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交替季节的那个下午,我们因培训,被老师安排到了福州的“三坊七巷”,走着瞧着,那印象最深刻不是那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的景致,而是黛瓦粉墙下晨光里晕出温柔的轮廓,当你的脚步踏入“三坊七巷”的那一刻,时间仿佛在此处折了个弯——一边是唐代的坊巷格局、宋代的古井碑刻,一边是咖啡馆的香气与文创店的灯光,千年历史与当代生活在此无缝交融。这片占地仅40.2公顷的街区,不是封存的“古董”,而是活着的“城市博物馆”,它承载着福州的文脉基因,也书写着古城的当代传奇。
“三坊七巷”的故事,要从“坊巷制”的源头说起。唐代福州设“罗城”,官府按“坊”“巷”划分居住区,坊为“里”,巷为“径”,这种规整的城市肌理被完整保留至今,成为中国现存唯一一座“里坊制度活化石”。彼时的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与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并非单纯的民居聚集地,而是“官绅聚居、文脉荟萃”的核心区:衣锦坊因宋代“七闽二贤”郑穆、陈烈衣锦还乡而得名,巷内的“水榭戏台”藏在宅院深处,戏台建在池塘之上,声音经水面反射愈发清越,至今仍能让人想见当年丝竹绕梁的盛景;文儒坊曾住过朱熹的弟子、明代的尚书,巷口石碑上“文儒”二字,道尽这里“半巷书声半巷贤”的底色;而黄巷的历史更可追溯至西晋,当时中原士族黄氏南迁在此定居,“黄巷”之名便沿用了一千七百余年,成为福州“衣冠南渡”的最早见证。
若说历史是“三坊七巷”的“骨”,那文化便是它的“魂”。这里的每一座宅院都是一本厚重的书,门楣上的“紫气东来”“清白传家”匾额,墙头上的灰塑、窗棂间的木雕,都在诉说着福州的人文密码。福州传统建筑讲究“藏”与“透”,外部是朴素的封火山墙,挡住市井喧嚣;内部却藏着“一进一重天”的精巧布局——天井收集天光雨水,寓意“四水归堂、财不外流”;花厅里的假山、锦鲤池与雕花隔扇相映成趣,将自然之美收进方寸之间。宫巷的沈葆桢故居尤为典型,这座清代建筑虽无华丽装饰,却以“三间排”的规整格局、“插屏门”的礼仪设计,彰显出主人“晚清栋梁”的沉稳气度;而塔巷的“定光塔寺”(白塔寺)则是佛儒交融的见证,唐代建寺时,塔巷因寺而兴,香火与书声在此共存千年,成为福州“佛城”与“文城”双重身份的缩影。
更令人动容的是,“三坊七巷”不是冰冷的建筑集群,而是“名人的摇篮”,从这里走出的先贤,曾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史的走向。林则徐故居在文儒坊,这座普通的福州民居里,诞生了“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他主持编译的《四洲志》、领导的虎门销烟,背后是坊巷里浸润的“经世致用”思想;杨桥巷的冰心故居,虽已部分改建,但“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纯粹,仍能让人想起她笔下“福州的夏天”与“童年的记忆”,她的文字里,藏着坊巷生活的温润底色;郎官巷的严复故居更为简朴,这位翻译《天演论》的思想家,正是在这片小巷里,接触到西方学说,最终喊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近代中国敲响了思想警钟。此外,晚清船政大臣沈葆桢、近代启蒙思想家林纾、“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据统计,从“三坊七巷”走出的院士、将军、文人墨客多达上百位,“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的赞誉,绝非虚言。
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三坊七巷”并未停留在过去,而是以“活态传承”的方式,成为推动福州文旅发展、提升城市形象的核心引擎。曾经,这里也曾面临“保护”与“开发”的难题:部分宅院年久失修,居民陆续迁出,坊巷一度冷清。但福州没有选择“大拆大建”,而是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用传统工艺修复破损的木构,按历史图纸还原水榭戏台的池塘,甚至保留居民的生活痕迹:巷口的老字号鱼丸店、墙根下下棋的老人、院子里晾晒的衣物,让这里不是“人造古城”,而是“有人味的街区”。如今,漫步“三坊七巷”,既能在林则徐纪念馆里感受“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家国情怀,也能在文创店里挑选印有“坊巷记忆”的书签;既能在百年老字号“同利肉燕”品尝福州小吃的鲜香,也能在星空下的水榭戏台观看传统闽剧《贻顺哥烛蒂》。这种“历史与当代共生、文化与消费融合”的模式,让“三坊七巷”成为福州最具吸引力的文旅IP,2023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成为外地游客认识福州的“第一扇窗”。
更重要的是,“三坊七巷”重塑了福州的城市格局与文化自信。过去,提起福州,人们多想到“沿海省会”“侨乡”,而“三坊七巷”的“出圈”,让“千年文脉之城”成为福州的新标签。它不再是孤立的景区,而是串联起福州的历史脉络:从“三坊七巷”出发,向西可到闽江之心,感受“闽水泱泱”的母亲河文化;向东可到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体验“有福之州”的生态之美;向北可到福州船政博物馆,追溯中国近代海军的起源。“三坊七巷”就像一根“文化纽带”,将福州的历史、生态、民俗串联成线,让城市形象从“单一”走向“立体”。如今,到福州必游“三坊七巷”已成为共识,而坊巷里的每一块青石板、每一扇木门,都在向世界讲述:福州不仅是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化都市,更是一座守护着千年文脉的“活着的古城”。
暮色降临,“三坊七巷”的灯笼次第亮起,暖黄的光映在黛瓦上,也映在游人的笑脸上。这里没有过度商业化的喧嚣,只有历史的沉静与生活的烟火气交织。或许,“三坊七巷”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它有多古老、出过多少名人,而在于它让我们明白:一座城市的灵魂,从来不是冰冷的高楼大厦,而是那些能触摸到历史温度、能感受到生活气息的地方。它是福州的“根”与“魂”,也是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与千年文明对话的窗口——在坊巷深处,我们读懂了福州,也读懂了何为“生生不息的文脉”。
作者:周建明
2025/11/21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