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脉深处,阳城崦山藏着一段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这片浸润着三晋灵秀的土地,不仅是一方自然胜景,更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密码。
“南有黄山迎客松,北有崦山如意柏。”提及中国山水的人文意趣,黄山奇松的迎客之姿广为人知,而在太行山东麓、阳城县町店镇境内,主峰海拔1024米、总面积35平方公里的崦山,正以“自然与人文共生”的独特气质,书写着另一番东方美学。这里,“山巅庙观映云海,山间柏海连天际”,白龙庙与关公庙两座古建并肩而立,庙内望雨轩临崖而筑,登高远眺,漫山苍翠与芦苇河碧波相映,将太行山水的壮阔与灵动尽收眼底。
更令人驻足的,是崦山深处的文化肌理:明代贤相王国光留下的碑石字迹、“十凤齐鸣”的崇文佳话、“白兔听经”的温润传说、“龙爪媳妇”的劝善故事,让这座山成为承载中华传统美德的“活载体”,也让太行文化的厚重与温度,可感、可触、可寻。
崦山之巅,白龙庙与关公庙自唐武后长寿壬辰年(公元692年)立庙,历经六次重修,两座庙宇至今完整保留清代建筑规制:7000平方米的白龙庙内,正殿、拜厅、配殿、钟鼓楼沿山势排布,琉璃瓦在阳光下折射出时光的光泽,木构上的雕花虽经风雨侵蚀,仍可见当年工匠的巧思;临高而建的望雨轩,不仅是观山赏景的佳处,更因明代阳城籍名臣王国光的到访,多了一层“为民”的初心印记。
相传,王国光曾因家乡旱情归乡,在此亲题碑记,字里行间更抒“忧民之所忧”的赤子心。如今,碑石虽斑驳,却仍能让人读懂中国传统士大夫“以民为本”的价值追求——这种植根于文化深处的民生情怀,跨越千年,依旧是当代社会的价值底色。
毗邻的关公庙则以朱墙黛瓦的庄重,传递着“忠、义、仁、勇、信”的精神内核。而庙门外小池畔的“龙爪媳妇”塑像,虽为依传说新建,却以生动的视觉语言,讲述着“百善孝为先”的伦理故事:明代天启年间,芦苇河之畔一妇人因忤逆公婆遭惩戒,这则民间智慧的结晶,至今仍在传递“敬亲睦邻”的东方伦理。
环绕双庙的20平方公里“柏海”,是大自然赠予崦山的礼物,更是中华“天人合一”理念的鲜活体现。10万株古柏虬枝苍劲,其中300年以上树龄的“柏中老者”不计其数,构成一片墨绿的林海:“石缝仙柏”从岩壁中破石而出,根系紧攥山石,枝干向阳而生,那份在贫瘠中扎根、于风雨中挺立的坚韧,恰是中华民族“刚健有为”精神的自然写照;“桃园义柏”同根三干、相依相扶,暗合“兄弟同心”的处世之道;“朱砂柏”纹理如丹、凝赤为魂,堪称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珍品;而“如意柏”以天然舒展的姿态,与黄山迎客松遥相呼应,一南一北,共同诠释着中国山水“迎客”“赠吉”的好客之道。
登望雨轩俯瞰柏海,阳光穿叶洒下金斑,风过林间传来涛声,仿佛能听见自然与人文的千年对话:古柏以“坚韧”抵御岁月风雨,中国人以“拼搏”书写时代华章——从太行儿女开山修路的壮举,到当代人建设家园的热忱,这份刻在文化基因里的坚韧,始终是推动发展的力量源泉。
如今,这片柏海不仅是崦山的“生态名片”,更成为中外游客感受中国“自然即人文”理念的打卡地。漫步林间,触摸古柏的纹理,既能感受太行山水的壮阔,更能读懂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骨。
崦山脚下,白岩寺与白岩书院的故迹虽因历史变迁不存,但文脉从未断裂。这里曾是“天下第一清官”杨继宗的读书地,更因清初“十凤齐鸣”“十凤重鸣”的佳话,成为太行“崇文尚学”的象征——十位贤才在此青灯苦读、同登科第,这份对知识的敬畏、对人才的推崇,至今仍是中国社会重视教育、培育英才的文化源头。
“白兔听经”的传说则为这份文脉添了几分温润:昔日白岩寺旁,一只白兔常静卧殿外聆听禅音,那份虔诚与悠然,恰是中国人“尊崇文化、向往真善”的朴素表达。如今,古迹之上虽无当年书声,但若驻足细听,仿佛仍能听见千年文脉的回响——这种植根于土地的文化自信,正成为当代中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底气。
如今的崦山,早已不是藏于太行深处的秘境,而是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口。在这里,可登双庙品感受传统士大夫的家国情怀;可望柏海悟“坚韧”风骨,读懂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可听传说知“向善”智慧,体会东方伦理的温度;可临芦苇河赏碧波,领略太行山水的灵秀。
不必远行,便可在崦山遇见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不必言说,便可在山水与人文间,读懂中国“以古励今”的文化自信。这份来自太行深处的邀约,正等待着海内外宾朋,走进崦山,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实践,在千年文脉与当代精神的共鸣中,感受中国的文化魅力与发展活力。
来源:黄河新闻网
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编辑删除
全文转载不作为商业用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