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城为你唱首歌”崇武古城音乐周活动现场,人潮如织,气氛热烈。
当海防古城遇见现代表达,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今年,惠安县以“崇武古城玩出新花样”为主题,用一场精彩的文旅实践给出了答案。通过一系列创意活动的精准发力,当地成功实现了文化破圈引流与游客情绪共鸣。国庆中秋期间,崇武古城区域累计接待游客35.3万人次,单日最高达5.6万人次,两项数据均创历史新高。“崇武古城海上明月音乐会”“我在崇武古城祝福祖国”等6个话题登上抖音泉州热搜榜第一,全网总播放量超3000万次,崇武古城滨海游火热景象更获得央视《朝闻天下》的关注报道。这场从线上到线下的全面出圈,为惠安探索文旅融合、提振消费的新路径,写下了最有力的注脚。
玩出新花样的古城“火了”
一座600多年的古城,如何玩出新花样?
“双节”期间,惠安向内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向外打造新潮文旅业态,将惠安文化、音乐盛宴、国潮元素、消费集市等资源导入崇武古城,打造成集文化传播、沉浸体验、消费扩容等于一体的文商旅融合载体,创下文旅市场火爆的佳绩。
从“敬畏”到“拥抱”的破圈传播。作为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丁字形石砌古城,崇武古城天然带着历史的敬畏感、厚重感,对新生代文旅消费者的引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双节”期间,为开辟年轻消费人群市场,惠安主动破开这份厚重。从水关进入古城,无论是亮点纷呈的音乐周活动、热闹非凡的“烟火集市”,还是被改造成咖啡馆、非遗展馆的古建筑,不仅让崇武文化“活起来”,更让崇武古城“火起来”。创新推出的“惠安寻梦·次元奇遇”文旅营销活动,将抗倭历史文化与国潮元素、动漫风潮融为一体,将单一、静态的遗存载体转化为可触、可感、可玩的文创空间。
从“音乐”到“烟火”的业态融合。近年来,得益于“大海啊故乡”小岞国际海岸音乐季暨首届上音国际音乐家比赛等活动的举办,音乐成为惠安日益凸显的城市名片。“双节”期间,惠安以市集和南城角舞台为阵地,成功举办“我在古城为你唱首歌”崇武古城音乐周活动,通过献礼祖国、闽南歌友、非遗焕新等连续七天“每日一主题”的持续演绎,让国庆之夜、古城之夜、中秋之夜的“夜夜出彩”,成为文旅引流的金字招牌。在舞台周围配套特色民俗美食、惠安女服饰展陈、非遗文化体验等,营造“歌声入耳、美食入胃、文旅入心”的独特文旅体验,探索将崇武在地文化转化为夜经济势能的新模式。数据显示,活动累计吸引超15万人次参与,显示“古城+音乐+非遗”这一创新形式得到消费者的实质认可。
从“文化”到“消费”的场景塑造。惠安抓住“双节”的文旅消费窗口期,同步打造多个消费场景,实现“既有文旅流量又见消费增量”的发展成效。古城“烟火市集”飘香八日,惠安特色美食、非遗手作让人流连忘返;“惠安非遗正青春”展览,让古老技艺焕发新颜;惠女民俗巡游每日准时上演,成为古城流动的风景线,巡游队伍与游客在街角巷弄快闪互动,惊喜不断;“惠聚中秋·繁花夜宴”中秋博饼游园活动通过消费券发放、文化体验、文艺演出、主题竞赛、博饼游园等多元形式,更有效延长了游客互动体验与停留时间。
崇武古城何以“出圈出彩”
崇武古城,如何走出“同质化”的古城模式?
