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雾所青山
茫茫云烟
七十二洞藏幽境
八十二坦显奇观
如梦如幻
......
秦岭深处藏秘境,留坝紫柏山的七十二洞,是自然雕琢千万年的地下奇观。
那么留坝紫柏山七十二洞都有哪些?
1.铁佛洞:祠后老庙下。南向,洞口如城门,石乳结如龙,蜿蜒壁间。中祀三佛。
2.四方洞:祠南十里。铁佛崖下,南向,如仓廒,石壁障于外,故人鲜知。
3.黄龙洞:祠西十里。南向,顶有清泉一泓,不溢不涸,草多紫叶,红茎,白花,虽严冬不枯。石壁题曰:“不老春光”。

4.不老洞:在长青坦岸畔,宽广不一亩,其山鲜雨雪。生鹿寿草,有粟,穗如犬尾,长尺许,粒如珠。洞顶透天,旁一窟如盆,而内宏敞,芳草铺地,别有洞天。
5.雷神洞:祠北十里半山子。悬崖下常有云雾,将雨,则雷声殷殷。有樵者见一物,如巨鹰,数翼而黑,翼动若击鼓云。
6.存真洞:祠北六十里。门高一丈,阔仅尺许,侧身人,可容十余人。石床卧一尸,如柴,饰以金指爪,长八寸余,不知何时人。俗传即留侯,其谬亦甚。

7.乌龙洞:祠西百里。光化山顶,深不可测。昔潜黑龙,故祀之。两当、凤、略之民常往祈湫,今匾额满洞。洞内怪石嶙峋,状类人物。
8.飞仙洞:祠北五十里,东向。容一人入,内如宅,风雨不浸。云南妙觉居士王虚明坐禅于此,有遇之于华山者,归访之,见兀坐洞中,抚之已僵,不知何时飞升也。
9.凌霄洞:祠北十五里。缀梯以进,深不可测。有白气上冲必雨。
10.石莲洞:祠北七十里。门圆如镜,内宽如屋。洞顶结一石莲,如“承露盘”,露甘如蜜,惟可遇而不可求耳。
11.日洞与月洞:两石壁立,中隔溪流。壁皆有一穴,光灼灼射,遥望之如日月,故名。古名“双佛光”。
12.白鹿洞:祠北六十里。北向,有见白鹿入者,尾之不见。以深不敢进,乃大呼,鹿始惊出而逸。

13.乌龙洞:祠北六十里化皮沟。南进,至黑沟顶,北向。门高广皆丈余,石乳堆砌如花;古藤缠绕,草细如线,蔓延洞口。内有石乳,如龙盘壁上,鳞甲、爪牙如绘。再进,又一龙,亦如之,鳞如针锋,从壁上旋绕数匝,延颈至洞顶,复垂首下,张口吐舌,滴乳如珠。祈湫者以瓶承之,往往得雨。其山石如鸟兽状者恒多,诚为奇观,他洞不及也。
14.蟾洞:祠北六十里,南向。有天然石佛一尊,倚壁盘膝坐。左一石蒲团,光莹如玉。后洞有三足蟾,甚巨,夏秋常雨雹,或疑即蟾所为。雹伤竹,不伤禾稼。
15.银洞:祠西六十里,光化山峡中。洞如城门,多银矿。明嘉靖时为官厂,后封禁。

16.风洞:祠北七十里。口如瓮,四时风不息,将雨尤甚。
17.天星洞:祠北五十里。西向,深不可测,行十余步,一窍透顶,散见数十窍,繁点如星。惜高数百仞,可望而不可即。
18.赤松洞:在小火龙门下,北向。细柳如帘障洞口,分柳而入,则四壁石光如镜,一石礅上,棋枰并子具焉。

19.说法洞:祠北五十里。外隘内宽,顶一窍,光明如昼,上有说法台,宽五尺,长丈余。
20.太白洞:即老龙池,祠北五十里。有池三:大池水清而甘,二池碧而淡,三池翻如沸汤。春夏凉,秋冬热,可浴,祈祷辄应。
21.四皓洞:与赤松洞异门而实一也。石床一。石壁如琴,叩之有声。

22.丹灶洞:祠北六十里,西向,有石龙神像,旱祷辄应。石灶、石锅各一。相传孙真人炼丹拯疫,飞升于此。
23.紫阳洞:祠北四十里。有石礅,光如镜。人传紫阳真人坐禅于此,遗铁杖,长九尺五寸,插石隙中。
24.龙王洞:祠北七十里。相传杨四将军“降青龙于此,民德祀之,故又呼杨四将军洞。

25.肉身洞:祠北七十里,在观音洞左。有女神坐盘龙石龛上,相传肉身号神姑。昔以大树作桥,攀援可人,今树枯径绝。
26.观音洞:祠北四十里。为山中第一大洞,与各洞多通。有庙,祀神甚多,昔时香火特盛。嘉庆中,贼蹂躏后,道人不居洞中,祀者遂少。奇石如人物立者,不一其状,水亦清澈可鉴。

