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又跑了一趟肥城,当然不是买桃,这季节已经没有新鲜的肥城桃了。我是想去西陆房村参观红色记忆馆,因为新闻媒体都有相关报道,咱们去过陆房突围胜利纪念馆,对曾经在此地发生过的抗日战争故事有一定了解,这不从网上新闻看到了西陆房村利用村内资源,收集革命文物,设置了村子自己的红色记忆馆----多好啊!----不开门哇!
大老远驾车近俩小时,想尽办法走了最节省的一段高速路,兴致勃勃赶过来喝了一碗闭门羹,不开心。大门旁边有牌子但没有留下联系方式,四下里望望也没瞧见个晃动的人影,算了,在村里转转吧,刚才看着还有几间黄土坯老屋子,兴许能遇到其它有趣的故事呢?儿子不舒服,留在车里睡觉,将车钥匙留给他,让他从里面锁好车。
村里还有人住,但应该不多,因为街道上直接铺满了金黄色的玉米粒。围着记忆馆绕了一大圈,连个能踮脚往里探头瞅一眼的矮墙头也没有。
想起今年初去博山刘家台村,那也是一座红色革命古村落,当年“博山县委旧址”就设在刘家台,我们中午十二点半到的,也遇到了“把门的铁将军”,但门上张贴着联系电话,尝试着按号码打过去,七八分钟后就有人带着钥匙来开了门。进大院后还给我俩介绍了旧址的修建过程,以及相关的红色历史故事,更讲了刘家台村里走出来的刘学山同志。
参观完县委旧址大院后,那位老大哥竟然主动提出领着我俩在村里走走,看了几处清末老宅院,一直走到村子尽头的辛泰火车轨道前。直到分别后,我才从别人口中得知刚才那位身着藏蓝色棉衣,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中年男人是刘家台村支书!!我勒个去,既没有大腹便便的官样,也没有高高在上的官腔,亲民!低调!朴实!突然眼前就浮现出小时候看过的电影《焦裕禄》里的焦书记。(博山刘家台游记请戳这里:「链接」)
突然,前面空地里的一片翠绿让人眼前一亮,大白菜!!!瞧那大菜叶子!看那大菜帮子!绿得油亮油亮,好像一掐都就会掐出绿水。白菜地的头顶罩着棵高大的老槐,白菜的绿将槐叶的绿衬托得像是脱了色,一个挺胸抬头、生机勃勃、青春洋溢,一个枝条下垂、叶子泛黄、步入沧桑、一副老态,那个词叫啥来,黯然失色!
白菜地边,一位身着花袄的大姨端坐在小马扎上,欣赏着眼前一颗颗可爱的绿娃娃。
----反正我也没事,反正我也不赶时间,找大姨聊天去!大姨也发现了我的存在。
先自我介绍是专程来村里参观红色记忆馆的,但没开门。转而又一通大夸特夸这片白菜长得是怎么这么绿,怎么这么好看----如果面前有面镜子,我自个都能从镜子里看到发红的双眼,嘴角马上马流出来的哈喇子。
又提到上周末在莱芜看到路边种的大白菜,楞是打听到人家里,把大爷从床上叫下来,“强行”买了大爷三棵白菜。还说今早给儿子煮白条时,发现菜叶里面藏着一只没穿衣服的巨型蜗牛,边给大姨讲着边用食指和拇指比划着虫子有多长,接着又把手机掏出来给大姨展示那只裸 体蜗牛的照片。
----噢哟!俺真是第一次见到“没有房贷、白菜管够,赤条条一虫吃饱,全家不饿的单身光 腚蜗牛”!这玩意儿是不是叫蛞蝓?俗称的鼻涕虫?这也足以证明大爷的白菜绝对没有打药!
“我这白菜也没打药,都是你大叔种的,就是今年种晚了,还没长好。”大姨看过手机里的莱芜大白菜后,又开始夸奖自家大白菜。
“大姨,您家这白菜为什么这么绿呢?我从莱芜买的那几棵白菜只是外面绿,里面菜芯还是白色的”我问道。
“品种不一样。”
“我说呢。大姨,您家这种白菜一般得卖多少钱?”
