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川藏线,那可是条让人又爱又怕的路。318国道,从成都出发,一路往拉萨去,全长两千多公里,翻山越岭,跨江过河,弯道多得数不清。开车的人都知道,这条路不是闹着玩的,风景美是美,可风险也大。
尤其是那些老司机,开着车在盘山公路上爬坡下坎,总有那么个习惯:点根烟,抽一口,然后直接扔出窗外。不是随手扔垃圾,也不是嫌烟味重,这里面门道可深了。本来抽烟在车里挺烦人的,可在这条线上,大家不光不介意,还觉得这是种默契。
更有意思的是,当地藏民看到这动作,不光不生气,还直点头,说扔烟的都是聪明人。为啥呢?说白了,这习俗跟这条路的来历脱不了干系,得从头说起。
这习俗其实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早几年就传开了。那些跑长途的司机,平时抽烟提神是常态,但扔烟这事儿,专属于川藏线。简单说,就是在路过某些险要地段或者纪念碑附近时,司机会停下车,点燃一支烟,抽两口,然后轻轻扔到路边崖下。
烟头落地,火星一闪,就这么没了。表面上看挺随意的,但对他们来说,这是对过去的一种致敬。为什么是烟呢?因为当年修路的时候,烟是稀罕货,战士们省着抽,基本不抽完就掐灭。现在扔一支,等于说声谢谢,感谢那些人用命铺的路。
当地藏民见多了这事儿,觉得这司机不光懂事儿,还心细。聪明人不是指智商高,而是知道尊重历史,不忘本。藏区人信因果,觉得你记着前人的付出,路才会平顺点。这话听着玄,但搁在高原上,就挺接地气的。
1950年,新中国刚成立没多久,西藏那边情况复杂,中央决定派部队进藏。张国华率领的十八军,从四川乐山出发,主力近三万人,任务不光是进军,还得修路。为什么修路?因为没路,部队进不去,物资运不来,西藏跟内地就隔着天堑。
十八军从雅安起步,一路往西,边走边修。那时候可没啥机械,全靠人扛马驮,钢钎铁锤砸石头。路全长2412公里,平均海拔三千多米,最高翻过雀儿山,四千九百多米。高反、缺氧、风雪、泥石流,样样都是杀手。
修路从1950年动工,到1954年全线贯通,花了四年多时间。 这期间,牺牲了三千多名官兵,加上当地民工,总数过五千。平均每公里一个坟,这话听着渗人,但就是事实。
修路的苦,不是三两句能说清的。十八军分成几路,先头部队52师从雅安过二郎山,那山坡陡得像刀切,战士们用绳子拴腰,一人滑倒全队遭殃。物资全靠背,一个人四十斤装备,翻雪山时喘不上气,肺里像灌了水。
雀儿山段是最难啃的骨头,岩石硬,风雪大,爆破时随时雪崩。1951年12月,张福林就是在那儿牺牲的。他是159团炮班班长,指挥填炸药,爆炸后巨石砸中腰腿,当场没了。留下的党费十块钱,说是为国家省一支针。
这事儿传开后,大家更咬牙坚持。女兵也上阵,一千一百多名青年,从后勤医疗干起,过冰河时脚冻烂,生理期没卫生用品,只能拆棉裤凑合。关节炎、妇科病后遗症,很多人带到老。 这些不是故事,是档案里黑纸白字的记录。
为啥牺牲这么多?环境太恶劣了。高原缺氧,战士们头疼脑胀,干活效率低。塌方泥石流,说来就来,一下埋几十人。炸山时,炸药不准,碎石飞溅伤人。雀儿山一带,就牺牲三百多。
金沙江、怒江那些大河,架桥得涉水,冬天水结冰,脚踩上去裂开。部队没地图,全靠探路,迷路冻死的不在少数。十八军军长张国华亲自上阵,骑马勘测,帮炊事员挑水。政委谭冠三管后勤,组织慰问。
昌都战役后,路修得更快,但代价也更大。1952年,拉萨段接通时,官兵们累得站不直腰。通车那天,从成都到拉萨,原本几个月,现在一天半搞定。这路不光是水泥柏油,更是人命堆出来的。
通车后,川藏线变了西藏的面貌。以前,货物靠马帮,茶叶盐巴走几个月。现在,卡车日夜跑,边贸火了,藏区经济起步。十八军留下来戍边,帮修水渠、开农田。1955年,张国华授中将,继续管军区。路沿线建了纪念碑,刻着牺牲者名字。
搁到现在,这习俗还活得挺好。川藏线升级了,隧道多了,路面平了,但老段还在。旅游车队、自驾游,越来越多外地人。司机教徒弟,第一课就是扔烟。网上也传开了,短视频里,老司机讲故事,新手学着做。
环保点说,现在很多人改扔纸钱或鲜花,但烟还是主流。为什么不灭?因为它简单,便宜,一支烟的事儿,就能连起过去和现在。想想看,三千多条命,换来这条经济动脉。西藏的青稞、牦牛肉、藏药,全靠这路出去。没这路,藏区还得落后多少年。
这扔烟的习惯,不是迷信,是文化。藏汉一家亲,从路开始。聪明人扔烟,因为他们知道,路平了,心不能平。
感恩是本钱,忘恩是亏本。川藏线还在跑,习俗还在传,下次你开车去,试试扔一支,看看藏民的眼神。说不定,你也成聪明人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