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年龄稍长的毕节人来说,出行中印象深刻的标识绕不开贵毕公路上的六广河大桥。以前,若要前往省城贵阳或北上广深等地,客车师傅都会选择在六广服务区休息片刻,每每站在桥头俯瞰,六广河大桥的雄壮、峡谷两岸风光的迤逦总能让人惊叹不已。2013年后,随着厦蓉高速、杭瑞高速、贵黔高速陆续开通,毕节人去贵阳,便不再走老贵毕公路,六广河大桥也逐渐成为了记忆。

六广河大桥(老)
时隔十余年后,为探访明代政治家奢香夫人主持开辟的“龙场九驿”中的六广驿,便再次与六广河大桥邂逅。当站在古驿道六广渡口,顺着峡谷远眺,飞架在峡谷之上的老六广河大桥映入眼帘,蔚为壮观。如果顺河而上,不远处的新六广河大桥,更让人叹为观止,这座桥梁主跨580米,全长1280米的双塔双索面叠合梁斜拉桥,2017年1月建成通车时为亚洲第一高桥。
从古驿渡口到多桥飞架,六广的交通变迁是贵州天堑变通途的生动缩影。
六广驿作为“龙场九驿”的第二驿,当时是贵阳修文进入毕节黔西的必经之道,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让六广一度成为修文政治、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
在六广镇广城村退休老支书李永菊的带领下,我们沿着县道盘山而上,来到一个叫营盘的地方。距离公路不远的树林间,两块分别于1982年和2016年立的文物保护单位“六广驿遗址”石碑跃入眼帘。

立于营盘山的“六广驿遗址”石碑
顺着林间小道进入营盘山,偶尔见到一些断壁残垣,从模糊不清的古石碑字里行间和历经风雨留存下来的土墙堆上,依稀折射出此地历史风物的沧桑变迁。
走到营盘山顶,顺山而上的崎岖荡然无存,被上百亩的平地取而代之,用一马平川来形容似乎也不夸张。

立于营盘山的古石碑
由于地处要冲,地势独特,便依驿成城,建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驿站坐落于南门,从龙场驿方向来后从南门进,经北门出,一路下行到六广渡口前往毕节方向。商旅往来频繁,使营盘山逐渐欣荣起来,杂货、私塾、炼油、花灯等业态逐渐形成,工、农、商、学等在此兴起,被称作“六广城”。
站在营盘山顶眺望,六广镇尽收眼底,青山起伏间雄壮迤逦的风光让人心旷神怡。古城已去,今人何思?广城村人是有些想法的,李永菊算是个奢香“小迷妹”,电视剧《奢香夫人》播出后,她找书学习,想深入了解奢香的过往。后来,发动群众筹款调地,在古城脚下修建奢香小广场,同时倡议恢复驿站。

营盘山顶上残存的土墙
六广渡是水西四大渡口之一,是贵阳通往毕节的交通咽喉,流放修文的王阳明先生应邀前往水西时来到渡口,游览一番后留下诗篇《陆广晓发》:“初日曈曈似晓霞,雨痕新霁渡头沙。溪深几曲云藏峡,树老千年雪作花。白鸟去边回驿路,青崖缺处见人家。遍行奇胜才经此,江上无劳羡九华。”从诗中不难发现,六广河的神奇秀丽早已令人向往,是古驿道上一道绝美的风景线,更是当地难得的资源禀赋。

营盘山另一边山脚的“六广驿遗址”石碑
六广从古驿道走来,因交通而兴,因资源而富。尤其在2001年贵毕公路建成通车后,六广更是黔西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将毕节至修文的时间缩短至一桥的功夫,凭借便利的交通、富集的煤炭资源和秀丽的峡谷风光,加之2006年为“西电东送”作出重要贡献的索风营水电站投运后,六广一时间成为商贾云集的黔中重镇。“那时候,六广的餐馆多达几十上百家,路边随时停满了车。”六广镇广城村党支部书记陈尹瑞柔兴奋的话语道出了当时六广的繁荣。
历史的车轮从六广河上飞驰而过,将社会文明发展的种子播洒在六广河峡谷两岸,历久弥新,记录着贵州践行高质量发展的勃勃生机。
六广古渡对岸的黔西市素朴镇古胜村便是这勃勃生机的缩影。这个拥有六百余年历史的村落,仿佛是古驿道精神在新时代的另一种回响与赓续。
与六广因路而兴的轨迹不同,古胜村曾深陷生态困境。这里一度因过度垦殖,森林覆盖率不足10%,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随处可见。2006年后,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古胜村人开启了一场艰苦卓绝的生态革命。
他们在陡坡山地种下经果林,推行循环农业,发展特色种养。基层党支部带领群众,通过科技示范、成立合作社,硬是在石头缝里蹚出了一条绿色生路。如今,古胜村已形成“经果林为主、农文旅融合”的产业形态,种植玛瑙樱桃等经果林3100亩。2024年,村民人均收入达1.45万元,村集体经济超百万元,森林覆盖率回升至74.4%,水土流失量下降了95%。古胜之变,成为展示中国岩溶山区生态治理的亮眼窗口。

六广河渡口风光
生态发展之路在六广也得到了诠释。曾经因古驿道而兴、因煤而兴、因水资源而兴的六广,凭借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人文历史,转型发展旅游业,峡谷观光、温泉康养、休闲避暑等受到人们的青睐。“我们这里离修文、贵阳都比较近,周末或节假日过来玩的人越来越多。”站在六广河畔,看着河里穿行而过的观光游船,岸上的管理员一脸灿烂笑容。
从六广驿的“古道”到古胜村的“新途”,我们看到了根植于乌蒙大地坚韧不拔、求变创新的精神底色。
新老交替中,六广古驿道虽已浸漫在斜阳野草间,但其古迈的文化价值见证着黔西北的交通演进。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值得作一番思考。

六广河大桥(范晖 摄)
一路采访中,我们发现有一大批像李永菊一样的热爱者,他们通过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守护着这份传承,因为他们坚信,历史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指向未来的路标,让古驿道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力量,是对历史文化最好的赓续。
来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作者:韩雷
一审:王云
二审:梁慧颖
三审:王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