“不卖,我不卖!我送你两棵,你尝尝我种的白菜,可好吃了。”大姨突然这样说,她好像看透了我的小心思,“咱娘俩聊得好,我喜欢你这个闺女,我送你两棵。”说罢大姨直接去挑白菜了。。。大姨选了两棵认为最满意的白菜轻轻一拔,连根带土一起薅出来。
我?我!我。。。来村里骗大白菜的,嘿嘿。
大姨回家翻出来个塑料袋将新摘的两棵白菜塞进去,这时大姨的老伴推着电动车从院里出来,说是去买插排还是啥。与大叔打过招呼后,俺娘俩继续热聊,俺也站累了,索性一屁 股坐到大姨身边另一个马扎上,这时俺手机忽然震动了几下,是儿子通过小天才发来的几条信息,“大姨,我去把儿子叫过来,白菜先放这儿,我叫他过来一总地拿。”大姨点点头。
将儿子接过来,小家伙在一旁玩干枝上没摘尽的几棵雪白棉花球,我则和大姨继续“家长里短的热聊”。
原来大姨和我老妈一般年纪,也是75岁;有意思的是大叔也和我老爸同龄,也比老伴小五岁。大姨说的时候不时地害羞着捂嘴笑笑,我忙说,“这有啥?女大男有什么?我爸妈当年是自由恋爱,我爸看我妈长得好看,我妈在一众小伙子里面就看我爸又高又帅!因为我妈个子矮。”我这一番说笑,逗得大姨哈哈直乐。
“我家还有南瓜,我再给你个南瓜,我和你大叔也吃不了。”说着起身进院子里找南瓜,我也跟着大姨进了院子。
大姨家的小院只是大门脸还保持着黄土坯的构造,里面的屋子全都翻了新,大姨让我进屋去看看她家,我连连拒绝,毕竟那是人家隐私的地方,但架不住大姨的热情,借着大姨拉开的半扇屋门,探头往里扫了一圈,屋里家具不多,收拾得干净利索。
大姨说春节儿子带媳妇和孙子回来就住这屋,我问您和大叔住哪儿呢?因为环顾一圈,客厅里只有沙发。大姨说他老两口还有屋,去别的屋住。
大姨在院里一间独立的小屋里找出个黄色大南瓜递给我,“你尝尝,可面了!”我也没客气,直接双手接过来。
“这里还有个小的,新品种,也给你吧!”说着又拿起放在院里平台上的一颗很小的“黑球”给了我。
大姨家隔壁的院子始终开着大门,但没见有人出入,原来两家都是大姨家的,只不过隔壁这座是大姨家亲戚的院落,因为都在城里住,也算是在帮他们照看房子,自然没必要再翻新。院里除了正房还保留着原始的状态,其它偏房和小屋(其中一间像是厨房)都塌了,就连角落里的厕所也是露天半人高石块墙的老式茅坑(我可没进去看啊,但从外观就能猜到里面啥样)。
仅仅一墙之隔,刚还在解放后的新式瓦房,瞬间又跨进了解放前的土坯老屋。正屋是青石底基,墙体全部为黄土坯垒砌而成,老旧的木格窗想必以前是糊纸的,和我在蒙阴沂蒙六嫂故居里见过的老屋子太像了,一看就是抗战时期修建的屋子。里面内间摆着几件极有年代感的旧式家具,大姨说都是亲戚当年结婚时的陪嫁。
不经意间抬头看了一眼顶子,咦!那是什么?还以为是蜂巢,琢磨琢磨不对,燕子!是燕子窝!
但这种“房型”可是头回见!上网搜了搜,这种燕子窝为巧燕(也叫金腰燕)所筑,鸟巢外形像一只花瓶,顶部封闭,侧面开口,用的材料是细泥土和少量草茎,表面整洁,内部柔软温暖。
相比拙燕(也叫家燕)筑的像是倒扣大碗的“年抛型”鸟巢,巧燕的鸟巢次年只要翻修下又可以入住啦。
----好家伙,要不是今天看到这种鸟窝,都不知道还有巧燕和拙燕之分。那咱们小时候哼哼的“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到这里”,肯定是巧燕,因为穿花衣的都俊,年年都到这里住当然是因为“房子”结实耐用。
巧燕来家筑巢说明喜欢这家人,年复一年来此居住说明这家风水好,能给巧燕提供一个安全又温馨的家,大姨大叔他们肯定都是有福之人。
说真的,和大姨聊得很开心,大姨一点不像是七十多岁的老太太,感觉就跟一个闺蜜似的,而且大姨的语言、神态、面部表情,全然不是个农村老太太的样子,反倒像个小姑娘。
与大姨聊了好久,大叔都办完事情从外面回来了,我这看看时间,哟!一个小时咧!太阳都往西跑了好远好远,还计划去另一个红色村子呢。不去了,回家,保不准又是各种关门,我都有大白菜和大南瓜了,干嘛上赶子去喝闭门羹呢。
合着我这开车两个小时,花了来回近五十块钱的高速费,就是进村陪大姨唠家常的,还白白得了大姨家两棵翠白菜,以及一大一小俩南瓜!
(转发可以,不要偷我的文章 !不要偷我的照片!文章是我辛辛苦苦写出来的,照片是我亲身实地拍摄的,不要无耻的盗窃,不要给你所在的省份丢人!发现必定追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