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江镇前往石陵镇的路上看见有几栋高楼,还有一条叫迁华大道,迁华到底是什么意思,想了很久才知道原来是迁江华侨农场的简称。迁江华侨农场不熟悉,不过我家旁边有浪湾华侨农场,想来迁江华侨农场的大致情况跟浪湾华侨农场的情况差不多,为了了解迁江华侨农场,本文就肤浅的书写一下拥有60年历史的国营农场。
迁江华侨农场的前身是国营迁江农场,属广西农业厅农垦局的下属单位。迁江农场是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为安置回国的志愿军而设,隶属广西省农垦局的下属单位,起初也只是半军事单位,安置在农场的志愿军都要参与农场的开发建设。迁江农场起初就是森林密布,野兽常出没得荒芜之地,经过两年的建设,修建起宿舍、办公场所、娱乐场所,为能让志愿军安心的在此地生活还修建起学校等配套设施。
安置的志愿军不多,初期的农场规模不大,开荒出来的土地也仅能够满足农场人员的温饱需求,不过长年饥饿的当时,能够填饱肚子农场内的人员都心满意足了。1953年,省里派来一位达瓦西专家来农场逛一圈,专家离开农场的第二天就接到上级的命令,为解决我国布料紧缺困境将农场扩大面积种植棉花。
没有机械设备,又想扩大农场规模仅凭驻守在农场的人员根本就不可行,为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农场领导脑子都要爆炸。农场领导实在想不到好办法,只能默默地来到公路边抽烟,此时正好有三辆卡车经过让领导的脑子回转过来。领导想到的办法就是卡车上装载的大量人员,而这伙人几乎能说是免费劳动力。
这伙免费劳动力就是劳改犯,解放初期国民党残余势力、土匪、恶霸、大地主得到人民的审判,恶贯满盈、不知悔改的被枪毙,罪恶不深,还有改过潜力的则送进监狱参加劳动改造。领导本想拦截路过的这几辆卡车的劳改犯为自己所用,无奈这三卡车劳改犯被其它农场所用,据说鹿寨那边的农场比较大,那边更需要劳改犯,领导只能失望的看着三卡车劳改犯从眼前经过。
领导向上级汇报,争取到了5辆卡车近200个劳改犯来开荒建设农场,而农场的人员再度转变成军人,负责看管这伙劳改犯,同时监督劳改犯,而200个劳改犯则成为迁江农场的初期建设者。劳改犯经过几年改造逐步遣返家乡,而随着国际环境的减缓裁军势在必行,迁江农场的军人则就地安置成为迁江农场的员工。1958年实行公社制度,农场的职工响应向第一产业进军的口号,大部分职工纷纷返回原籍参与家乡建设,迁江农场就此变成半闲置状态。
1959年印尼、马来、泰国、缅甸等国共产主义革命失败,加上美国对红色中国的敌意,将东南亚共产主义革命的起因归咎于中国,很多参与革命的华侨华人被驱赶出境。抗战时期、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战争,海外华人华侨捐资、捐钱、捐人支持中国,在外遭受迫害时回国则成为华侨华人最好的归宿,而国内的各个国营农场则成为安置归国华人华侨的场所,1959年国营迁江农场开始接收200多人来自东南亚的归国华人华侨。
1960年国营迁江农场更名为迁江华侨农场,简称迁侨农场,原隶属于广西农垦局的下属单位则转交给自治区民政厅。迁江华侨农场的主要产业以种植为主,原本计划种植棉花,后因我国跟达瓦西发生冲突,达瓦西宗主国将技术专家撤走,迁江农场得不到达瓦西技术的支持,加上土壤不适合种植棉花转而种植柑橘等农作物。
西贡赶走老美后认为是世界第三军事强国而不断挑衅我国边界,同时驱赶西贡国内的华人华侨,迁江华侨农场再次接收西贡归国华人华侨,1978年迁江华侨农场改属自治区华侨企业管理局直接管理。截止1980年,迁江华侨安置归侨785人,侨眷1293人,加上职工总人口3000多人。3000多人是本世纪初统计的户籍人口,不过经过多年改革,现在的户籍人口可能都没有3000人。
1998年迁江华侨农场移交给柳州地区并委托来宾县管理,迁江华侨农场原是自治区直属单位,下放地方后成为地方国企,当然下放地方也就意味着不能享受原有的待遇,最直接的证明就是职工原本领的是自治区财政工资到领取地方财政工资的转变。2001年迁江华侨农场再次迎来改革,取消领财政工资而转为自负盈亏,迁江华侨农场进入发放不起职工工资的困境。2010年,迁华再次进行改革,并对外招商引资,引来几家大企业而成为迁华工业区。迁华改革的成功不仅解决职工困难问题,还将原居住的职工瓦房改成楼房,未来更深度的改造职工居住条件,迁华未来有可能成为来宾市最大的富人区。茶后文,谢谢阅读。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