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路,镌刻着历史痕迹的一段路,厚重且保存较多生活气息的一段路。
人民路,镌刻着历史痕迹的一段路。南端始于引江桥,起头有一小段的弧弯,尔后平坦地直接终止于北端的七闸桥。路面两个会车的宽度,车辆稀少的岁月里,敞敞亮亮的并不拥挤。两桥间的这段路,也是江都旧貌缩影,没有当初东方红路的商业繁华,也没有后来引江路的翻建改造,是厚重且保存较多生活气息的一段路。
落日余晖笼罩着引江桥下的水面,稍许的浑浊,却不影响它的波光粼粼。引江桥与芒稻闸其实是一水两面,相依相辅的孪生。芒稻的河流只是在翻闸的时节,因为四道水站向北抽水的巨大能量,微许的波涛汹涌,平常的日子极其温顺地向长江流淌,波澜不惊。河道的中央,常常有南北相向流动的货船,因吃水的深浅,船台忽高忽低,缓缓前行。
引江桥向北几百米东岸处,河水轻轻拍着斑驳的码头,晚霞披在港务处的机械吊车上,拖机平板车上,在机车铁锈红的映衬下,越发熠熠生辉。当班操作的师傅从驾驶平台走出,收拾收拾,陆陆续续准备回家。平日里喧嚣的港口,下班时刻少见了忙忙碌碌的工人们,在傍晚时分又归于了平静。
那些泊在码头的货船,因为白日里没有装卸完的工作,需要再静等一个晚上。船上人家的热闹生活便开始了,甲板边出现洗洗涮涮的影像,片刻,袅袅的炊烟升起,与夜晚码头上的安静形成了反差。
彼时港务处的码头,是江都唯一能停泊上千吨船队的港口。它的地理位置独特,出码头便是交通大动脉328国道,西去扬州通南京安徽,东进泰州达南通,南下江南甚至上海,北上经淮江故道去连云港盐城徐州。港外便是南入长江北航山东的黄金水道,繁忙的芒稻河,繁忙的港务处码头。东西南北的枢纽交汇,江都以及周边许多物资必然在这里装卸运输转运。这般繁荣的景象,甚至让交通局在港区码头专门单设了水上交通管理所。
堤坝上东一排水泥的办公用房,浅白色,有些不怕雨淋的物资如钢材沙石等,在区域间堆积着,褐黄色,流动的人群,流动的车辆,彩色,港口犹如一幅画卷般。不易室外存放的物资,则转运进大堤外侧的港务处宽敞仓库里,静候等待它的下一站。
门外坡堤下的老振兴小面馆,和码头一样自始至终存在。如今门面依旧,内饰依旧,面条依旧。从开店时的端庄大姐,到如今的慈祥奶奶,老板娘把青春都丢在了面汤里。纯正的手擀面,根根都闪耀着时代的光芒。周遭孩子们细数着她的面条,成长,走出了江都。
深秋的阳光午后,温暖的空气里,去港口码头的旧址逛了逛。残桥依旧,河水缓缓,芳草萋萋。多少年了,旧址荒芜依然,也没有任何痕迹来诉说曾经的繁华。只是在堤内建了一个仿古的小亭,亭内,落叶在河风中飘零,确实罕见人来。
凝视久久,秋阳浸着水汽,把旧址上的小亭染成暖金色,大堤上的脚步声,正悄悄叠进波纹里。回见,港口码头的旧址,回见,潮水淹没的往事。
作者简介
、
朱宁,网名仙女庙人,1967年出生,曾当兵,体制内工作,下岗再就业,后在海外做工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