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润前童:千年古镇的活态光阴
宁波这座山清水秀的历史名城,藏着无数岁月沉淀的惊喜。东钱湖的烟波、天一阁的书香、老外滩的风情早已闻名遐迩,而我心中牵挂已久的,却是那座深卧浙东群山间的前童古镇。无数次在脑海中描摹它的模样,是水墨晕染的清雅,还是烟雨朦胧的温婉?终于,在一个小雨如酥的日子,我踏上了这场赴约之旅。
车至宁海西南,远远便望见 “前童” 二字的门楼在雨雾中静静矗立。雨丝滴答作响,恰似天然的伴奏,为这场探访添了几分雅趣。一柄柄伞花在门前次第绽放,雨水溅起的叮咚声不绝于耳,仿佛古镇正用独特的方式欢迎远客。踏上门前的鹅卵石小径,770 年的历史气息便扑面而来。这些密密麻麻的卵石,粒粒可数却又数不胜数,难以想象前童先民为此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它们被岁月磨得光滑温润,将古镇人的勤劳质朴永久刻录,也折射出曾经的繁华盛景。
沿着卵石路前行,宛如走进一座幽深曲折的迷宫。古镇始建于南宋绍定六年,68.77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完好保存着明清以来的古建筑群。与江南富庶水乡的精致不同,前童的建筑带着几分 “原生态” 的粗粝与纯净。巴掌大的鹅卵石堆砌成的墙壁略显斑驳,却透着浓浓的古朴之感;祠堂、水井、渠道错落分布,潺潺溪水穿村而过,溪中红白锦鲤悠然游弋,为古镇添了几分野趣。不时能看见大妈、媳妇甚至男人们在水渠边浣洗衣物,娴熟的动作与淳朴的神态,让人心生赞许。往来的大人小孩、寻常的生活场景,都在提醒着我,这不是一座静止的古迹,而是一个真真实实演绎生活故事的地方。
雨中的古镇更显清幽。斑驳残破的马头墙下,苔痕碧绿;精雕细刻的木格窗棂与石花窗后,藏着岁月的密码;鹅卵石缝中钻出的嫩茎绿梗、断壁矮墙上纷披的瓜藤菜蔓,为古朴的街巷注入了生机。我撑伞穿行在雨巷,不时停在一株柳前、一处檐下,看雨水轻敲伞面,听风声与流水声交织。从一个屋檐到另一个屋檐,时光无声跳跃,一个个古老的故事随着白溪清流,挨门逐户潺潺流淌。家家门前的长条石过桥,是妇人浣衣、孩童嬉戏的乐园,炊烟袅袅中,饭香扑鼻,捣衣声声在曲巷中回荡,让人恍若置身世外桃源。
古镇的灵魂,藏在那些匠心独运的建筑之中。我慕名探访了 “五福临门” 宅院与童氏大祠堂。“五福临门” 建于嘉庆年间,屋顶那对左右对称、高耸入云的马头墙俗称 “五岳朝天”,极为罕见。墙面嵌着雕花石窗,外墙上塑有浮雕文字,墙尖的跃鱼与飞龙寓含 “鲤鱼跳龙门” 之意;门柱上倒挂的活动狮子象征事事如意,门墙上瓷盆中五只飞舞的蝙蝠,正是宅名的由来,每一处细节都藏着古人对生活的美好期许。
童氏大祠堂则更显庄重,这座建于明洪武十八年的建筑,是典型的隋唐风格明式建筑,硕儒方孝孺亲自参与设计。步入祠堂,“诗礼名家” 的匾额高悬当中,字迹苍劲有力,引人感慨万千。门口的两对花岗石桓杆夹、堂内的 “祖训碑”,无不彰显着前童 “耕读传家”“奉礼完课” 的家族传统。而穿斗抬梁混合结构的木架、卧蚕型的雀替、圆鼓型的柱础、五凤楼状的戏台,更是在中国古建筑中难得一见的珍品。
在前童,自然与人文的奇景随处可见。民俗博物馆里,价值连城的雕花架子床静静陈列,馆内全景式展示的浙东婚嫁场景,让耳畔仿佛响起了当年的鞭炮与鼓乐,遥想昔日的热闹非凡。更令人称奇的是那口 “井水不犯河水” 的古井,水位离井口丈许,而两米外的地面上便有溪水潺潺流过,两水却互不相扰,堪称自然奇观。我还特意寻访了《理发师》的取景地,一间不足十平方的小屋,一把椅子,一幅旧画,却因陈逸飞的遗作而声名远扬。这让我明白,古镇的魅力不仅在于小桥流水与老屋,更在于那些藏在砖瓦间的故事,能让人生出追溯历史的热情。
雨渐渐停歇,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古镇的青瓦上,折射出温润的光泽。漫步在连环金钱阵般的鹅卵石路上,凝望 “群峰簪笏”“清流映带” 的马头墙,端详天井中暗嵌的梅花鹿与八卦图案,前童深厚的耕读文化如氤氲的水汽,让人沉醉不已。这里没有喧嚣的商业化气息,只有活着的、完整的浙东民居文化史。你可以聆听自己的脚步留在历史长廊里的颤音,也可以任由身姿在现实的街沿绰约绽放;可以把满眼的美好带走,也可以让记忆在此永久驻足。
离开前童时,心中满是不舍。这座被群山环抱的古镇,就像一位历经沧桑却依旧温婉的老者,用它的古朴、纯净与鲜活,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若有机会,我愿再次梦回前童,在淅沥的雨声里,听它娓娓道来那些未曾说完的光阴故事。(图:张建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