27.黑漆龙王洞:祠北五十里。深黑不可入,惟洞口有龙王像。代传鄂将军肉身,明永乐中所封。有石桥、马各一。
28.鹁鸽洞:祠北五十里。多鸽,飞常蔽天。
29.寒冰洞:祠西九十里。口如瓮,凝露长如笋,盛暑不消,饮之,可却疫除热。

30.礲(long)钟硐(dòng)鼓洞:在观音洞半崖。峡中横-枯木,大数十围,长十余丈。往者,沿木蛇行而过,名曰:“度仙桥”。洞中玲珑嵌空,光莹射目,壁上覆石如莲花,乳珠凝滴。
31.花熊洞:祠北五十里,西向。有熊大如牛,马头,牛尾,犬身,四足能立如人行,黑背,白胁,项、足皆黑白相杂,不食五谷,食竹连茎。腹无五脏,惟一肠,两端差大,可作带系腰。


32.西僧洞:祠北九十里,北向。一僧自西域来,坐禅于此,遂卒焉。
33.朝阳洞:在五云洞左。内如厦屋,外有石壁如屏。相传留侯坐静处,石墩犹存。

34.会仙洞:祠西百里。内宏敞,紫气蒸腾,常有声如箫管。右一洞通红霞洞,不数寻可至,后通五云洞、朝天洞,北通柳林洞,昔有人穷(穷尽)七日始达。
35.悬羊洞:祠西九十里。多野羊,人称神羊,不敢伤也,常往来野羊河畔,故以名河。

36.清泉洞:祠西百里。百仞崖上,一穴如龙口,喷泉一线,如飞花,响彻四谷,旁有飞济龙王祠。相传宋、元时祷辄应,故封之。今祠毁于贼,闻有“飞济龙王”四字碑犹存。
37.黑熊洞:祠西百里。冬至后有黑熊出游,春分则无。
38.燕子洞:祠北七十里。多燕,且产硝。

39.云罩洞:祠西百里。云色紫赤则晴,青黑则雨。左一穴石台上,远观之,如有书随风翻页,近视,则一石如砖,光洁如玉,相传留侯藏书处。
40.飞鼠洞:祠西八十里海进沟。百仞峻崖上一穴,遥望之,黑雾濛濛,有飞鼠,数百为群,朝出夜入,捕猫为食。按:《二申野录》云:“凤县东关外,飞鼠成群。居民获其一,长一尺八寸,阔一尺,两旁肉翅,无足,足在肉翅之四角;前爪趾四,后爪趾五。毛细长,其色若鹿,逐之去甚速”。盖即此也。

41.露明洞:祠西一百里。门高五尺,阔二尺许,内暗,怪石笋立。行里许,有光如星数点。再进,高如楼,登石梯层上,则四壁光明,冰结如晶,草香如兰,石案、石凳、石灶、石床具焉。左一石柱抵穴,积冰封固,人不能入。

42.鱼洞:祠北一百里,北向。一鱼长八尺许,须如针,红尾,紫翅。三五年始一出,先有浑水洒如雨然,后小鱼随出。上下半里,巨鱼旋人,众鱼亦随出,上下半里,巨鱼旋人,众鱼亦随之,水亦清矣。有钓者,则乌云倏布,风雷大作。

43.凤凰洞:祠西百里。飞崖上,穴如瓮,人不能登,古有凤巢此。
44.牛角洞:祠北九十里。两峰屹然峙立,如牛角。有清流环绕,峰皆有洞,出云至半空,仍成一线,而分如牛角。
45.双峡洞:祠北九十里。两山相交,水无所出,乃入峡中,一穴伏流,不知何往。
46.飞云洞:祠西百里。门圆,吐云成片,昔有龙潜此。

47.猿猴洞:在大火龙门左。猿猴两臂能左右伸,故又名通臂猴,俗名线绒猴。数百成群,状如人形。鼻窍向上,尾双歧,长二尺,雨则以尾插鼻孔避之,食狝。
48.避兵洞:祠西七十五里,北向。可容千人。后洞暗小,左壁下一井,清泉上涌,东壁一罅,仅容一人,阻此,即无径也。

49.朝天洞:祠北百五十里。高四丈,阔六丈,洞后山水横流,莫测其源。有好事者,自朝入,至夜半出,行数十里,莫究其径。
50.天泉洞:在白岩河顶悬崖中。有瀑布,故又曰“龙泉”。谷雨时,有鱼跃出。

