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的就是国际这条线;马上追踪热点
秘闻背后的事;我给你说透
欢迎各位看官[心]收看今天的【司马秘事】
2025年12月1日起,杭州灵隐飞来峰景区要免票了!以前进灵隐寺、永福寺、韬光寺这三个地方,得掏75块钱门票,现在游客只要线上约一下就能免费进。
这景区一年可是有上千万人来打卡,这么算下来,直接就放弃了近10亿的门票收入。
本来想觉得这步棋太大胆,会不会亏?但后来发现,杭州早在23年前就把这笔账算明白了。
灵隐免票,学的西湖?
2002年的时候,西湖就把周边公园的围栏拆了,门票也全取消了。
当时不少人担心,这不是少了一笔收入吗?结果呢?杭州旅游总收入从2002年的294亿,一路涨到了2024年的3450亿。
这数据看着就挺震撼的,哪是亏了,明明是“舍小利换大局”。

我还查过,西湖免票后那几年,周边餐饮生意肉眼可见地好起来,三星级以上酒店住的人也多了不少,连旅游相关的工作岗位都多了三万多个。
后来济南大明湖、南京玄武湖也学着这么干,游客量和周边消费都涨了。
如此看来,杭州这次灵隐免票,根本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把西湖的成功经验搬过来了。

灵隐这边其实还试过小范围免票,就是2025年10月那阵儿,低收入的人和老年人来的次数明显多了。
以前门票像个小门槛,有的人心疼钱就不来了,现在没了这门槛,不管啥背景的人都能来看灵隐寺的风景,这事儿挺实在的。
免票不亏,换了种赚法
可能有人会问,放弃门票收入,杭州图啥?游客省下的75块门票钱,也不会揣着不用啊。
大概率会在杭州吃顿杭帮菜,比如东坡肉、西湖醋鱼,或者住一晚民宿,再买点丝绸、龙井这些本地特产。
公园不再是“赚完钱就完事”的地方,反而成了引客消费的起点。

国外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纽约中央公园,本身免费开放,但周边全是艺术机构和商铺,租金比别的地方高不少,游客在周边花的钱,比门票多多了。
咱国内的济南大明湖也一样,免票后游客人均花的钱翻了好几倍,大部分都花在景区周边了。
按杭州文旅局的说法,灵隐免票后,可能会带动西溪湿地、龙井村这些地方的客流一起涨,形成一个消费圈。
预计2026年能间接帮杭州多赚50亿,这可比10亿门票收入多太多了,很显然,免票不是不赚钱,而是换了个更聪明的方式。
免票容易,管理难
不过人多了也有麻烦,上千万人免费进,预约系统会不会崩?游客多了,垃圾谁清?灵隐寺里的老文物咋保护?周边交通会不会堵得走不动?这些问题不解决,免票反而容易出乱子。

好在杭州早有准备,预约系统分了时段,每2小时一批,一次最多进3万人,这样就不会挤爆。
还加开了3条公交专线,从武林广场、火车东站直接到灵隐,周边又多了两个停车场。
文物保护也没落下,安排了20个专人巡查,还装了AI监控盯着,游客进寺庙也得守规矩,不能大声吵、不能乱摸。
以前景区管理可能更在意“管住人”,现在得改成“服务人”。

灵隐这次免票,其实是对杭州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验,能应对好,才说明城市管理真的升级了。
公园,不止是看风景的
不光杭州,国内外不少城市早就把公园当回事儿了。
伦敦搞了环城绿带,就是为了不让城市乱扩张,东京的公园还能当防灾避难所,台风天能让人躲进去,新加坡更厉害,直接把“花园城市”当国家战略,靠这吸引人才和投资。
国内的成都、北京也在做类似的事,成都的龙泉山森林公园建起来后,不少人愿意去落户,高新企业也多了,北京亮马河改成“国际会客厅”后,办了好多国际活动,周边商铺生意也火了。
很显然,现在的公园早不是城市里的“装饰品”了,而是能撑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
现在年轻人选城市定居,也很看重有没有免费的公共空间。
杭州2024年30岁以下的人多了18万,不少人说就是因为杭州有很多免费公园,能散步、能看书,住着舒服,灵隐寺的钟声还是老样子,但从12月开始,来的人会更从容。
杭州放弃近10亿门票收入,其实是想明白一件事,城市发展不是看GDP数字多好看,而是看住在这儿的人幸不幸福,这步棋,我觉得走对了。
世界从不平静[心]司马为您解析,今天到此为止,下期我们再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