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事早苗,最近水逆!
一句“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的谬论,让中日关系瞬间降温。
短短72小时内,49.1万张飞往日本的机票被退订,最终逼近50万张,占中日航线总预订量的32%,创下疫情以来最大退改纪录。
据彭博社预测,日本年底前或将损失高达12亿美元的游客消费,爱知县一家酒店更是直接取消28个中国旅行团,上千个订单化为乌有。
然而,我们要认识到,50万张仅仅相当于日本全年接待中国游客量的5%!
2025年预计赴日中国游客数量1000万,人均消费1.3万,是欧美游客的3倍,为日本贡献了1300亿人民币的消费,占日本入境消费的42.5%。
但预计来华日本游客数量仅有150万,人均消费1万,为中国贡献了150亿的消费。
相当于中国每年给日本撒了1150亿人民币的钞票。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日本为何能成为中国人出境游的顶流?
2025年国庆数据显示,赴日游客中64.9%是为了美食,48.9%是为了采购生活类用品,东京、北海道更是霸占热门目的地前两名。
表面看是“好吃、好买”,实则藏着三个核心原因。
其一,短途适配高压职场节奏。
中国职场人年均带薪休假不足10天,日本3小时飞行圈完美契合“碎片化假期”。
中日直线距离仅2000公里,北京飞东京3小时,上海飞大阪2小时,比国内部分跨省航班更快捷。周五下班飞东京,周日晚上返程,不用浪费太多时间在路上。
2025年,中日直飞航线恢复至疫情前水平,每周超1000架次航班往返,机票价格常年稳定在千元以内。
再加上便利店支付宝支付、街头8万多处中文标识,让“说走就走”少了很多麻烦。
其二,消费回归实用主义。
和早年爆买奢侈品不同,现在48.9%的游客是为了采购化妆品、医药品、日用品这类刚需品。
小红书上,“日本必买生活好物”的笔记超百万条,大家追捧的不是奢侈,而是“好用不贵”的日常体验。
2025年数据显示,中国游客在日本人均消费的30%用于体验服务,他们买的不仅是商品,更是“被尊重的感觉”。
其三,体验式旅游戳中放松需求。
57%的游客会选择温泉旅馆、小众料理店,追求“治愈感”。日本观光厅数据显示,中国游客满意度曾达92%,这种“慢体验”刚好对冲了国内职场的高压节奏。
但退订潮告诉我们:再便捷的旅程、再优质的体验,也不能凌驾于国家主权之上。
50万张退订机票,是游客用脚投票的态度:偏爱可以有,但底线不能破。
旅游的意义是放松身心,而非放弃原则。当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无视历史、干涉内政,再美的风景也会失去光彩。
咱们中国人总说“来者是客”,可有些人把客气当福气。
去年东京迪士尼,中国游客帮日本老人找丢失的钱包,转头就看到印度游客在花坛撒尿;大阪环球影城,中国旅行团自带垃圾袋,韩国人却在哈利波特城堡刻字。
不是我们吹毛求疵,而是某些国家的“文明”,永远只对强者展示,就像日本从未对中国免签,却天天催着我们恢复对日免签。
最该反思的是我们自己!
那些抢马桶盖的、买光感冒药的,真以为花钱就能换尊重?去年某免税店,中国游客为抢限量版化妆品打架,日本店员在旁边偷笑。
不过话说回来,这事其实对日本民众影响并不大,要知道:
日本近20年来换首相的频率,比阿苟女神换对象还快。
从2005到2025年,日本已经换了12任(10位)首相,去掉历史最长任期的安倍晋三(近9年时间),日本首相大概率是挺不过1年时间。
而这个历史之最的安倍晋三的结局却最悲惨,被枪打死在街上,但整个日本舆论场几乎无动于衷。
毕竟明眼人都知道:
(1)日本政局在大洋彼岸的爸爸手中;
(2)日本政局变化对普通人生活没有影响,没有改变意愿。
我国本次制裁恰恰打中了七寸,这些日本普通民众都明白了:
“如果我们能漠视这样的人成为日本首相,那你们就一起跟着受苦遭难吧!”
记住那句老话:“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
现在猎枪没上膛,只是把钱包合上了而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