古城,作为国内文旅市场的重要一环,是不少城市布局文旅的首选载体。然而,随着文旅消费趋势的变革,传统古城旅游模式被游客吐槽:“千城一面”的仿古建筑、义乌批发的文创一条街以及基本雷同的各地小吃。惠安精准把握文旅已从传统“走马观花”式的打卡游,进阶为“强互动、沉浸式、情绪化”的新变革,将崇武古城打造成一座带给游客满满情绪价值的互动之城、体验之城、消费之城。
古城即“秀场”的沉浸体验。惠安在景区推出“跟着戚继光抗倭”实景剧本杀活动,游客可通过角色扮演沉浸式体验明代抗倭历史。活动期间,古城累计吸引超1000名游客来惠安体验。此外,古城还注重沉浸式体验场的构建,通过遍布全城的沉浸式次元摄影空间、主题美陈装置,将景区转化为“开放世界”游戏地图,吸引游客从“被动观光”转变为“主动探索”,在古城“次元奇遇”故事线里醉心于打卡任务、参与互动,“国庆就来崇武古城吧”话题一度荣登抖音话题城市热门榜TOP1。
古城即“卖场”的消费增量。文旅经济实现长久发展的关键,在于提振市场的消费力,将传统的“卖门票”改变为“促消费”的新模式。以“惠女海韵潮玩季”系列活动为例,惠安抓住游客“重实惠”的第一消费势能,累计发放“9.9元无门槛消费券”2万张,同时联合吉利汽车、五粮液、蒙牛、伊利等知名品牌及善木阁、莲岛牌鱼露、惠芳鱼卷等本地品牌,共同打造“吃喝玩购娱”的消费场景。街区在“双节”期间累计接待游客8.5万人次,日均人流量持续破万,街区商户整体营收环比增长约40%,餐饮、文创、旅拍等核心业态消费转化率提升显著。
古城即“磁场”的留人口碑。将瞬时流量转化为长效留量,是文旅走向长红的核心所在。崇武古城锚定游客“愿意来”到“反复来”的愿景目标,采取前期晾晒热点、特色活动互动等方式,促使游客将古城游摆上旅游日程。在“我在古城为你唱首歌”崇武古城音乐周活动策划阶段,惠安主动扩大节目征集范围,线上吸引报名参演人员超万名,吸引不少游客“赴崇武音乐之约”;通过每日轮换主题的方式,不断制造新鲜感和网络话题,实现持续的引流效果。“遇见惠安女”旅拍大赛则将惠女文化作为引流锚点,累计吸引超过150组摄影爱好者及模特参与,线上抖音相关话题播放量突破100万次。
从卷“流量”到拼“留量”的发展范式
崇武古城在“双节”期间的创新探索,不止于提升古城的文旅市场增量,更在于为全县探索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文旅发展新路径。
从结果看,崇武古城充分发挥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核心带动作用,按照一套“接流量—造流量—玩流量”的系统打法,通过对地域特色的精准挖掘、对民生需求的深刻洞察,以及政府与社会同频共振的合力,精准抓住了文旅“第二赛场”的每一次机遇。崇武古城核心区域日接待游客峰值达5.6万人次,全域游客量同比增长10%,形成以古城为核心、周边区域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打造传播矩阵、创新互动传播、优化文旅服务,是崇武古城“双节”文旅出彩的三大关键因素。
借力融媒传播矩阵,突破城市宣传圈层。让国内外游客感知,是文旅活动引流的第一步。为提前做好活动的全周期宣传,惠安深度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资源,全力构建“官方媒体+自媒体+游客自发传播”三位一体的传播体系。一方面,惠安联动中央、省、市主流媒体,聚焦活动前、中、后的重要阶段开展持续报道,提高城市曝光度;另一方面,惠安充分利用抖音、微信、微博、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推广,将文旅爆点、热点及时“上网”,精准触达新生代旅游群体。
创新互动传播模式,实现文旅深度引流。从近年来国内网红城市的起势过程看,网友“口口相传”的口碑推介,是“带火一座城”的关键。为此,惠安精心设置南城角“人造月亮”、崇武古城风景区“二次元场景”、惠女海韵街区“枫叶墙”等一批网红打卡点,推出一系列体验感强、画面感强、互动感强的特色活动,并联合福建日报社、泉州晚报社开展“惠声惠色”惠安行短视频征集大赛,组织自媒体达人来惠安采风,实现第一次传播。同时,惠安在活动期间,适时推出“朋友圈集赞换券”“短视频投稿抽奖”等激励机制,引导游客自发参与二次传播,形成“官方引导+用户共创”的传播合力,让游客无形中成为惠安文旅的“宣传官”。
优化旅游多元服务,擦亮城市宠客标签。惠安将“宠客”作为衡量文旅服务的第一指标,在全省首创“先行赔付”制度,组织文旅、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成立区域服务专班,设立游客服务中心和24小时投诉处理专线,有效提升游客体验感。同时,通过完善基础配套、优化交通疏导、提升服务质量等,全面提升文旅软硬件服务能力。具体包括,优化升级崇武古城旅游巴士专线,累计运送游客5万人次;新建和改造旅游厕所,增设休息座椅,安装导向标识牌等。让“迎客”“宠客”的文旅品牌,成为留人留心的城市磁力。
如今,崇武古城不仅实现了人气与口碑的双丰收,更为古城类文旅项目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它雄辩地证明,“核心景区引领、多元业态融合”的路径,正是破解古城活化与文旅升级命题的一把钥匙。潮涌之后,惠安并未止步。站在新的起点,惠安将持续深挖滨海、惠女、惠雕、惠建等独特文化IP,推动文旅格局从“一城火热”迈向“全域繁荣”,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惠宣 文/图)
责任编辑:赖闽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