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普通香港市民对祖国的深情,是一个七旬老人对理想的坚守,更是一个行者对长征精神的致敬。
长征,从来不只是历史的一段路,而是每一代人都可以重新出发的起点。
“路还在,精神就在。”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一个有信仰的民族。
近日,红船专访了香港大爷郑镇炎老先生,细细听他讲述“重走长征路”背后的故事。

▲郑镇炎
为什么是长征?
2025年11月16日,香港。一场特别的主题晚宴在维港之畔举行。所有人的目光中心都汇聚在一位精神矍铄的长者身上——他就是郑镇炎先生。
他身着徒步时的冲锋衣笑容温和,不断有人上前,怀着敬意与他交谈合影。他始终腰杆挺直,仿佛仍置身于那条蜿蜒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山路之中。

▲郑镇炎(中)与香港教育家黎子杰(右)、红船融媒总编辑朱顺忠(左)、
“1972年,我在香港大学读书时,读到了一本书——《红星照耀中国》。”这本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经典,像一扇窗,让他第一次看到了延安、长征以及那个年代中国青年人的理想与坚持。
“我从那时起,就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浓厚的感情。”这颗年少时埋下的种子,在经历了数十载的人生风雨后,非但没有湮灭,反而愈发茁壮,最终催生了他这个看似不可能的决定——以74岁之躯,重走那条蜿蜒在中国大地的红色路线。
路途中的孤独与坚持
徒步长征,不是浪漫的旅行。
然而,正是在这极致的孤独中,郑镇炎找到了历史最深刻的精神力量。
在贵州山区,天气说变就变,常常是连绵数日的阴雨。天气灰暗,心情也难免低落。他说,“四周空无一人,只有自己‘打野’的脚步声和呼吸声。”
但他没有停下。

▲郑镇炎在徒步长征途中
“我想起红军当年,他们没有专业的登山鞋,没有保暖的衣物,走的路荆棘密布腹背受敌,严寒、大雪、前路茫茫……我要走下去!”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激励,让他抛开疲惫、重燃斗志。弥漫的雨雾,不再是阻碍,而让他触摸到那股不屈的集体意志,成为他走下去的精神食粮。
路途艰难与同胞温情
“长征”中从来不缺“困难”的试炼,也有不期而遇的温暖。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video 标签
“最高兴的是每天都能遇到很多热情的民众。”郑镇炎说。在宁夏、甘肃一带,他遇到了许多少数民族朋友,他们给他指路、送水,甚至留他住宿。
“他们不知道我是谁,但知道我在走长征路,就愿意帮我。”这让他更加确信:长征精神,不只是历史的记忆,更是今天依然流动在民间的温暖力量。
这条路,同胞们在用看似“举手之劳”的方式,与他同行。长征精神从未消失,它早已融入这片土地,化作民间最朴素的温情与善意。
“很多人问我还会不会再走。”郑镇炎眼神坚定,“我希望到2034年红军长征100周年时,我还能走。”他兴奋地提到,在东北遇到过许多“00后”、“10后”的年轻人,他们对这段历史充满好奇。“我希望,我的身体还能保持平静(健康),和大家一起再走一段。让更多年轻人,也能亲身感受这段历史的分量。”
长征精神,是什么?
红船工作人员问郑镇炎:“以您的切身感受,长征精神是什么?”
他缓缓说道:“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一个有信仰的民族。我们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我们要好好爱护她、帮助她。”
这句话,不是口号;不是从教科书上摘抄的句子。这是一个古稀老人,用脚步丈量过祖国山河后,从心底流淌出的最真挚的信仰告白。

郑镇炎引用了电影《喜马拉雅》的一句台词:“最难的不是路,是你敢不敢走。” “我希望大家都能传承红军精神,把这种精神带到生活中去。不管你在哪里,做什么,都要记得:我们脚下有路,心里有光。”
长征,从来不只是历史的一段路,而是每一代人都可以重新出发的起点。正如郑镇炎所说:“路还在,精神就在。”

郑镇炎的故事,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壮举。它是一个普通香港市民对家国的炽热告白,是一位七旬长者对生命价值的极致追寻,更是一个行走的符号,向我们揭示:长征,从未结束。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我们始终在路上,步履不停,信仰不灭。
路,还在脚下延伸。光,已在心中点亮。
采访:朱顺忠
编辑:王子薇
拍摄:黄敏丽
视频:王学民
统筹:李秀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