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山连着山外山,月光洒下了响水滩……”清晨六点半,黔西市水西公园的空地上,聚满了晨练的市民,沉睡了一夜的城市,也在歌曲《奢香夫人》的旋律与渐起的人潮声中,缓缓苏醒。
水西公园观文塔
这座承载着黔西人文记忆的公园,有学者认为其旧址正是奢香夫人主持开辟的龙场九驿中第四驿——水西驿的所在。
坐落于黔西城东郊狮山西麓的水西公园,肇建于明正德年间的观音阁,历经多次修复与扩建,如今已是石塔巍巍、古柏森森、亭台错落、曲径通幽。
“奢香夫人开辟的龙场九驿,不仅是交通要道,也是文化传播的动脉。”同行的黔西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陈文蓉介绍,“据《贵州宣慰府志》记载,驿道促进了彝汉文化的深度交融,使儒家文化、阳明心学传入水西,也让彝族文字、祭祀礼仪等走向中原,形成了‘彝为根,汉为叶’的独特格局。”
水西公园的亭廊
让古老文化焕发新生,成为黔西的探索方向。近年来,以“好生活在水西”为主题,将历史与现代融合,黔西推出“水西论象”等系列活动,以千人诵读、非遗展演等形式,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感可触的现实场景,借助新媒体传播手段推动“水西故事”进校园、入街区,助力历史文化创新传承与全民共享。
为寻觅“水西文化”这个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文化密码,我们驾车从黔西市区出发,沿着古驿道的走向一路探访。在莲城街道驮煤河社区,偶遇了网约车司机刘师傅。他的家在谷里镇健全村,距离龙场九驿中的谷里驿仅数百米。
谈起水西文化,原本腼腆的刘师傅立即打开了话匣子:“火把狂欢季、牛肉粉节、‘黔韵水西’村歌展演……这几年黔西举办的活动又多又热闹,客流量大了,我们跑车的收入也增加了!”
水西公园内正门处的李世杰牌坊(又称尚书坊)
正如刘师傅所言,走访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外地车和操着各种口音的外地人,毕节秀丽的山水风光、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便捷的交通环境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每年火把节都会来黔西,从成都开车6个多小时就到了,搭乘高铁也很方便。”游客张莉萍笑着说。
文化赋能与贵黔、黔织、黔大等高速公路及成贵高铁交通优势的叠加下,今年1至9月,黔西接待游客超9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100亿元。文旅产业的活力,为水西文化的创新传承注入强劲动力。
沿着贵毕公路一路前行,路两旁除了鳞次栉比的楼房,隐约可见的还有向四面延展而去的城镇道路,地势稍高的地方,还能看到贵黔高速、成贵高铁的身影,几乎与古驿道平行的它们,此刻把时间压缩成了飞驰的光影。我们不禁感叹,今日的黔西城,不仅把地方志上那个“水西城侧”的水西驿融入其中,就连古驿道所经过的地方,多数已经成了繁华地,黔西的经济版图正被交通嬗变重塑。
贵州黔西经济开发区(周云 摄)
跟随向导,我们来到贵州黔西经济开发区,贵州锂想时代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的厂区内,用于新能源电车电解液溶剂的产品正源源不断产出;贵州粮满金仓食品有限公司的发货仓库里,本地优质菜籽榨出的菜籽油正在打包发货,线上每天的销量就有近千单……园区负责人介绍,发达的运输环境成了企业落地的重要考量。
离开园区时,在向导的建议下,我们决定去看看古驿道上的桥。喀斯特地貌显著的黔西,有路的地方就有桥,桥也自然成了历史的见证者和发展的记录者。
滴澄桥
穿过闹市,我们在杜鹃街道向阳社区与西门河相遇。河上,滴澄桥静卧如初——这座三孔石拱桥,栏柱残损,拱券仍存,锃亮的桥面与周边黝黑的沥青路形成鲜明对比。
社区党支部书记唐书勇告诉我们,在滴澄桥的不远处,西门河上近年来已相继建起了5座桥梁,那些新建的桥大多造型现代,装潢精美。相比之下,历经风雨宛如耄耋老人的滴澄桥,却成了社区居民的“传家宝”,大家都很爱护,隔三岔五便会有人自发前来打扫。
在唐书勇的指划下,我们想通过航拍视角寻找更多关于水西驿的痕迹。无人机掠过天空,黔西城区的路网如叶脉伸展,遗憾的是那些并不宽敞、本就破碎的古驿道竟隐入了草木之中,只能从他的描述中大体了解驿道的走向与方位。此刻的滴澄桥,就像一个历史的渡口,连接着驿道的往昔与今朝,连接着马帮的铃响与车流的笛声。
水西公园门口晨练的市民
夕阳西下,我们离开滴澄桥返回城区,途经水西公园时,公园里又响起了《奢香夫人》的旋律,这歌声穿过暮色,在城市的街道上飘荡、回响。
六百余年时光流转,从古驿道走来的中原文化已深植水西,在薪火相传中焕发生机;驿道的使命,也被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与高铁接续。再寻足迹,变的是速度与风景,不变的是水西儿女敢闯敢试的进取之心,是毕节人民走向“山外山”的辽阔梦想与奋斗激情。
来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作者:李 印
编辑:廖 玲 责 编:杨小旗
编审:王 韵 总监制:戴元明
毕节发布投稿邮箱:bjrbxbj@bjrb.cn
看完点亮下方
“赞”和
分享给更多人知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