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浑源县城喧闹的街市拐进巷弄,仿佛一步跨入了时间的褶皱。青灰色的砖墙、斑驳的木门、偶尔窜过墙头的野猫,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座晋北小城的古老。而此行的目的地,是两座比小城记忆更悠久的古刹——永安寺与圆觉寺。它们不仅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更是凝固了元明风骨的“活化石”。
第一站:永安寺惊世壁画藏于“传法正宗”
11月22日一早,穿过一片低矮的民房,永安寺那标志性的庑殿顶、黄绿琉璃瓦豁然出现在眼前。山门古朴,匾额上“永安寺”三字已显斑驳。与许多香火鼎盛的寺院不同,这里出奇地安静,只有风吹过古松的沙沙声。
永安寺始建于金代,后毁于火,如今,看到的这座恢弘建筑群,是元代初年重建。步入主殿“传法正宗之殿”,殿内光线幽暗,一股混合着古老木料与尘土的氣息扑面而来。整整八百七十平方米的元代壁画,如一幅恢弘的幽冥长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儒、释、道三教人物,天神地祇、阎罗鬼卒、忠臣烈女……近九百个形象密密麻麻,却井然有序。人物线条如行云流水,色彩虽历经七百年依然艳丽。最令人震撼的是北壁的十大明王,他们怒目圆睁,肌肉贲张,仿佛下一秒就要破壁而出,其艺术张力足以与永乐宫壁画媲美。
静立殿中,在光影交错间,仿佛能听到七百年前僧侣的诵经声。
第二站:圆觉寺砖塔如一位孤独的守望者
从永安寺步行不过十分钟,便来到了圆觉寺。与永安寺的宏大不同,圆觉寺更显残破与寂寥。寺内建筑多已倾颓,唯有一座金代释迦舍利砖塔,如一位孤独的守望者,静静矗立。
寺庙始建于金代正隆三年,原寺规模宏大,但历经战火,尤其日军炮火,大部分殿宇已毁,仅剩此塔。砖塔呈八角形,共有九层,塔身布满精美的砖雕。力士、歌舞伎、门窗、栏杆,无一不精,是典型的辽金风格。最引人注目的,是塔檐上悬挂的数十只风铃。
清风拂过,风铃齐鸣,声音清越悠远,不绝于耳。这铃声,在八百多年的岁月里从未停歇。它响过金代的繁华,听过明代的更迭,也见证了近代的炮火。
永安寺的壁画,将永恒的信仰封存在殿内;圆觉寺的风铃,则将流动的历史传唱于空中。一静一动,一存一残,它们共同构成了浑源最深沉的文化底色。这不仅仅是一次观光,更像是一场与历史的深度对话。来浑源,若只去悬空寺和恒山,便会与这片土地最动人的灵魂失之交臂。【采写:戚连民 摄影:戚连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