续的民间往来能缓和官方层面的紧张关系,毕竟人与人之间的了解,才能打破对立的僵局。
但反对者则直接批评这种行为是“精致利己”,认为在国家发出明确安全预警、外交局势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只考虑自己的便利和省钱,是对国家利益的漠视。
双方争论的核心,其实是“个人选择是否要服从国家整体利益”。
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只有国家强盛、主权安全得到保障,普通人的出行自由、生活便利才能真正实现,这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逻辑。
一边是个人出行的合理诉求,一边是国家层面的博弈风险;一边是日本对中国游客消费的依赖,一边是其不断推进的军事扩张。
这些赴日游客的选择,到底是促进交流的桥梁,还是被博弈利用的工具?国内的社会撕裂又会如何发展?这场围绕着赴日旅游的争议,显然还没到结束的时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