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的一句错误言论,让日本旅游业界在这个冬天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寒意。
中国游客赴日旅游退订潮在短短几天内席卷整个旅游业界。根据航空分析数据,仅11月15日至17日三天,约有50万张中国飞往日本的机票被退订,占预订总量的近三分之一。
多家航空公司工作人员透露,赴日航线迎来了大规模的机票退改请求,那种“丝滑退款”的体验背后,是前所未有的退订洪流。
日本百货公司、运输、消费等旅游相关股票遭投资者抛售,部分股票大跌超过10%。
01 后方动员,旅游业紧急转向
中国外交部和文化旅游部连续发布赴日旅游提醒,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激起层层涟漪。
航司、旅行社和游客三方迅速响应,形成了一场规模空前的退订浪潮。
国内10多家航空公司集体出台针对日本航线的特殊退改方案。
国航、东航、南航、海航、川航、春秋航空、深航、厦航等主要航司一致允许出行日期在2025年11月15日至12月31日之间的客票,在航班起飞前免手续费办理变更或全额退票。
四川航空甚至直接取消了2026年1月1日至3月28日期间成都往返札幌的航线计划。
旅行社同样迅速跟进。多家大型旅行社暂停赴日旅游团的推广和收客,主动通知游客取消已预订的团队。
天津有旅行社明确表示,11月20日到12月31日期间所有赴日旅行暂停发团,旅客前期支付的费用可全额退还。
在线旅游平台门店工作人员透露,往年11月中下旬,日本的关东、关西赏枫线路非常热门,但现在门店不再接受相关线路订单。
02 前线战报,日本旅游业承受重压
中国游客的退订潮已经让日本旅游业感受到刺骨寒意。日本广播协会19日报道,随着中国赴日团体游的大面积取消,日本部分酒店的营收出现明显下滑。
尤其在这个传统旅游旺季,北海道地区的酒店住宿从业者对未来数月的业绩表现深感忧虑。
札幌市一家酒店的工作人员介绍,自11月14日起,中国游客的住宿订单就开始接连取消。据统计,截至19日,仅这家酒店取消的订单就已涉及约20晚住宿。
神谷亮佑经理担忧地表示:“如果目前情况持续下去,在旺季的12月到2月期间,影响将会很明显。”
日本一家以中国游客为主要客源的国际旅行社在今年剩余时间的预订量已锐减80%。
野村综合研究所估计,中方的旅游提醒可能令日本今后一年旅游消费收入减少1.79万亿日元,拖累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减少0.29%。
03 战略转场,多国争抢中国客源
中国游客的旅行需求并未消失,而是迅速转向其他目的地,这场突如其来的变局让周边国家看到了机遇。
韩国率先收获“溢出效应”。韩国《朝鲜日报》18日报道称,本月15日至16日,韩国取代日本成为最受中国游客欢迎的海外旅行目的地。
韩国方向的国际机票结算量居首,“首尔”的搜索量也位列第一。
韩国旅游业界迅速行动。明洞、中区等主要旅游区加大针对中国游客的支付便利宣传。首尔一家旅行社代表介绍,从上周后半段起,中国游客咨询量明显增加。
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同样紧盯中国游客流向变化。泰国旅游业协会秘书长阿迪认为,中日关系紧张“可能让泰国受益”,部分原计划赴日的中国游客或转选泰国。
新加坡一家在线旅行社业务经理米雪儿表示,新加坡的最佳旅游季为每年12月至次年6月,部分放弃日本游的中国游客若选择新马泰线路,将在未来几个月为新加坡带来客流叠加效应。
04 情报前线,镜头下的真实博弈
仍有部分中国游客继续赴日行程,他们出现在机场和日本街头的镜头前,引发了广泛关注。
这些游客在接受采访时给出的理由非常集中和“实在”。一些游客直言,觉得日本社会本身“很安全”,他们评估后认为,个人旅途的风险是可控的。
很多人的理由非常实际——机票酒店早就订好了,退改起来太麻烦,或者年假已经请了,行程规划了很久,不便取消。
部分游客也倾向于将国家层面的政治摩擦和民间的旅游交往区分开来,认为后者不应受到前者的直接影响。
然而,这些镜头前的个体选择被某些媒体刻意放大。日本媒体着力报道那些表示“不在乎”紧张关系、继续赴日旅游的中国游客的言论,试图营造一种中国民众与官方立场不完全一致的印象。
对此,军事战略分析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凡事不能只看个例,更要看比例。不管国家如何的呼吁和提醒,总是有人有主观或客观的原因需要去日本,但大部分的人还是响应了国家的号召,选择了更加安全的旅游点。”
站在东京银座街头,依稀还能看到零星的 Chinese 游客,提着大包小包从奢侈品店走出来。但这样的场景,在这个冬天将越来越少。
据日本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国内地游客占赴日国际游客总人数的23%左右。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研究员木内登英预测,日本今后一年的旅游消费收入恐减少2.2万亿日元。
中国游客的退订潮不仅是一时的市场波动,更是一次民意的集中表达。当被问及是否会选择其他目的地时,一位在北京的上班族直言:“我会把目光转回国内,毕竟南方沿海城市冬天一样温暖宜人。”
这样的声音,代表了无数普通人的选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