51.元狐洞:祠西百里。有狐,常现人形,坐于洞限,迹之不见。遇庚申、甲子日,洞中有弦管音。觇之,则一青皂袍老者,望斗遥拜。
52.四方洞:祠北八十里。石壁百仞,人不能登。洞门四方,有金瓶一,金壶二,日西照,光摇摇夺目。天将雨,有声如金、革、丝、竹。

53.白水洞:即白岩河源,南向,通黄花坦。有入者迷之,忽见光如线,急乘之,行未几,而出朝天洞,盖亦相通也。
54.锣鼓洞:祠西南一百二十里,人迹罕到。洞顶有二水,左滴下如锣声,右如鼓,故名。

55.太白三洞:源出白岩河,山顶三窟鼎列,飞泉如瀑布,阴雨,则泉声闻数十里。祈祷极应。
56.乌云洞:祠西南一百一十里。日出时,间有黑雾,一线冲霄。遥望之,如有鳞甲、爪牙。

57.妖魔洞:祠北九十里。迷魂坦岸右,北向,洞口寿藤萦绕如帘。
58.天门洞:祠西百里。古木丛茂,险不能入。嘉庆二十年,有僧自言术能入洞伏妖。众敛赀(zī)以助,僧至半途,堕石笋上,贯腹死。

59.双泉洞:即古鸳鸯井,在大火龙门半崖中。崖上题曰:“游人乐取山井水,只此无尘见道心”。不知谁氏手迹。又一石如笋,一面光如镜,题曰:“即是桃源故处,不让首阳山巅乃明万历丁亥春,凤邑妙觉居士徐文献,从梁泉刺史盛广,游此题也。可知当日尚可登峰,今则虽缀云梯,亦难跻也。崖有一窟,分清、浊二水,各一线夭矫而出,若黄、白二龙抱合状。

60.山魈(xiāo)洞:祠西南九十里,墩子沟盘龙岩峡中。南向,深暗昔多飞升于此。
61.元女洞:北百里。一窟如印,广丈余。俗传元女在此教孝妇织锦巾供姑。今有石机、石梭各一。
62.药水洞:祠西百里。白岩河悬崖上一穴,水出如瀑布,有硫黄气,浴可愈疮。
63.雄黄洞:祠北九十里。产雄黄如珠,水流亦赤。孕妇佩之左胯下,能转女为男。

64.响水洞:祠西百里,北向。崖高数丈,有泉飞喷如帘。
65.穿山洞:祠北八十里。深无底,阔数寻。中一柱,顶上一穴透天,俗名“天外天”。怪石人立,异香氤氲。有猎者人半里许,见一白巨鹿,欲举铳击,火灭,鹿惊逸。归,谋众复往,则冰积满石柱矣。
66.鸡鸣洞:在五云洞左,人不能至。阴雨常闻鸡鸣,或见有黑、白形者,大于飞雁,三五成群。

67.睡佛洞:祠西八十里。口高六丈,宽倍之。人洞下趋数武,益平旷,天然桥棚,泉流不断。祀神像颇多。左一石床,有丈六佛像卧其上。旧传,明时有王者游此,坐石床听法,遂卒焉。旁有石罅一线,容一人行,可通牛角洞。
68.喇嘛洞:在蒲团坦畔,相传有喇嘛至此,坐草际,草即结如蒲团,故名。

69.海水洞:祠西九十里,白岩河边。碧水一潭,深不可测。洞在水中,汲水上涌如沸汤;有蛇头鱼,黑鳞,有毒。久雨,潭映红霞则晴;久晴,见黑雾即雨。

70.入海洞:祠西八十里,南向。高五尺,宽二尺,洞以内较宽。有一潭,清碧可鉴,中有石柱。凡祈湫(qiū)者,以黄纸覆瓶口,红绳系瓶颈,投之自沉。未几,水作泡,瓶随涌出,纸覆如故,而水已注瓶中。间有归至半途,湫忽破纸出,作乌云上升,甘霖踵至矣。

71.无底洞:祠西九十里。石峡中一石窝,深不可测,昔有人从柳林洞行七日出此。

72.五云洞:祠西一百里。有留侯遗像,相传为辟谷处。又名“经版洞”,以唐僧曾刻经于此也。洞高三丈,阔倍之,深十余丈。中有殿,二层,道寮、客舍具备。傍有玉皇池,注灵湫(qiū)池,畔有石如鸭。洞后石楼,天然如厦屋。三层,皆有乳珠,久阴,则累累下滴。下有巨石如龟,引颈张口,若承乳状。后洞深不可测,通于前火龙门。

结束语:紫柏山七十二洞,洞洞不一般,洞洞有奇观。它们的存在,无论对于游客、还是科学家们来说,都是一个神秘莫测的未知世界、悬念之所在。欢迎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来到陕西省秦岭以南的紫柏山,开展科研考察活动,循序渐进地揭开紫柏山七十二洞的神秘面纱。
来源:留坝紫柏山 无俗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