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南平原与运河交错的枣庄,至今流传着“牛山孙”与“南常褚”两大望族的传奇。这两个家族,一个以铁血忠勇铸就丰碑,一个以千年文脉书写春秋,共同勾勒出齐鲁大地六百年的历史脉络。
明永乐年间,孙泗从山西平阳府一路辗转,落在峄县西姜家营,入赘姜姓得了山田,牛山南麓起了几间屋,犁地读书练把式一起抓,到了四世孙逵,瓦屋连着瓦屋,抬眼看过去一片青灰,家里把耕读尚武写进家训,清康熙四十七年出银子万两修族谱,工匠抄书人忙了好几个月,谱上排出227户八百多口的名录,牌位柜里一格格摆整齐,这套规矩传下来,宗族的样子就立住了。
名声大起来是在近代这百年,辛亥那会儿走出四位同盟会员,后来大革命里送去六名黄埔学生,1931年把自家宅子腾出,峄西工委在里头挂了牌,抗战打响,族长孙伯龙带起运河支队,水网地带来回穿插,渡口桥头做文章,淮海战役抢修韩庄运河大桥,族里到祖茔砍了764株五百年的古柏,木头一车车往前线送,老少站在路口看着,能帮的力都搭上,据族中统计,这个有48万人的宗族,在近代的几场仗里牺牲过万,谱牒里添了许多名字和年岁,祖训里写的孝亲睦邻忠君爱国,挂在祠堂的横梁上,进门就能看到。
南常褚氏的路数不一样,火种也没断过,族谱说自己是汉代大儒褚大的后裔,西汉就扎在峄地,到了南宋末年褚五公立下家风,崇文重德四个字,读书人传书,换朝换代里不乱,明代褚玳开义仓,办义塾,乡里遇荒年就有人去开仓放粮,《峄县志》写他像鲁南的范仲淹,万历年间褚德培做到监察御史,几封折子递上去,山西官场的人事清了不少,清初褚光镆收散谱、访旧闻,花了几年修成《兰陵褚氏家乘》,纸墨都留着古味儿,后来做研究的人拿在手里翻,鲁南宗法这条线能顺下去,抗战那会儿,宗祠里留出屋子掩护地下党员,老义仓的粮口往外走,接头的人挑担子夜里转弯,薛城区沙沟镇的褚氏家祠现在还在,院里一株五百岁的古槐伸着枝,廊檐上是乾隆年间重修过的徽派木作,柱础石被人踩得发亮。
两家的人走动也多,明清时孙氏修祠请褚家文士写匾,褚氏办塾时孙家出了钱和米,账本里写得清,到了抗战前后,孙氏在前线打仗,褚氏在后方筹粮筹物的默契就有了,话说开也简单,牛山孙氏家训里讲报效国家以成志士,南常褚家的族规写德孝为先好善乐施,方向不冲突,做法一个偏刀枪一个偏笔墨,落到物件上也能看到,孙氏宗祠里立着乾隆圣旨碑,石面上刻着儒林郎的封号,褚氏家祠的梁柱上刻《公羊春秋》的典故,抬头看能对上故事里的句子。
如今牛山孙氏宗祠成了省级文保,清明时节人从四面来,队伍排进院子里给英烈上香,族里年轻人跟着长辈认牌位认名字,南常褚氏家祠用作研究鲁南民俗的实物资料,柜里摆着族谱,辈分的十六字排着,散居各地的人回来对字辈,拿到家谱页心里有数,游客到孙氏宗祠摸一下乾隆御碑的字口,石纹细密,转到褚氏古槐下听风穿过树叶,耳边像有人念书,两个家族六百年的路在眼前,牛山这一脉拿刀枪守住山河的边线,南常这一支用笔墨把礼法灯火续起来,枣庄这片土地的根脉在这些祠、这些碑、这些树上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