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城厢古城,有一条名叫糠市巷的巷子。
它不长,仅二百来米,从上北街延伸至护城河,沿途牵着坚强巷、桑园巷、槐树街与西城边街。走入其中,脚步会不自觉地放慢,仿佛随时会跌进某段旧日时光。
糠市巷上段
“糠市巷”——名字听起来很“土”,却实实在在,源自早年买卖谷糠的市场。
早年间,这里是卖谷糠的地方。鸡公车吱呀呀地来,农民挑着担子走,糠灰飞扬,混着泥土和稻香。现在,这样的场景虽已远去,但名字却像巷中的老墙,斑驳而结实。
修缮一新的糠市巷第一个龙门儿
2013年的糠市巷第一个龙门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换了模样。每到逢场天,巷子上段立马热闹起来,菜摊子摆满两边,萝卜、青菜、瓢儿白,叫卖声此起彼伏。螺钉厂与钢锉厂的上海工人,用吴侬软语与菜农讲价,“再便宜点嘛”的声音,曾是巷子里最生动的市井交响。
如今的糠市巷,安静与热闹以新的方式并存。
如今的“高房子”
一排排清代院落修旧如旧,青瓦木梁,飞檐翘角。肖家大院几进几出,行走其间易迷路;被称为“高房子”的老屋,曾是地下党的秘密交通站,门扉紧闭却气息犹存。
糠市巷中段
中段的余家大院
再往里走,范家与何家的老宅静立巷中。范家旧日几亩菜园的盛景虽不再,但气派仍存于院墙之间。何家大院建于清咸丰年间,主人是何元普的父亲。现在,一个小院里有棵老树,粗壮得几个成年人都抱不过来,树冠如盖,夏天遮阳,冬天挡风。坐在树下喝杯茶,和老友摆摆龙门阵,日子慢得让人舍不得走。
“枇杷树下七仙翁”
靠近槐树街的小院很别致,“如画楼”、枇杷树与假山石刻清幽依旧。上世纪90年代末,主人何寿常与流沙河等友人于此谈诗论画,曾被儿子何勇称为“枇杷树下七仙翁”。如今人虽散,温润回忆仍留院中。
老城厢人常将范家、何家和槐树街的余家并称“何范余”。这名字听着像四川话“何犯于”——“哪里犯得着呢”,既带几分调侃,也道出三家当年的声望。如今,余家老宅化作“沙河书斋”,书卷气慢慢浸润进这条巷子,像一壶陈年老茶,越泡越有味。
糠市巷下段
伍村舟故居
巷子下段的79号院,是早期共产党员伍村舟的老宅,三进四合院尘封着一段光辉岁月。如今花草点缀,阳光静谧,仿佛仍在沉思。
曾经的螺钉厂区、管家大院、黄家与陈氏祠堂,如今已转型为各类文旅空间。
巷子尽头开着一家茶园,竹椅桌,盖碗茶,是老人们喝“坝坝茶”天地;而巷子上段的“肥肥火锅”则红汤翻滚,香气四溢。一静一闹,一茶一火锅,奇妙地交融成糠市巷独有的烟火人间。
巷内各具特色的院落
如今的糠市巷,不卖糠,也不卖菜,却并未老去。它在修缮与重生中活出了新的模样——老屋还在,故事还在。人,也还在。
记者:邹世进
文编:丛 茹
美编:曹 玉
编委:赵 望
监制:陈军德
总监制:刘文芳
主管:中共成都市青白江区委宣传部
主办:青白江区委网信办、青白江区委外宣办、青白江区融媒体中心
青白江区融媒体中心新媒体运营热线
028—83306888
点转发
点留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